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山川,熊猫家园(2)
书名:图说大熊猫作者名:四川省林业厅本章字数:2415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18
大熊猫数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为了调查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科学家和大熊猫保护部门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第一次大熊猫调查采用了“间接相对数量统计法”,第二次调查采用了“综合统计分析法”和“密度参数计算法”,第三次调查采用了“距离区分法”和“咬节分析法”。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在前三次调查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路线调查法、时间-距离-咬节区分法和非损伤性DNA检测法。
(1)路线调查法为野外调查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布设覆盖大熊猫分布区域的调查小区,其中重点调查区每2平方千米为一个调查小区,一般调查区每6平方千米为一个调查小区。调查路线覆盖整个调查小区,每条调查路线的长度不低于1.5千米,路线走向尽量为“S”形或“Z”形,尽可能多地穿过大熊猫活动的各种生境。
调查过程中,调查队员仔细观察调查路线及其周边的大熊猫活动情况,尽可能发现大熊猫活体、尸体及其巢穴、粪便、觅食地、足迹、抓痕等各种活动痕迹,并将调查信息记录在大熊猫野外种群状况调查表上。
(2)时间-距离-咬节区分法用于对大熊猫数量的估算。首先通过基于移动距离区分阈值的“移动距离区分法”,区分任意两个大熊猫痕迹是否来自同一只大熊猫,如果两处痕迹点之间的距离大于该移动距离区分阈值,则可以判断为不同的两只大熊猫;如果两处痕迹点之间的距离小于该移动距离区分阈值,则又通过“粪便咬节区分法”,根据大熊猫粪便判断咬节长度、咀嚼程度,以及粪便组成成分、是否小粪便等信息的差别进行个体区分。
(3)非损伤性DNA检测法主要用于大熊猫种群性比和遗传多样性的调查。非损伤性DNA检测技术是从大熊猫遗骸、毛发、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中提取微量DNA进行分析。大熊猫在排便时,粪便中夹杂了一些从肠壁、胃壁脱落的细胞,其中含有大熊猫的生命信息,从中提取到的大熊猫DNA可用于个体识别和遗传多样性评价。
科学研究
大熊猫起源于熊形类,还是起源于浣熊类?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动物,保留着肉食动物的许多结构特征,如相对较短的消化道等,它们无法像食草动物一样消化和分解食物中的纤维成分。但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却是竹子——营养价值低而纤维素含量高的植物。在食物营养质量差及食物利用率低的情况下,大熊猫是如何繁衍至今的?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哪些适应,以满足其对能量和营养的需要?在大熊猫系统发育中,以竹为生的习性是如何形成的?
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为以上问题提供了科学答案,奠定了大熊猫就地保护的科学基础。
大熊猫数量稀少并且分布十分狭窄。其生存状态吸引着政府、公众和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有效保护这一珍稀物种的需求,为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1978年3月,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五一棚观察站,研究区域35平方千米。中外科学家采用无线电跟踪等手段,对大熊猫个体生态、种群以及大熊猫主食竹类进行研究,是全国第一次对大熊猫较为系统的野外科学研究。
1984年3月,唐家河白熊坪观察站建成,研究区域约18平方千米。科学家将生活在其间的大熊猫与卧龙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岷山山系大熊猫的活动规律,并展开同域分布的黑熊研究。
1943年,动物学家彭鸿绶等对大熊猫野外生态习性开展了零星的研究工作。直至20世纪70年代,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工作才得以开展。迄今为止,在四川大熊猫分布的邛崃山、岷山、凉山和小相岭山系,先后建立了卧龙五一棚、唐家河白熊坪、马边大风顶和冕宁冶勒大熊猫观察站,在野生大熊猫的栖息环境与生境选择、食性及觅食对策、营养及能力对策、通信行为、繁殖育幼行为、数量调查、种群动态、生境适宜性与栖息地质量评价、与同域分布的大中型野生动物的共存关系等方面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
进入21世纪,除了传统的觅食及能量生态学、栖息地生态学研究外,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力地促进了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利用及评估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栖息地保护管理的水平。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应用,对揭示大熊猫种群历史、探讨种群数量调查方法及迁移扩散机制等生态学规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将大熊猫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1991年3月,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观察站建成,研究区域约25平方千米。科学家在此研究凉山山系大熊猫的活动规律。
1994年3月,小相岭冶勒观察站建成,研究区域80平方千米。科学家在此研究大熊猫分布的最西端小相岭大熊猫的活动规律。
大熊猫研究还涉及圈养大熊猫繁育饲养技术和大熊猫共生微生物、寄生虫、疾病、重要蛋白质基因的表达、行为通信等个体生物学以及大熊猫与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四川省开展了“5·12”汶川大地震以及“4·20”芦山地震对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影响的探讨。
岷山山系盘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从南至北500多千米,有着“千里岷山”之美誉。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岷山四川部分的大熊猫种群分为大录、黑河、九寨-白马、摩天岭、虎牙、九顶山等6个局域种群,栖息地内有野生大熊猫666只。
邛崃山山系地处横断山脉东侧,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邛崃山大熊猫种群分为卧龙-草坡、西岭雪山-夹金山、白沙河、三合和小金共5个局域种群,栖息地内有野生大熊猫528只。
凉山山系包括大凉山和小凉山,北抵大渡河,南至金沙江。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凉山大熊猫种群分为勒乌、大风顶、拉咪、锦屏山、五指山共5个局域种群,栖息地内有野生大熊猫124只。
大相岭山系位于大渡河下游,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大相岭大熊猫种群分为新庙、泡草湾、二峨山3个局域种群,栖息地内有野生大熊猫38只。
小相岭山系地处大相岭西南方向。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小相岭大熊猫种群分为公益海和石灰窑共2个局域种群,栖息地内有野生大熊猫30只。
秦岭山系横亘中国中部,是南北自然环境的分水岭。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秦岭四川部分大熊猫为毛寨局域种群,栖息地内有野生大熊猫1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