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孤儿寡母的朝廷(一)

孤儿寡母的朝廷(一)

书名:问宋作者名:问宋本章字数:4039更新时间:2024-05-23 23:01:13

1275年,是元朝至元十二年,也是宋恭帝德祐元年,赵之所以被称作“恭”,是因为这位皇帝最终将延续三百多年的赵宋江山移交给了蒙古人。不过,这件事的当事人似乎不应负过多的责任,因为他还不到五岁,指望一个年幼的孩子担负起救亡图存的责任,显然是不现实的,“恭”字只是后人在评判一个无助的孩子的命运。其实,这个孩子一直活到了五十三岁,只不过亡国之君的名号从他人生一开始的时候就被加在了头上,囚禁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相比于被迫跳下崖山的弟弟而言,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德祐元年(1275)的时候,宋朝亡国的命运就确定了吗?很多人未必是这么看的,起码临安人就满怀期望地等待着,毕竟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师臣”贾似道在正月里正式出兵了。然而,这一份信心并没能维持多久,到了三月,贾似道兵败如山倒的消息就传回京城。神话的破灭使得很多人突然失去了主心骨,悲观的气氛完全笼罩了整个朝廷。丧师辱国的贾似道当然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最重要的是,大宋朝还有希望延续下去吗?

因宋军战败而烦恼不已的,不是小皇帝本人,他尚在天真烂漫的年龄,根本不懂宫廷内外究竟出现了怎样的状况,真正烦恼的是他的奶奶谢太后。谢太后名道清,是理宗皇后,其祖父谢深甫在宁宗时期担任过宰相。宁宗杨贵妃得到谢深甫的帮助,才顺利入宫,成为皇后,杨皇后因此对谢家心存感激,十分照顾。宁宗无子,理宗阴差阳错登上皇位,杨皇后被尊为太后,出于报恩,她在为理宗选妃时,便直接下令从谢家挑选女性入宫。此时谢深甫已死,谢家年龄合适而又还没出嫁的女儿只有谢道清一人。相传谢道清小时候面目黝黑,且一只眼睛有病,因相貌不佳,一直待字闺中。然而,当南宋皇室要她进入宫廷时,谢道清的叔叔却坚决反对,在他看来,现在风风光光地送道清入宫,将来不过就是一个老宫女而已。言下之意,以谢道清的姿色,不可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元宵节,街上搭起了灯山供人观赏,一只喜鹊飞到了灯山顶上筑巢,大家纷纷传说,这是谢家女儿要做皇后的征兆。于是谢道清就被送进了宫。

传说谢道清进宫后,得了病疹,痊愈后,其容貌与入宫前判若两人,不仅皮肤变得莹白如玉,而且眼疾也很快被御医治好了。当时,贾似道的姐姐也一同被选入宫,因姿色出众,所以深得理宗宠爱。立皇后时,理宗倾向于贾妃,但是杨太后却认为,谢道清“端重有福”,适合母仪天下。在杨太后的坚持下,谢道清最终被立为皇后。的确,谢道清端庄稳重,这在以后的日子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但有福分之类的说法显然是迷信的。事实上,谢皇后的日子并不好过,理宗先是宠幸贾妃,贾妃死后,又开始宠幸阎贵妃。也许从小过惯了丑小鸭的日子,谢皇后并不十分介意被理宗冷落的境遇。谢皇后宠辱不惊的态度不仅使得杨太后赞赏不已,理宗皇帝也深感愧疚,因此对她礼遇有加。

