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梦想(1)
书名:图说大熊猫作者名:四川省林业厅本章字数:2671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18
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总体将继续恢复性增长。岷山山系、邛崃山山系大熊猫核心种群保持稳定,大相岭大熊猫种群保持与邛崃山山系种群的遗传交流并继续向东北方向扩散,凉山大熊猫种群的退缩被基本遏制,小相岭种群遗传多样性得到改善并恢复增长,岷山山系南段大熊猫种群逐步摆脱衰退趋于稳定。
圈养大熊猫数量继续增长,并在上升至500只水平后保持稳定。完全摆脱对野生大熊猫个体的种源需求,能够全面满足一段时期内国家和社会生态教育和国内外交流对圈养大熊猫的需要,形成标准化的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体系,充分满足野生大熊猫小种群复壮和大熊猫历史分布区重引入需要。
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3000余种野生高等植物、400余种野生脊椎动物和220余万公顷的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可食竹大面积开花风险和气候变化影响被科学监控;大熊猫保护地体系完善,充分满足生态教育和游憩需求;大熊猫文化成为四川核心品牌;社区实现生态保护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大熊猫分布区出现天蓝、地绿、水清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美丽景观。
大熊猫保护大事记
距今约800万—9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中国云南禄丰、元谋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生活着现代大熊猫的始祖——始熊猫。
距今约300万年前的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始熊猫的一支演化为小种大熊猫,其分布扩伸到广西、陕西和重庆等地区。
距今60万—7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开始,大熊猫进入巴氏大熊猫演化阶段,体形进一步增大,更广泛地适应温暖气候条件,达到空前繁盛。
距今约1万年的全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巴氏大熊猫基本灭绝,仅在长江中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中残留下现今的大熊猫种。
2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之地写成的古地理书《山海经》首次记载了大熊猫较具体的分布:“似熊,黑白兽,食铜铁,产于邛崃山严道县南。”
公元685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在产地称为白熊的大熊猫活体和70张大熊猫皮作为大唐的国礼赠送给日本天武天皇。这是迄今为止史书记载的第一次大熊猫出使国外。1869年3月,法国神甫、博物学家阿曼德·戴维在四川穆坪搜集到大熊猫标本,初步将它定名为“黑白熊”。随后戴维把描述报告和标本寄到巴黎,随即发表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新闻公报上。阿曼德·戴维成为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大熊猫的第一个外国人。
1870年,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在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大熊猫属于一个新属,第一次将其正式命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
1901年,英国大英博物馆主任兰克斯在研究了保存于该馆的两具大熊猫标本后发表论文,并将现代大熊猫英文名定为 Giant Panda。
1916年,德国人韦戈德在四川汶川捕获了1只大熊猫幼体。他是第一个在中国森林里捕捉到活体大熊猫的外国人。此后他又获得了3只雄体和1只雌体的头骨和皮张,并带回德国,现仍保存在柏林博物馆。
1923年,美国学者葛兰阶和马修研究了在四川万县盐井沟平坝村的石灰岩裂隙堆积中发现的熊猫化石,定名为洞穴大熊猫Ailuropoda fovealis。这是对化石大熊猫的首次命名。
1936年11月,美国女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尼斯在汶川草坡捕获一只1月龄的大熊猫雄性幼仔。这只取名为“苏琳”的大熊猫于当年的圣诞节被带到美国的旧金山,并于1937年2月在芝加哥动物园展出。苏琳是世界上第一只饲养在动物园并向观众展出的大熊猫。
1939年8月11日,一只大熊猫被运送到重庆北碚平民公园进行饲养展出。这是中国动物园第一次圈养大熊猫并对公众展出。同年,上海兆丰公园也从四川获得一只大熊猫进行饲养展出。
1946年5月14日,上海《大公报》指出:“出产于川康边境的珍兽熊猫,目前捕获甚多,已不多见。捕获者以此可以换得高价,以致今日捕获者数月始获一只。长此以往,熊猫势必有绝种之虑。”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并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其中规定:“珍贵化石及稀有生物,各地人民政府亦应妥为保护,严禁任意采捕。”
1953年1月17日,成都动物园斧头山饲养场在灌县玉堂镇救护了一只大熊猫幼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只被救护的大熊猫个体,开启了我国大熊猫救护的历史。
1957年5月,大熊猫平平被赠送给苏联,并在莫斯科动物园落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
1959年2月,国家林业部下发《关于积极开展狩猎事业的指示》,提出要严格保护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东北虎等珍稀野生动物。
1959年4月1日,大熊猫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中央自然博物馆特种邮票上。该邮票全套2枚,由邮票设计家吴建坤设计,面值分别为4分和8分。
1961年11月1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大熊猫为标识的非政府组织。
1962年9月14日,国务院颁布《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规定对大熊猫、东北虎等56种珍稀或特产动物严禁猎捕,第一次提出在这些动物的主要栖息地、繁殖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1963年4月2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汶川卧龙、平武王朗、南坪白河及天全喇叭河等4个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珍稀动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批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1963年8月5日,邮电部首次发行《熊猫》特种邮票一套,计3枚,以宣传保护大熊猫。
1963年9月9日,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环境下第一只雄性大熊猫幼仔明明问世,开创了人工繁育大熊猫的记录。
1964年,郑光美等人发表文章《秦岭南麓发现大熊猫》,报道在秦岭有大熊猫分布。
196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开展大熊猫野外数量调查。这是首次针对大熊猫的调查活动。
1972年4月16日,中国赠送给美国的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从北京启程,后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定居。
1972年9月25日,中国将大熊猫兰兰和康康赠送给日本动物园。
1973年9月,中国将大熊猫黎黎和燕燕作为国礼赠送给法国人民。12月8日,这对大熊猫落户于巴黎文森动物园。
1973年12月20日,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将珍稀动物保护座谈会纪要批转全省重点地、州、县,提出四川主产的大熊猫被誉为“国宝”,称为“活的化石”,已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一种象征。
1974年6月,中国向英国人民赠送大熊猫佳佳和晶晶。9月14日,该对大熊猫落户于伦敦动物园。
1975年3月20日,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四川省珍贵稀有动物保护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要求各地切实做好珍稀动物资源保护工作,在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主要栖息、繁殖地区划建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物资、设备等纳入国家计划。
1975年9月10日,中国赠送给墨西哥一对大熊猫贝贝和迎迎,抵墨后在查尔特佩克动物园落户。
1976年3月16日,农林部向四川、甘肃、陕西省林业部门发出《关于加强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开展大熊猫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