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学问没有边疆
书名:枫落华西坝作者名:谭楷本章字数:1262更新时间:2024-05-28 14:57:19
1869年4月1日,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雅安邓池沟教堂见到活体大熊猫,这一天成为科学发现大熊猫的重要日子。一个生物学家,一生发现一个新物种已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戴维一生发现了麋鹿、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珙桐等一百三十九种动植物。它们绝大部分生长在横断山脉。
毕启校长曾经表示:“由于冰川运动在美洲大陆和欧洲毁灭了很多植物和动物,我们只能从发现的化石中知道它们。而在华西则是完全不同的历史,西北高山和横断山脉使这个地区具有亚热带的气候,既有很潮湿的地方,也有相当干燥之处,谷深山高使各种动物能生存下来,这在地球上是非凡的地方,是研究动植物和人种学等的宝库。”
这里不仅是物种宝库,还是汉、藏、羌民族文化交汇的走廊。从这条走廊入云南,有更多的少数民族,有与世隔绝的生活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这里实在是太丰富、太深奥、太神秘了。
对,我们整天跟中国人打交道,中国人与西方人,除肤色、语言不同之外,从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方面比较,有什么不同呢?华西协合大学除医学和牙学之外,是不是需要加强社会科学的建设?对比美国和加拿大的综合性大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总是比翼齐飞。谁都懂得,地基越宽越深,才可能让更高的楼房耸立。怎样根据现有条件,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呢?
莫尔思多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经与几位朋友商议,1922年,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成立,莫尔思任主席,发起人有戴谦和、詹尚华、傅士德、冬雅德、司特图、布礼士、缪尔、路门、胡祖遗、李哲士和彭普乐,共十二人。学会的宗旨是“促进中国西部边疆和西南各省的科学研究,重点对中国西南边疆和西南各省的地质、地理、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组织、民族进行科学的考察和研究”。特别在社会科学方面包括了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研究。
成立之初,学会会员均为外籍人士。抗战伊始,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等五所大学迁至华西坝,入会的中国学者日渐增加,中国的学界巨擘侯宝璋、刘承钊、李安宅、蓝天鹤等曾任会长,会员最多时达二百五十人。蒋介石、宋美龄也曾是学会的荣誉会员。
学会刊物《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以英文出版,为世界各国大图书馆所收藏,在国际学术界有不小的影响。
会员中最活跃的是莫尔思和葛维汉。他俩都多次深入羌、藏、苗、彝地区,莫尔思偏重于对少数民族进行体质人类学的调查和测量。1935年到1936年,他率领杨振华等进行了三次体质人类学考察,先后收集了一千名在成都的汉族人、一百多名藏族人、五十多名羌族人的血型,写出了《四川人的血型研究》,1938年在《英国人类学杂志》上发表,受到高度赞扬。葛维汉则偏重于了解社会组织、民族语言、风土民情,收集自然资源标本。
学问没有边疆。岁月并未让莫尔思心态老去,在《紫色云雾中的三个十字架》一书中,他写道:
回首过去若干年的实践,是那样充满着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的那种不可分离的迷人的惦念……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有缺陷,也有胜利。虽然,现在很多困难和令人心碎的事件都已经过去了,但整个情景却仍那样罗曼蒂克地呈现在我生命的长河中,永远不会消失。
莫尔思,永远在紫色云雾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