对于拥有众多后宫佳丽的皇帝来说,尽可能容忍和克制嫉妒心是皇后一个令人赞赏的美德。谢皇后之所以被时人称作贤后,还不只如此。鄂州之战时,蒙古军队渡过长江,朝野上下震动,有人建议迁都以避蒙军锋芒,谢皇后却极力劝阻,认为迁都会动摇民心。理宗死,度宗登基,谢皇后升为皇太后。谢道清并没有为理宗生下一男半女,度宗其实是理宗的侄子。这种血缘上的生疏使谢太后一直坚持沉默是金的原则,从来不对朝政说三道四,即便是贾似道权势熏天,暗中将谢家的人排挤出朝廷。更有甚者,贾似道身为外戚,却禁止外戚担任地方大员,其矛头的指向是非常明确的,实际上就是谢氏家族,谢太后却始终不置一言。后来贾似道兵败丁家洲,朝野上下一致要求严惩贾似道,谢太后依然没有落井下石,她甚至还为贾似道开脱罪责,理由是他作为三朝元老,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误而处置过重。虽然最终因为众怒难犯才把贾似道削官贬窜,但谢太后以德报怨的态度依然值得称道。

恭帝登基,谢太后升为太皇太后,已经六十五岁的谢道清虽然年老有病,但却再也无法推辞,只得垂帘听政,担负起挽救赵宋江山的责任。这样,颇有贤名的谢太后挑起了赵宋江山这副重担,成为名副其实的朝廷当家人。

面对严峻的形势,谢太后下了一道旨意,大意是说,赵家三百年来一直待士大夫不薄,现在我和小皇帝遭遇到这样的大难,国家陷入了困境,你们这些大小臣子没有尽力出谋划策,以挽救时局,朝中官员挂冠出逃,地方官员弃城投降,你们这样避难偷生,还算有人格吗?将来你们有何面目见赵家的列祖列宗?现在还是赵家的天下,国法尚在,坚守岗位的升一级,逃跑者严惩。

这道旨意义正词严,有赏有罚,意在立威。然而,宋代文官政治的传统决定了太后必须要依赖外廷的大臣,才能完整地贯彻她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谢太后垂帘听政后,贾似道还是平章军国重事,大权在握。在贾似道之下,左丞相是王爚,右丞相是章鉴。德祐元年(1275)二月,贾似道兵败丁家洲,不败的神话已经破灭了,剩下的问题只是如何处置他。听说元军逼近临安,身为朝廷重臣的右丞相章鉴却临阵脱逃,不见人影。章鉴平常待人宽厚,但却才能平平,是典型的老好人,人称“满朝欢”,意思是谁也不得罪。章鉴的临阵脱逃显然严重挫伤了士气,后来他虽然被朝廷遣使召回,但只是罢官了事,并未受到相应严惩。值得一提的是,章鉴后来被抄家,抄家的人只发现一只玉杯,其余别无长物。对于一个做到丞相这样的高官的人来说,如此清廉,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惜清廉并不能掩盖他的怯懦无能,尤其是在赵宋王朝生死存亡之际。

左丞相王爚先前任参知政事,颇有声望,而且对贾似道向来不假辞色,但是处于退休状态已经几年,此次国家危亡之际,以元老身份被委以重任,朝野上下都对他寄予厚望。但是王爚年事已高,几次申请退休,谢太后百般挽留,才勉强接受任命。毫无疑问,让他支撑危局是不现实的。

此时,真正在处理朝廷政事的是参知政事陈宜中,他出身贫寒,但才华出众,同乡的一位商人给他算过命后,认为他将来肯定大富大贵,于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进入太学之后,陈宜中文采出众,得到了许多饱学之士的赞誉。作为太学生,他为人正直,非常关心时政。宝祐年间,丁大全和宦官卢允升、董宋臣因乡邻关系结成政治联盟,并得到理宗宠幸,不久便擢升为殿中侍御史。丁大全上台之后倚仗权势,横行霸道。陈宜中于是和同学黄镛、林则祖等六人联名上书攻击丁大全。丁大全知道后,暗使监察御史吴衍弹劾陈宜中,取消他的太学生资格,并发配到地方。临行那天,太学长官带领十二个学生衣冠整齐地将陈宜中送到城门之外。丁大全更加恼怒,于是在太学立了一块碑,碑文告诫太学生不要乱议国家政务。这六个上书的太学生由此声名大振,被誉为“六君子”。陈宜中在其后被谪为建昌军的小官。

