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九十一、木炭汽车在山中爬行

九十一、木炭汽车在山中爬行

书名:枫落华西坝作者名:谭楷本章字数:1188更新时间:2024-05-28 14:57:38

桂林,抗战中的文化重镇。陈寅恪一家经玉林北进,先后乘轿子、小火轮、木船,沿黔江、柳江溯江而上,终于到达桂林。

三姐妹说:“父亲除走下山到广西大学授课外,在山上终日伏案,笔耕不辍。这个‘案’就是个大箱子,坐着的就是一张小木凳子,双腿只有弯曲顶在箱边,这样一写就是大半天不抬头。住房漏雨,又不隔热,大热天里,父亲的白布内衣小褂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好像全无知觉。”

陈寅恪非常关注战事,他分析,日本在中途岛大败之后,东南亚的海上补给线被切断,必然要打通陆上交通线,不久就会进攻湘、桂。于是他便再次携家带口,奔赴成都。

他们经宜山、金城江入贵州,过独山到都匀。途中唐筼染上痢疾,到贵阳后,病情加重。同时,陈寅恪和美延也生着病,一家人在贵阳滞留了一个月,才登上川黔公路的汽车。途经险要的七十二道拐,看公路旁,远远近近有不少汽车残骸。锈迹斑斑的车头如巨大的骷髅头,讲述着车祸的悲剧。

离开贵阳那天,车站挤满了人和客车,因为汽车烧木炭,清早发动时,要生柴火,浓烟如雾,呛得人不停地咳嗽、流泪。七十五年后的今天,陈大孃和小孃说起那时候的木炭车,还记忆犹新。

抗战期间,被日寇封锁的大西南,公路上跑的尽是木炭车,载人载物,它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真是天佑中国,幸好在抗战爆发之前就有了木炭车!

木炭车的发明者是河南人汤仲明,他是在陇海铁路就职的留法工程师。他眼见国家花大价钱去进口高价石油,便萌生了用木柴代油的想法。从1928年起,他经过上千个日夜的刻苦钻研,终于造出了烧木炭的汽车。其原理是在汽车上加装一个代燃炉,炉里放木炭或木柴,炉上面挂一个储水器,木炭点燃以后,储水器里的水滴进炉里,木炭就会不完全燃烧而产生大量的“水煤气”,即一氧化碳。将“水煤气”过滤后,引入汽缸便可替代汽油,让引擎转动。这种木炭车,最高时速可达四十公里。此项发明,得到全国民众的称赞。

只是,开木炭车的司机和副手都非常辛苦!

陈大孃说,车子再挤,都得带上几筐木炭。脸黑得像小鬼头,从来不洗也洗不干净的肯定是副手,往往是半拉子男孩。早起生火,发动车子,使劲摇手把,一路上添加燃料,都是他的事。

陈小孃说,在逃难的路上,会发生好多事啊。特别是在山路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熄火了,不管是瓢泼大雨还是烈日当头,都得修车啊。师傅徒弟都得钻车底,弄得像泥猴似的。有时候,还得叫乘客们下来推车。

那时,挺有幽默感的四川人,将宋代邵雍的一首“蒙学诗”,改成一首咏木炭车诗,有趣极了。

邵诗是: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改诗是:

一去二三里,

抛锚四五回,

修理六七次,

八九十人推。

颠沛流离六年多,绕山绕水十一省,终于到了重庆。1943年12月,兵工署有卡车去成都拉货,搭载着陈寅恪一家来到成都。陈寅恪夫妇抱着美延坐在驾驶室,而陈流求和陈小彭只能坐在货箱之上。相比木炭车,汽油车似乎是“享受”,但坑坑洼洼的盘山路,严冬的寒风阴雨,轻而易举就把两姐妹转晕,冻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