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四十一 奔忙在抗战的大后方

四十一 奔忙在抗战的大后方

书名:华西坝的钟声作者名:谭楷本章字数:1633更新时间:2024-05-25 17:39:25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响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战期间,定县的农村公共卫生实践被迫中止。1938年5月,陈志潜从沦陷区北平秘密出走,几经曲折,到了贵阳担任农村建设促进会乡镇学院教授。1939年3月,他接到四川省政府通知,火速返川,担任省卫生实验处处长。

那时,日寇飞机已经开始对四川大后方进行狂轰滥炸。每一次空袭都会面临一系列问题:谁来组织抢救?谁来转运伤员?遇难同胞的遗体如何处理?那时,社会上的冒牌医生、庸医四处招摇撞骗,谋财害命,巫婆神汉跳大神糊弄患者,也糊弄患者家人,谁来给医生颁发行医资质证明?谁来管理混乱不堪的从业队伍?更可怕的是瘟疫流行,动辄成百上千人死亡……中央政府有卫生部门,而各省很“独立”,居然没有一个专门的公共卫生部门来管理这些“人命关天”的大事!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老百姓怨声载道,报纸上冷嘲热讽,四川省政府以空前的速度调来了陈志潜,希望他能稍微平息沸沸扬扬的社会舆论。

很多研究陈志潜学术思想的学者,都将陈志潜在1939年至1949年的经历视为空白,因为它记载于旧中国档案之中,难以查阅。

有人武断地说,及至民国创建,政治腐败,四川连年战祸,民不聊生,军阀官僚只知争权夺利、剥削敛财,遑言人民健康福利,故医疗卫生事业一直没有发展。

这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四川省委党校的学者王友平博士,以“民国时期四川医政管理研究”为题,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与研究。他在论文中特别指出:“实事求是讲,这十年间,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卫生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其医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也十分显著,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全国比较突出,具有典型意义,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卫生史料,十分值得研究。”

令王友平震惊的是,档案馆馆藏的“卫生处档案”多达五千卷。其中,每年均有陈志潜用蝇头小楷书写的长达万言的总结报告,那种认真、严谨、谦逊、细致的态度,真是令人敬佩。

当时,川军各派系均不服由蒋介石委任的四川省政府主席,老蒋只好亲自兼任了一段时间的省主席,故陈志潜的档案中收藏有多篇致“四川省政府主席蒋介石”的信。其中,有一段写道:

有健康的人民,才有健康的壮丁,有源源不断的健康的壮丁,才有持久抗战的力量。公共卫生为建国强总的基本工作,无论平时战事,皆有同等的重要性。

大概蒋介石这位省政府主席也意识到川军的体质关系抗战成败,以及其与公共卫生建设的关系,他对陈志潜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张群继任四川省政府主席,进一步投入财力,支持卫生处的工作。

1940年6月,四川省政府刚刚表彰了卫生处在大轰炸中组织抢救伤病员做的出色的工作,一转眼又发来了训令:“省政府巡视员高某称:通江、南江、万源等县,因霍乱遗尸遍野,久无人收,至今遗臭未尽,请饬筹设卫生机关,力图补救!”

“遗尸遍野,久无人收”,这又是卫生处摊上的大事!解决办法是掩埋遗骸,去通江等地筹建卫生机构。然而,管理偌大一个四川公共卫生工作的,一共才三十五个人。陈志潜的忙碌和劳累,可想而知。

陈志潜和卫生处的同人们,非常明确三大目标:防止瘟疫和流行病、空袭时救护伤员、筹建县市卫生组织。

在陈志潜的领导之下,四川省立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先后建立。他按照“定县模式”,主持创建了温江农村卫生实验区,并先后在全省建立了八十多个市、县公共卫生机构。

然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满天飞,腐败之风愈刮愈烈,这让陈志潜难以忍受。1947年,陈志潜辞去官职前往重庆,创办了重庆大学医学院,并担任院长。当时,具有国家级水平的医学院大都为外国人创建并主持,重庆大学医学院则是由中国人创建和主持的,这是他事业中的又一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西南军政委员会负责人约见了陈志潜,听取了他对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聘请他继续担任重庆大学医学院院长。

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开始进行院系调整,重庆大学医学院合并到四川医学院,陈志潜曾任卫生系代主任。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之后,在公共卫生学界便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因此,景军教授会误以为陈志潜这位中国公共卫生学之父早已不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