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攻与守的较量

攻与守的较量

书名:测试11作者名:测试本章字数:3428更新时间:2024-05-23 23:14:59

从闰十一月初二开始,已经合军的金军展开了另一轮大规模的攻击。这次的攻击从善利门(东北水门,广济河下水门)开始,逐渐转移到通津门(东水门,汴河下水门)和宣化门(陈州门,南城墙东门),以东城墙为主,绵延至南城墙东侧。这说明金人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情报,找准了汴京城的弱点。

城上守卫部队的指挥官主要是统制姚友仲、殿前太尉王宗濋以及提举四壁刘延庆。闰十一月初二,金人对善利门的进攻是被姚友仲率领神臂弓击退的;闰十一月初三,金人改攻通津门,又是姚友仲从前军里选择了一千人赶往支援,杀死了不少敌军。

从闰十一月初四到初六,金人对三个门都展开了攻击,箭发如雨,城墙如同刺猬一样处处是箭。敌人的大炮也损坏了许多楼橹建筑,形势一度非常危急。又是姚友仲想出了对策。他在敌人进攻的两个水门处构建了一道新的防线。当河流通过水门后,在城外,有两道垂直于城墙的墙面,夹着水道向外延伸了一段,这段城墙号称拐子城。金军第一次围攻汴京时,曾试图火攻水门,拐子城就起到了延伸防线的作用。这一次,姚友仲在距离城墙三十步外,将河两岸的拐子城用砖石砌在了一起,又形成了一道墙。金军如果从水门来,必须首先过了这道墙,然后进攻城墙,这就加大了难度。这实际上是把拐子城变成了一个新的瓮城。

有了这新的拐子瓮城,战斗一直持续到闰十一月初七、初八,金人在进攻水门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

当姚友仲防御金军进攻时,如何以攻为守主动出击,也是守军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可以延缓敌人的进攻。出击的任务就交给了殿前副都指挥使王宗濋。初七,王宗濋率领牙兵一千人下到了城外,与敌人交战,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统制官高师旦战死。

除了王宗濋与姚友仲之外,刘延庆也是一位颇有经验的战将。他也参与了内外城防。每到晚上,刘延庆就组织士兵向城下扔柴火,用来报警,也可以烧云梯。北宋曾经制造了一种规模巨大的炮,号称九牛炮,能够将庞大的磨盘都发射出去。宋军将九牛炮布置在东城墙上轰击金军从远方靠近的云梯,人们甚至给这门大炮封了个“护国大将军”的称号。

在战斗中,北宋虽然挫败了金军的进攻,但对方还是逐渐占据了上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北宋军队太少,只有不到十万人,面对金军准备充分的几十万大军,即便打消耗战也打不起。第二,金军的攻城器械派上了用场。首先用上的是北宋留在刘家寺的大炮,这些大炮被金军搬到了东城墙外,数日之内,数百架大炮立在了各个城门之外,对城内形成了极大的威胁。敌人最大的炮能够释放一百斤的炮弹,射程五十步,能将城墙的楼橹击碎。为了对付这类大炮,守城者在楼橹上覆盖糠布袋、湿马粪等,城墙上也加盖可以减缓冲击的覆盖层,但仍然无法完全抵御敌人大炮的威力。

另外,金军和进攻太原一样,准备了大量的火梯、云梯、编桥、撞杆、鹅车、洞子之类的器械。强攻起不到作用时,金军对攻城器械的依赖就更强了。

闰十一月初九,金军首次在护城河上造桥。汴京的护城河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护龙河。金军采取的方法是:首先将木筏推入水中,浮在水面上;其次,向木筏上抛撒树枝,形成更厚的漂浮层,再在树枝上覆盖席子,席子上就可以盖土了,这样的桥叫作“叠桥”。当整段护城河都被叠桥覆盖时,金军就可以沿着叠桥直冲到城墙下。如果城墙之上的宋兵试图用炮对付叠桥,由于上面覆着厚厚的土层,炮是打不透的。

一旦叠桥造好,接下来的工具就要用到火梯、云梯和编桥了。火梯是用木头搭造的梯子,与城墙上的楼橹差不多高,下面有轮子可以推行。但这个梯子却不是上人的,而是浇上油,推到城墙下,搭在城墙的楼橹上,乘机放火。由于楼橹都是木头造的,在火梯的攻击下容易被烧掉,也就损害了城墙上的战斗力。

云梯和编桥的高度与城墙差不多,也有轮子可以推行,用来协助士兵爬上城墙。

为了避开城墙上的炮弹,将士兵运送到城墙下,金军使用了洞子。洞子如同一个个尖顶窝棚,木头制造,前后裹上湿毯子、生牛皮和铁皮,大炮无法打透,也不容易着火。洞子顺序相连可以从远处一直连到城墙下,士兵就在窝棚里钻来钻去,不用暴露出来;到了城墙下,士兵可以借助云梯爬城,也可以挖地道直接进入城中。

