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二十三、“仁济”精神永存人间

二十三、“仁济”精神永存人间

书名:枫落华西坝作者名:谭楷本章字数:1775更新时间:2024-05-28 14:57:07

1907年,在启尔德鼎力支持下,由传教士余安主持建成了位于成都市四圣祠北街12号的四层楼的医院。建筑物高二十五米,建筑面积四千平方米,采用砖石结构,厚重、大气、精美。明亮的大玻璃窗、宽阔的走廊、油漆一新的木地板以及转角处的装饰、檐下的菱形花纹都透出浓郁的欧式建筑风格。医院分外科、内科、花柳科,拥有一百五十张床位,护理、检验配套设施齐备,被称为“仁济男医院”。

这是20世纪初成都的一座地标建筑,更是屹立在老式平房海洋中的一座拯救生命的岛屿。

新楼建成,六年之后才投入使用。启尔德认为,一座设备不齐、人员不整的医院,绝不是他想要的。宁缺毋滥。他花了六年时间,从西方国家购置设备、仪器,还通过各种渠道“招兵买马”,招聘医生,培养护理人员。几年之中,他随身携带着一大沓医院的照片:看,这就是我们的医院!这是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最漂亮的医院。

用中国的说法: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1913年1月30日,仁济男医院新楼正式启用。一时间,鼓乐齐鸣,鞭炮震天,四川军政官员、社会名流、外国公使、红十字会代表等均到场祝贺,围观的民众更是人山人海。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面对新楼均喜笑颜开,表示欢迎。医院命名为“四川红十字会福音医院”。

从1892年启尔德、何忠义和史蒂文森在成都开办诊所式医院算起,二十一年过去了,经血汗浇灌、生命抗争,现代西方医学终于在古老的中国西部落地生根。

基督教的慈善机构——仁济医院,最早创办于1844年的上海。“仁济”二字容易理解,简约好记,内涵丰富。一部《论语》,“仁”字出现了一百多次。有人将孔子思想概括为“仁学”,天下归“仁”是孔子的崇高理想。“济”是救济、接济、帮助之意。将“仁爱济民”熔铸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医院的职责——治病救人,实施人道主义。

1912年,启希贤创办的仁济女医院迁至惜字宫南街。

据统计,仅1910年,男女医院门诊量就达六千三百人次。除了来自本地的病人,还有来自大邑、郫县、资中的病人。对于贫苦大众,医院治病不收分文。两医院都设有粥棚,供病人免费食用,对那些远道而来没钱回家的人,还提供资助和干粮。而对住高档病房的富人,则收住院费每天一个半银圆。这样“削峰填谷”,既维持了医院的经营,也周济了穷人。

继成都之后,全川先后创办了十一座仁济医院。

1950年初,仁济医院由军管会接管,曾更名为川西第二医院,1952年又更名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隆重纪念建院一百二十周年。回望百年仁济,真是功勋卓著。

其一,在启尔德领导下,外科谢道坚、牙科林则、泌尿科胡祖遗、内科杨济灵等著名教授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大量病人,并培养了一批中国医生和护理人员,让古老的成都与现代医学文明接轨,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其二,“仁济”是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的“孵化器”。“华西”的各科室,在“仁济”时只是雏形,比如牙医,在仁济医院仅占一间房子,仅有一名医生林则,并入华西后迅速扩张,成为亚洲最出色的口腔医学院之一。

其三,成都“仁济”这棵招凤引凰的梧桐树,不仅引来了外国著名专家,也引来了戚寿南、董秉奇、程玉麟、杨家良、吴英恺、翁之龙、龙曼莉、曾子耀等中国医学界的顶级专家,创造了辉煌业绩。

就说翁之龙吧,这位两代帝师翁同龢的后裔,留德博士,曾任同济大学校长、重庆中央大学校长,是中外著名的教育家。他德艺双馨,长期与脓疮、疥癣、溃疡、梅毒等打交道,却视病人如亲人,从来不怕脏和臭,由于眼睛高度近视,为看清患处,常常俯下身贴近病人皮肤。病人说,翁教授不是在看病,而是在“闻病”。

但令所有老人都感到痛心的是,修建于1907年的仁济医院大楼,在20世纪90年代被拆除。聊以自慰的是虽然“仁济”大楼消失了,“仁济”精神却还在。一组以启尔德、启希贤、林则、翁之龙为主体的青铜雕像,栩栩如生地屹立在四圣祠北街14号医院新门诊大楼之前。

面对雕像群,耳畔响起百年来的枪声、炮声、风声、雨声……

这是辛亥革命炮火中,启尔德戴好手套,目光专注而镇定,正在给负伤的战士以极大的安慰:“放心吧,马上给你做手术。”

这是一汉子身背奶娃,推着鸡公车,风尘仆仆把病妇送来;手握听诊器的启希贤,正满面春风地迎向贫病的一家人。

这是中华口腔医学的鼻祖林则,正在给一个穿短褂的苦力补牙。

这是皮肤医学泰斗翁之龙,正在给一位邮递员医治腿上的老疮。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以青铜传承历史的民族。当“仁济”精神熔入青铜,它就不可能湮灭。

“仁济”精神,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