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天论三篇
书名:最后一个寻宝人作者名:吉小仙本章字数:2247更新时间:2025-01-14 09:24:15
云燕说道:“不,刘禹锡不止是诗人,还是一个哲学家,我在图书馆看过一本74年的杂志,叫自然辩证法,是学术期刊,其中就载有他的著作,天论。”
我说道:“这就有门了,天论说的是什么?”
云燕说道:“这说来就话长了,在咱们的文化体系中,关于天的看法,历来是儒家和法家、唯心论和唯物论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荀况的《天论》、屈原的《天问》,代表了先秦法家对天所作的唯物主义的解释。往后汉代的王充写了《谈天》、《说日》等篇章,尖锐地批判了儒家的天命论,到了唐朝中期,出现了又一场激烈的大论战吗,这论战就和刘禹锡有关。”
我点头道:“这就对了,林南星估计就是在暗示什么学说,这论战是怎么个意思?”
云燕简单的说说了这场论战,其实唐代这场关于天的辩论,是由士大夫阶级保守派韩愈挑起的。
韩愈在文学上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在政治主张守旧,反对革新,当时以王叔文为首的地主阶级革新派惨遭镇压,参加变革运动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也被贬到边远地区。其实大家本来都是诗人雅友,因为斗争分裂面子上还是要送行的,就在柳刘二人要被发配贬值的那天,韩愈亲自送行,天空上乌云翻滚,韩愈带着教训人的口吻责难柳宗元,说你知道关于天的说法吗?我来说给你听听。面对这种挑战,柳宗元无所畏惧,他不但写了《天对》,还作《天说》,以折韩退之言论,迎头痛击了他唯心主义的天命论。
紧接着,柳宗元的好友、著名的法家、杰出的诗人刘禹锡也挥戈上阵,一口气写了《天论》上、中、下三篇,继《天说》而“极其辩”,进一步批判了韩愈,不久后柳宗元又欣喜地写了著作《答刘禹锡天论书》,盛赞《天论》与《天说》“无异道”。这两位生死患难的战友,互相勉励,共同战斗,把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讲道内容,论战是从对天的本质的争论开始,韩愈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能够了解人们的呼声和怨恨,能够对人进行赏功罚祸,其实他自鸣得意的“天说”并不新鲜,不过是儒家天命的论调加以润色。孔、孟早就宣扬天命,把天当作主宰一切的上帝,董仲舒更是露骨说,天者,百神之大君,这句话出自《春秋繁露郊祭》。其实,这不过是把剥削阶级封建帝王的反动统治神化为天罢了,因此历来的儒家在对天的认识上,除了迷信和偏见之外,没有具体的科学分析。
要驳倒儒家的天命论,从天上赶走上帝和大君,不是太君啊,少个点,就必须正确地解释天的本源,柳宗元和刘禹锡在跟韩愈的论战中,首先对天的本质作了分析,柳宗元认为天地虽大,无异果蓏,它和瓜果一样,都是物质的、无意识的。如果说屈原在《天问》中对莽莽的宇宙的产生提出过疑问,那么柳宗元则在《天对》里直截了当地作了回答,厖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天地万物的形成都是元气自然而然地起作用的结果,根本不是什么上帝有意识的作为,这种见解显然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继续和发挥。荀况早就说过,天是物质的自然,不为而成的话出自《荀子天论》,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
王充在《论衡谈天》中进一步分析出天地是由气构成的,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但是直至唐代,许许多多的唯物论者,往往是直观地认识有形状的个别天体如日月星辰,至于广漠的空间究竟是什么,从未清楚地加以说明过。人们不是常常说天空吗?似乎茫茫的天穹是虚无缥缈的绝对空间,但是如果在这一点上认识模糊,仍会给上帝和大君留下继续存在的模糊点,这也是刘禹锡主要驳斥的地方。
刘禹锡在天论中,第一次在我国哲学史上提出了唯物论的空间观念,柳宗元说过,天地之间,浑然而中处者只是元气而已,刘禹锡阐发了柳宗元所未究的观点,认为没有无物质的绝对虚空,按他的话说,空者,形之希微者也,空间是稀薄而细微的物质,它常常通过其他物质而发挥作用,他还认为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尔,必因物而后见尔。这个结论,博得了柳宗元的赞叹,留下了笔墨,所谓无形为无常形者,甚善。
听完云燕的长篇大论,那雾气又扩散了一些,已经有百米的能见度,我说道:“这天地元气有些我们风水学说的味道,气么,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当然按科学说这是什么磁场啊、粒子啊一类的东西,林南星留下刘禹锡的诗句,还掐头去尾,他是想告诉我,天地之间的秘密?当然我估计这天,指代的是宇宙的奥秘”。
二呆说道:“他要告诉你他和其老姘头欢闻君之间的爱恩情仇,还有一些床笫之间的秘密,哥,你别胡思乱想了,他要传授你哲学道理为什么不当面说,留个纸条是噶嘛地,故弄玄虚”。
云燕说道:“我觉得有点门路了,五哥,这摩利支天佛像代表的是不可见,不可知,而刘禹锡发现了以目而视、以智而视的区别,这其中肯定有关联。”
王宝庆点头道:“刘禹锡所以能够达到这个高度,是由于他在哲学上坚持了唯物论的立场,这学术期刊我也研读过,在他看来,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是第二性的,比如人们能够看到东西,并不是因为有眼睛去看才有光,正相反,必因乎日月火炎而后光存焉,即要借助于日光或火焰等光源才能看清楚。刘禹锡用这个通俗浅近的例子说明,先有客观事物的存在,然后才有人的感觉,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某种特性的反映,正是从这种唯物论出发,刘禹锡肯定了天地万物都统一于物质,否定了所谓绝对虚空的主观臆说,就像云燕说的,他还从认识论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以目而视和以智而视的概念,认为有些物体是可以直观感觉到的,有些则要用理智来观察,不能因眼睛看不到细微的物质,就否定其客观存在,结合摩利支天不可见,不可知,我觉得林南星是不是要告诉咱们,所见尽皆不实,要去用心智感应?”
二呆说道:“好,陆小三,该你上场了,别跟西楼在那奔乔果了行么?你骗小孩呢?赶紧感应感应,这有什么狐狸精大狗熊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