在城内的宋军也准备了一定的器械来对付攻城者,最常用的叫作撞杆。这是一种依靠冲撞来毁坏对方器械的机械。一条大木头裹上铁皮,遇到对方的云梯等,就用铁头将它撞烂。通过这种方式,一共毁掉了敌人数十架攻城器械,暂时没有落得下风。

闰十一月初十,皇帝再次登城慰问守军,当天他来到了东城墙,这里是受攻击最严重的地区。第二天,他继续在城墙上活动,早上先到了北城墙西面的安肃门(卫州门),之后前往东城墙南面的朝阳门(新宋门)。在这里,金军意识到皇帝来了,连忙放箭,甚至将箭射到了皇帝面前的旗帜下方。

城上将士不想在皇帝面前丢面子,立刻派遣三百多军士下城出战,杀敌数百。等他们回来,皇帝高兴地封了几十个人为官。

随后,敌人加强了攻击,制造了百尺高的望台,也就是瞭望台,可以窥探城中的情况。为了摧毁城墙上的防御,更是用大炮释放带火的炮弹,用来击碎楼橹。云梯、鹅车、洞子也纷纷被推了上来。

宋军意识到如果只是被动防御,那么,对方的攻城器械会越造越多,由于城外的空地更大、资源更丰富,城内迟早无法与城外抗衡。事实上,宋军不仅人员奇缺,就连炮弹资源都不足。城外有无数的石头可以使用,可是城内的石头却是有限的。到了闰十一月初八这一天,城内炮弹已经不够了。宋钦宗检点了一下城内各处,发现石头最多的就是他父亲的杰作艮岳。这里几座小山几乎都是石头制作,虽然石头奇形怪状什么样的都有,但古代的大炮却并不在乎石头是不是圆的,只要通过杠杆扔出去就可以。皇帝下令,从这一天开始,城内的炮弹就从艮岳选取。

炮弹以及作战物资的匮乏,让守城者认识到只有先发制人,派军出击将城外的器械烧毁,才有可能改变战争态势。

金军再次进攻南城时,张叔夜与范琼率领人马出击了,他们向着敌营冲去,但目标却对准了金军的炮车。不想宋军战斗力不强,刚刚看到对方的铁骑就开始逃亡。这一仗以宋军损失上千人为代价。这次失利使得宋军士气低落。

更要命的是,从闰十一月十一开始,又连下了三天大雪,守城的士兵连武器都握不住了。宋钦宗一面继续犒军,他穿着军装露出双手,与士兵共患难,算是给他们一些鼓舞;一面为了表达地主之情,甚至让人去往金人的营地送了酒食,这也表现了古代战争温情的一面。

闰十一月十四,通津门的一发炮弹击中了城外金军的一员裨将,人们纷纷传闻死者是数次出使大宋的王汭,开始庆祝,后来才知道是一位叫作刘安的将军。但不管怎么说,这已经是宋军击毙的最高级金军将领,大家把好消息带给了皇帝,皇帝高兴地宣布,赏赐那位发炮的指挥官一条金带,再封他为武功大夫。

为了鼓励大家多杀金军,皇帝又拿出另一条金带,加上一张不填名字的委任状,挂在了待漏院旁,表示谁能杀死金军裨将一员,就奖赏给谁。

同一天,皇帝再次行幸营地。他来到了东水门,发现东水门外的护城河已经快被金军填上了,原来这里的河面结了冰,金军乘机在河上架了板子填了土。皇帝非常不满意,询问守城的将领是谁,他罢免了这位叫作李擢的官员(官职是提举),任命田灏取代他。

当皇帝继续来到朝阳门,恰好碰到一队金军在攻城。城上的三百多守军要求下城与金军交战。他们下城后,有两个持盾的人特别勇敢,两人杀了五六十个敌人,但其余的兵士由于害怕却没有跟上。皇帝连忙叫人前去援助,不想却没有人敢于应战,只能眼睁睁瞅着两人被金军杀死。这件事也反映了宋军士气的低落。

之后的几日,金军的进攻仍然激烈,守城的将士们也没有太大的漏洞。但一股不安的情绪却在蔓延。人们发现金国和北宋的使节来回穿梭于营地与城市之间,他们来去显得很神秘,于是,关于和谈的风声又出现了。人们回想起上一次和谈之后对于首都的搜刮,再次担心起来。人们不知道皇帝会不会再次将他们出卖,他们的抵抗到最后会不会归零,变得毫无意义。宋军的士气更低落了。

针对这种情况,一位叫作丁特起的太学生写了一封信给皇帝,表示到底是战是和,应该尽早决定,不要打打停停,最后两头都没有好的结果,反而成了大患。统制官姚友仲也写了一封奏札,向皇帝表示既然不想打,就议和吧。

不幸的是,这两封信都没有收到皇帝的回音。姚友仲又想起当初金军刚来时,他就呼吁尽早发动攻击,乘敌人立足未稳将其击溃。但皇帝只是让他守,并不采纳他的建议。根据综合情况分析,皇帝又开始讲和了。

另外,勤王的部队也都没有到。想起第一次围城战,数十万勤王军齐聚城下换回的只是一个屈辱的和议,这次没有兵,到底能换回什么?北宋的士气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