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开学,只有十一名学生
书名:枫落华西坝作者名:谭楷本章字数:1752更新时间:2024-05-28 14:57:13
客士伦夫妇的到来,引起一片欢笑声。
所有的邻居,启尔德夫妇、毕启夫妇、石恒励夫妇等全都围上来,欣赏客士伦太太怀抱着的白白胖胖的娃娃。好可爱啊!才七个月,就用惊喜的眼光,扫过周围每个人的脸面。显然,一分钟以前,他还哭过,泪珠还亮晶晶地挂在眼角。向大家行过“注目礼”之后,居然咯咯咯地笑起来,引起众人欢笑。
客士伦提着大包行李,下了轿子,立即跟大家打招呼。
客士伦太太向大家解释说:“刚才那段路,太吓人了!那么狭窄的田埂,两边是水田,轿子摇摇晃晃,我真担心小宝贝给甩出去。把他抱得太紧,他不舒服,就哭叫起来。”
这是1909年2月,春雨霏霏之中,客士伦一家搬入华西坝的新居。这样,浸礼会的戴维成夫妇、公谊会的石恒励夫妇、美以美会的约斯特夫妇,加上卫理公会的启尔德夫妇,最初组建华西协合大学的四个差会都有代表入住华西坝。
十年努力,终于走到这一步!
回溯1899年,传教士们云集重庆,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中国西部会议”,决定在省内划定活动范围,以避免竞争和重复。
当时,进入四川的基督教大小派别三十余个,内地会、美以美会、圣公会、浸礼会、英美会、公谊会等派别活动时间长、范围广、影响深。
根据重庆会议的决议,英美会布道范围是以成都为顶点、乐山为西南角、自贡为东南角的三角地带。1910年,该会接收了伦敦会的传教事务,力量扩展到重庆等地。英美会是加拿大卫理公会的差会,也是派遣启尔德等人来华的差会。
宗教研究专家认为:到了19世纪末,中国沿海地区和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几乎布满英、美基督教的教堂,而处于中国西部,交通极为不便的四川比较空缺,加拿大教会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所以在重庆会议上,将成都、乐山和自贡这一个三角地区划给了英美会开展活动。
最初参加筹办大学的有四个差会:美国浸礼会、美国美以美会、加拿大英美会和英国公谊会。1918年,又有英国圣公会加入。基督教各派“观点各异”,侧重点不同,但是,经反复磋商,在办学上达成共识。按牛津、剑桥体制,实行学舍制,即每个差会负责在一片划定的土地上,修建教学楼和宿舍,并自行管理。各学舍在经济上自收自支。
客士伦对于校名、办校宗旨做了准确的阐述:“华西,指中国西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甘肃。协合,表示几个差会协同办事,这就是华西协合大学。我们的大学,要借用教育促进基督事业。其宗旨是,要发展成为一个最完备的高等学府,要使西部各省的学生,不必远到外国去留学就可以学得他们需要的任何科学知识,这些科学将被基督精神渗透。人们将得到崇高理想的灌输,这就是创业者的宗旨。”
1910年3月11日,就像一把种子落地,没有任何铺张与渲染,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当时只有十一名学生。
客士伦在给托事部的报告中激动地写道:“我们中的一些人,一天天看着这学校建设的楼房在增加。它有可能成为一所教会大学。这所大学组建了所有的科系:医学、法律、神学、工程、农业,我们年年输送基督徒去帮助他们的国家建设发展,上帝的荣耀啊!”
严峻的现实,足以将客士伦的激情冻至冰点。
这些好不容易招进来的翩翩少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四川第一代大学生,是真正的“光宗耀祖”。面对陌生的洋面孔、陌生的英文教材、陌生的严格纪律、陌生的环境——“与其说是一所高等学府,不如说是被坟墓包围的几栋小楼,校园四处全是高高低低的坟堆,夜深人静的时候,从窗口望出去,磷火和怪叫声让人胆战心惊”。学生们兴致全无,上学度日如年,如同服刑!一年之后,十一名学生少了四名。
面对困难,毕启依然是乐天派。客士伦关于“促进基督事业”的顶层设计,关于建校宗旨的论述,毕启不是不懂,所有参加建校的精英没有一个不懂,但是,面对中国的现实,不做调整,行得通吗?
像所有在华西坝长大的外国孩子,也包括客士伦的宝贝娃娃,均由中国保姆带大,一开口学的是成都话、当地儿歌,甚至爱吃川菜。他们依然是美国人、加拿大人,但为了适应新环境而发生了“变异”。
在这块“最中国”的土地上,办一所教会大学,怎么能阻止它不“中国化”?
再请看看那张流传了一百多年的经典照片,毕启校长与特聘文科教授的合影——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美髯飘飘的“国学大师”曾鑑、刘咸荣、方旭、颜楷、林思进站在前排,毕启校长自觉自愿地站在后排最不显眼的地方。
毕启校长后来的一系列动作都像照相一样,对中国文化表示非常尊重。他站在后排,既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更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