丁大全失势后,贾似道掌权,上台伊始,为了稳住自己的位置,他非常注意网罗人才,认为才华横溢且血气方刚的陈宜中很有前途,有意把他收作门生。于是,他向理宗皇帝上疏,请求召回陈宜中,皇帝下诏六人都可以直接参加殿试。景定三年(1262)殿试,陈宜中名列第二。经过了人生的起伏,陈宜中为人变得圆滑了许多,因而在贾似道权势的荫庇下迅速升迁,先后任绍兴府推官、校书郎。又过了几年,他被迁为监察御史。过了不久,程元凤再次出任丞相,贾似道担心他危及自己的权力,一心想除掉他。受贾似道提携的陈宜中深知其意,于是参劾程元凤纵容丁大全为恶。程元凤因此被罢相。此后,陈宜中担心在朝廷积怨太深,而且担任地方官也有利于自己建立政绩,于是先后出任地方要员。他在任职期间安顿生产,主张抗战,兴修水利,政绩明显。十年后,他在贾似道的帮助下,升任参知政事,渐渐跻身实权人物之列。

贾似道在丁家洲战败后,其门客翁应龙逃到临安,来见陈宜中。陈宜中听说贾似道在乱军中去向不明,这使本来已经算是贾似道一党的陈宜中意识到,这是撇清与贾似道之间的关系的最佳时机。于是,他首先上书要求惩治贾似道丧师辱国之罪,此言一出,让朝中不少人错愕不已。虽然谢太后并没有马上批准陈宜中的请求,但贾似道退出权力舞台的大局已定。贾似道出兵之前,任命亲信韩震掌握禁军。这时,韩震奉了贾似道的命令,要求迁都,此举震惊朝野。陈宜中于是派人请韩震来王府中议事,预先埋伏武士,将韩震击杀。大敌当前,朝中人心惶惶,陈宜中采取非常手段稳定局势,称得上是果敢,也有急于撇清和贾似道关系之嫌。相比于怯懦无能的章鉴,他显然更适合担当大任。因此,谢太后在章鉴去职后,便任命陈宜中为右丞相,这是在特殊情况下做出的决定。然而,陈宜中与王爚一直不和,王爚名义上是首相,但陈宜中处理政事几乎不与王爚商议,故意把王爚架空,这引起王爚的严重不满。谢太后为调解两人矛盾,任命王爚为平章军国重事,陈宜中为左丞相,从京湖战场回朝的留梦炎为右丞相。

留梦炎状元出身,颇有声望,王爚与陈宜中虽然不和,但却同声推荐他,谢太后任命他为相也有调和王、陈二人矛盾的意思。宋人重视科举,状元宰相是读书人心目中的最高理想,能达到这样的地位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情。南宋末出了两位状元宰相,另一位自然是众所周知的文天祥,后来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留梦炎降元后也做到了丞相,身居高位。这一位“两朝”宰相显然也不是勇于承担责任之人。朝廷宣布丞相的任命后,留梦炎再三推辞,在谢太后的极力劝说下才勉强上任。虽然宋代大臣升迁时一般会推辞几次,以示自己不贪图权位,但是这时已经是危亡图存的关键时刻,需要具备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有所作为,正所谓“国家养士三百年,今日正是用人之际”。

新的任命并没有解开王、陈两人的心结,王爚拒绝出任平章军国重事,朝中依然争吵不断。谢太后面临十分艰难的抉择,到底是重用王爚还是陈宜中。王爚的履历十分显赫,阅历也十分丰富,但是他的长处仍然表现在财政管理方面,他担任负责两淮战场后勤供应的淮西总领多年,由于长江防线失守,两淮战场的重要性大大提升,朝廷想要借助王爚的这段经历稳定两淮战场。但是年龄和身体条件是王爚的劣势。谢太后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她却有面对危机的豪气,在前一年的“勤王诏”中,她号召四方的忠义之士前来保卫京城,同时她也是有进取精神的,她在诏书中号召主动向元军发动进攻。因此在谢太后心中,此时应该选择一个激进、有责任心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