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 成都,北平,晓庄(2)
书名:华西坝的钟声作者名:谭楷本章字数:1435更新时间:2024-05-25 17:39:23
兰安生的远见卓识、原创思想、百折不挠的务实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从师生到同事,他一直在关键时刻给我忠告和指导,我们成为终身朋友。
陈志潜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应邀来到南京晓庄,这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所在地。晓庄师范是一所没有礼堂、没有教室的学校,陶行知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的头脑、健壮的双手、农夫的身体、艺术的情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学生。
陶行知告诉陈志潜:“几年后,晓庄学校的学生成长起来,便到周围的乡村办学,每天去给农民和儿童上课。这样的师范实践,使整个晓庄地区的山村,化作书声琅琅的大学校。从这里开始,要培养一百万个乡村教师,去改变一百万个乡村,使整个中国都富强起来。”
陶行知还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的言行让陈志潜深受鼓舞。他向陶行知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建立一家卫生所,二是让他能到周边农家进行调研,三是他要给晓庄学校的学生们上基础课。陶行知全部同意。
据陈志潜的女儿陈芙君回忆,在晓庄,有两件事,使陈志潜很快打开局面,取得当地农民和晓庄学生们的信任。
一件事是,陈志潜发现,村里有几十个孩子是瘌痢头。他们毛发稀疏的头上长着脓包与黄痂,星星点点的,还散发着臭味。有几个瘌痢头坐在教室的角落,神情沮丧,看到陈志潜走过来,有些惊恐。
陈志潜笑容可掬地问他们:“想不想出去做游戏?”
“想。”
“怎么不出去呢?”
“老师不准去!同学们也不跟我们玩……”
陈志潜说:“放学之后,你们都到我住的宿舍来。”
孩子们有些惶惑。陈志潜用双手在他们面前比画说:“我有魔法,能把你们头上的脓疮统统消灭掉!”
要治好孩子们的瘌痢头,首先要把发根毛囊里的真菌杀死。当时没有放射治疗的条件,只能让孩子们服一种带毒性的药。陈志潜仔细地计算好每个孩子的体重,精细给药。等孩子们毛发脱尽,就用硫黄合剂给他们上药。
一个多月后,孩子们长出了一茬漂亮的黑短发。孩子们笑了,家长们笑了。陈志潜顺便进行了家访。他不断叮嘱家长,要给孩子勤洗澡,穿干净衣服,换被褥,等等。两三个月之后,瘌痢头完全消失了,曾被“孤立”的孩子又恢复了活泼的天性,在操场上跟同学们耍疯了。而附近村里的瘌痢头学生,不断由家长带来,说是“找北平来的,医瘌痢头的陈先生”。
另一件事是,学校一学生的妻子难产,请陈志潜去救命。陈志潜赶到时,只见产妇已经奄奄一息,胎儿伸出产道的小手已呈紫乌色。家人说,产妇挣扎了两三天,按旧法接生的产婆已经逃之夭夭。陈志潜细看胎儿的小手,断定其已经死去。他与学生及其家人商定,赶快救产妇。此时,陈志潜两手空空,他突然想起村头有一家铁匠铺,马上跑去请铁匠打一件手术工具。陈志潜的新婚妻子王文瑾正好随行,她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护士,她作为助手做好了严格的消毒。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产妇保住了生命。
“北平来了个神医!”消息从晓庄四处传开,陈志潜声名大振。为此,陈志潜信心倍增,因为良好的信誉将会为下一步的工作——建立初级卫生体系扫清障碍。
然而工作不到一年,1930年4月,晓庄师范学校就被国民政府查封,陈志潜不得不离开晓庄。经兰安生推荐,陈志潜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两年后,陈志潜回来了。有了协和博士和哈佛硕士的金字招牌,只要他穿上白大褂,挂牌行医,大把挣钱是唾手可得的事。但是,他坚持要走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拓荒之路。他在自传中写道:
医学的最终目的和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意义。面对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大众饱受战乱、贫穷、饥饿和疾病折磨的情况,促使我走出象牙塔,为变革现实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