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燕云十六州梦想破灭:宋太祖、太宗朝宋辽和战
书名:问宋作者名:问宋本章字数:3961更新时间:2024-05-23 23:00:58
周恭帝显德七年(辽应历十年,960),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顺利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辽宋对峙时期。
五代以来,辽朝利用中原地区的混乱局面多次兴兵南下,左右中原地区政治走势,废立皇帝,甚至一度占领黄河流域。辽军虽然由于各种原因退回北方,但潜在的军事威胁仍然存在。特别是辽朝占有燕云十六州之后,实力更盛,而中原地区防御辽军骑兵南下的险要地理优势丧失,所受压力空前加重。收复燕云十六州,将辽朝阻击于塞外,减轻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是后周世宗孜孜以求的目标。赵匡胤称帝前,追随周世宗左右,深知世宗的政治规划。因此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积极谋划收复燕云十六州。据宋代史书和笔记记载,宋太祖多次和群臣讨论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问题,还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储藏金帛,并提出用金帛向辽朝购回该地区的设想。另外,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
宋朝建立时,北方有强大的辽朝,太原有北汉,南方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荆南)等国和湖南的周行逢、泉州漳州的留从效等割据势力。宋太祖在审慎分析当时全国形势后,决定暂时放弃北进的军事目标,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首先集中兵力去统一经济富庶但军事力量相对弱小的南方割据势力。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先南后北”方针。依据此方针,宋太祖对辽采取守势,于建隆三年(962),分派众将驻守北边和西北各州,以防御辽朝和北汉。西北既无后顾之忧,北宋专力向南方进取,逐个消灭各割据势力。
号称“睡王”的辽穆宗此时也无意南下进取,宋辽双方保持着和平状态。宋太祖开宝七年(辽景宗保宁六年,974),辽主动调整与宋的关系,命涿州刺史耶律琮(又作耶律合住)与宋议和,得到了宋朝的响应。双方开始通好,互派使节,吉凶节日皆有庆吊馈遗,沿边任人互市。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辽景宗保宁九年,977),宋在镇、易、雄、霸等州置榷务,加强了对互市的管理,宋辽双方维持了一种和平共处的局面。但辽朝不肯放弃北汉傀儡政权,当宋军攻击北汉时,辽朝接受北汉求援,出兵相助。虽然终宋太祖朝,宋辽之间未发生大的军事冲突,但宋太祖仍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宋开宝九年(辽景宗保宁八年,976)八月,宋太祖命党进、潘美等分道进攻太原,辽朝派遣耶律沙领兵助北汉。同年,宋太祖去世,继位的宋太宗下诏班师。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辽景宗保宁十年,978)四月,割据泉州的陈洪进献上泉、漳二州十四县地。同年,割据吴越的钱俶亦向北宋献出所属领地,至此,五代以来南方割据政权被逐一消灭,仅剩下龟缩在太原一隅的北汉。宋太平兴国四年(辽景宗保宁十一年、乾亨元年,979)初,宋太宗集中兵力,御驾亲征,派大将潘美等兵分四路围攻太原,并大破辽朝救援北汉的援兵。五月,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北汉平定。
宋太宗消灭北汉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事先毫无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的情况下,不顾宋军经过数月艰苦攻战,士卒疲乏,兵力消耗颇多,战胜后将士未获得例行的赏赐,士气松懈,天气炎热等不利因素,企图乘战胜之威,立即攻取幽蓟。当时诸将因师疲饷匮,皆不愿行。只有武将崔翰认为机不可失,如能乘此破竹之势,攻下幽州如探囊取物。宋太宗于是采纳崔翰建议,率师北征,辽宋之间爆发正面冲突。
五月二十九日,宋军抵达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集结待发,宋太宗遣使督调各地刍粮运赴北面行营。六月十三日,宋太宗亲率大军出镇州,兼程北进,进入辽境。宋军招募当地百姓为向导,展开进攻,易州(即岐沟关,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涿州的辽朝汉人守将开门迎降。当时辽朝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等戍守幽州,为阻止宋军北进,率军南出堵截。宋太宗遣东西班指挥使傅潜、孔守正率前锋军出击,自率主力继后,败耶律奚底部于沙河(今河北省涿州市北拒马河),于二十三日推进至幽州城南。幽州城池墙高垒固,方圆三十余里,易守难攻。
宋太宗驻跸城南,分兵遣将,备御东南,攻击西北,辽朝权知南京留守韩德让率兵固守。为分宋军攻势,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佯作溃军北撤,宋军贸然进击,败于德胜口(今北京市昌平区北)。宋太宗乃分兵一部牵制耶律斜轸部于清沙河(今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镇北),自率主力四面围攻幽州城。辽蓟、顺二州又降。二十五日,宋太宗下令定国节度使宋渥、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彰信节度使刘遇、定武节度使孟玄喆分率所部从四面猛攻幽州。辽南京守军人数不多,在宋军的猛烈攻势下,辽铁林都指挥使李札卢存领部下百余人出降,城内陷入混乱。恰好此时,辽权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率兵从山后驰至幽州,掘地道潜入城,与城内守军合兵拒守,宋军攻城未克。三十日,宋太宗再次集兵攻城,因师老兵疲,将士倦怠厌战,屡攻不克。辽景宗再次派遣南府宰相耶律沙、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各率所部骑兵救援。
七月初六,耶律沙部与宋军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畔,辽军败退,宋军乘胜尾追。时近黄昏,耶律休哥率大军,人持两炬从间道驰至,宋军无备,停止追击,于高梁河畔列阵。耶律休哥部在耶律斜轸部的配合下,左右夹攻,耶律学古部也出城参战,宋军三面受敌,全线溃败,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仓促撤军,乘驴车逃归,辽军追至涿州,缴获宋大量兵仗、辎重。这就是历史上的高梁河之战。次年(980),辽朝发兵十万进攻雁门。代州刺史杨业出轻兵袭击,辽兵败走。十月,辽景宗、耶律休哥又自瓦桥关进攻,大败宋兵。辽宋互有胜负。
高梁河之战宋军惨遭失利,宋太宗本人身负箭伤,狼狈南逃,这对心高气傲、一心想通过收复燕云地区来盖过兄长功业的宋太宗而言,不啻一记沉重打击。宋太宗原本计划再次出兵,以雪前耻,但朝廷内的一些情况,让他迅速改变了主意。宋朝内部关于是否通过武力收复燕云原本就存在分歧,反对武力收复燕云的大臣利用高梁河之战失利,在朝堂上高谈反对言论。如谏官张齐贤上疏主张先加强内部统治,提出“先本而后末,安内以养外”。河北南路转运副使田锡则干脆要求宋太宗放弃收复燕云,直斥燕云之地“沙漠穷荒,得之无用”“劳而无功”。面对朝臣的强烈反对,宋太宗不得不认真思考是否应该再次发兵。
另外,高梁河之战中,一部分宋军将领误以为太宗发生意外,曾经一度计划拥立太祖之子德昭,后来知晓太宗依然健在,此次拥立才没有付诸实施。宋太宗回朝后得知此事,十分震怒,后逼死侄子德昭,并处分了计划拥立德昭的将领。虽然皇位并未出现危机,宋太宗却意识到朝廷内部仍然存在一股强大的倾向于太祖系的力量,处理内部危机远比收复燕云地区重要。正是以上诸多因素,让宋太宗决定暂时停止发动新的宋辽之战。太平兴国六年(981),宋太宗下诏令沿边州县防守边境,不得出关,宋辽之间暂时休战。
辽乾亨四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辽景宗病逝,年幼的辽圣宗隆绪继位,皇太后萧燕燕与权臣韩德让主持朝政。消息传到北宋,有人建议趁“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之”之际,再次北伐。经过几年的对内整顿,宋太宗自恃皇位已经稳如磐石,激起了他复仇的决心。为了试探大臣的态度,宋太宗故意对宰相宋琪说后晋石敬瑭对契丹行父礼,还割地奉送,实为“屈辱之甚”。宋琪洞悉了太宗北伐的决心,就回答说:“恢复旧境,亦应有时。”宰相的支持更加坚定了宋太宗北伐的决心。
宋雍熙三年(辽圣宗统和四年,986),宋太宗再度发兵,分三路北征,以天平军节度使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彰化军节度使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出雄州;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靖难军节度使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出雁门。
此役宋军特意选择在辽帝春捺钵的三月出师,辽军毫无戒备,节节败退。宋军东路军曹彬率领主力连下岐沟(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涿州、固安、新城,军声大震。西路潘美军进攻寰、朔、云、应等州。中路田重进出飞狐北,俘辽西南面招讨使大鹏翼等,进军飞狐、灵丘、蔚州。北宋三路大军势如破竹,直指幽州。得知宋军强势来攻,辽圣宗赶紧派遣南京留守、于越耶律休哥抵挡曹彬,耶律斜轸领兵抵挡潘美。同时征兵诸路,下诏亲征。曹彬一路号称十万,乘胜猛进。耶律休哥驻南京兵少,不敢正面交锋,利用南京城高墙厚,固守不出,避开宋军兵锋,白天派出精锐断宋兵粮道,使宋军疲于防御;夜间派遣轻骑出两军间,杀宋军单弱以胁其余众。曹彬入涿州十余日,粮尽,粮饷不继,无奈退师雄州。曹彬退守雄州后,将士看到潘美、田重进两路进展顺利,担心军功都被对方抢去,纷纷要求再攻涿州,曹彬不得已率领疲惫之师再次回师涿州。此时,辽承天太后、辽圣宗的大军已到涿州东五十里。耶律休哥出轻兵沿路迫击宋军,宋军且战且行,到涿州已师老兵疲,且所带军粮也已经耗尽,人心不稳。辽兵乘势大举出击,宋兵自涿州败退,辽兵追到岐沟关,宋军人马相踏,溺死于拒马河者不可胜计,弃戈甲若丘陵。
此次北伐,曹彬一路为宋军主力。宋太宗见主力溃败,担心遭遇上次高梁河悲剧,急令曹彬等回师东京,命田重进军驻定州,潘美军回代州。宋军匆忙后撤,辽兵随后掩杀,耶律斜轸出重兵袭击,大败宋兵于五台,宋兵死伤数万,辽朝趁势夺回蔚州。潘美领兵前去增援,结果大败于飞狐,潘美、杨业不得已回兵至朔州狼牙村,辽兵再陷寰州。杨业认为辽朝兵锋甚盛,不可与战。潘美等人不听,迫令杨业出兵。杨业知道此役必败,请潘美派兵埋伏在陈家谷口接应,结果杨业与辽兵血战,败退至陈家谷口,潘美等并未按原计划在此接应,杨业自知身陷绝境,率部下百余人,并力死战,堕马被俘。杨业被俘后拒不降辽,绝食三日而死。至此,雍熙北伐宣告失败。
宋太宗北伐再次失败,宋军损兵折将,元老重臣赵普、宰相李昉、殿中侍御史赵孚等纷纷上书,要求太宗“屈己”求和。宋太宗虽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主动与辽朝议和,但也拒绝了户部郎中张洎、右正言王禹偁要求再次北伐的建议,决定对辽采取守势,专力加强国内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