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503章 洪武四大案之一

第503章 洪武四大案之一

书名:这群神仙不对劲!作者名:葬樱柔本章字数:2115更新时间:2024-01-21 18:31:52

而胡惟庸呢?

作为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在明朝的知名度很高,他所引发的“胡惟庸案”是“洪武四大案”之首(刚才说的蓝玉案也是其中之一)。

同时也拉开了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序幕。

胡惟庸的结局更是惨烈,他不仅被灭了九族,还连累三万余人为其垫背。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朱元璋攻打和州时,胡惟庸前来投奔,被朱元璋授予元帅府奏差。

而这朱元璋又是怎样一号人呢?

乞丐皇帝,和尚皇帝,屌丝小子逆袭记。

以至于现代网络对他也是议论纷纷。他是不是农民起义军成功的代表呢?

有人说是,也有人说不是。

说是的,很明显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

说不是的,也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

因为朱元璋家里太穷了,根本就算不上是农民,所以自然就不算农民起义的成功代表。

言归正传。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传奇帝王,早年疾苦,父母去世后流落江湖,甚至出家。直到红巾军起义爆发,他投奔到濠州红巾军元帅郭子兴麾下,并娶到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此后多次立下大功。

但因为郭子兴心胸狭隘,朱元璋最后带着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南下定远,从此开始“自立门户”。

此时,朱元璋身边的心腹都是濠州跟随而来的武将,连个拿得出手的文臣都没有。

直到朱元璋从定远攻下滁州,一个人前来投奔,朱元璋身边终于有了文臣。这个人就是李善长。

李善长并没有很高的学识,他最初只是一个“里长”

一里之长,古代最基层的小吏,比刘邦还小。

嗯,估摸着这也是李善长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二个刘邦的关系了。

朱元璋最初的进军路线是从定远,攻打滁州,然后攻打和州,再开始渡江。而胡惟庸和朱元璋的相遇,就是在和州。

纵观胡惟庸的履历,会发现他虽然很早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但前期他并没有身居要职,朱元璋给他的安排,更像是对他的考察和磨练。

胡惟庸最初在朱元璋的元帅府当差,后来被朱元璋任命为宣使,负责巡查定远、滁州各地民情。

至正十七年,在朱元璋渡江攻入皖南之后,胡惟庸先后被任命为宁国县主簿和知县。

胡惟庸在皖南经营了4年左右,至正二十二年年,朱元璋麾下大将邓愈攻入江西,拿下洪都等地,朱元璋派胡惟庸担任吉安通判,直到吴元年,胡惟庸正式回到南京,担任太常少卿。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祭告天地,登基为帝,改元洪武。因此,这一年即为洪武元年。明朝开国时,朱元璋沿袭了宋元的制度,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

当时,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右丞相,李善长为左丞相。

注意,明朝以左为尊,徐达本就是右丞相,再加上他长年征战在外,中书省实际上是李善长一个人在操持。

与此同时,胡惟庸已经被朱元璋擢升为太常寺卿,主管宗庙礼仪和祭祀,属于正三品。到了洪武三年,李善长已经66岁,半生辛劳,让他实在力不从心。

李善长建议中书省要增加年轻的官员,根据李善长的推荐,胡惟庸被调到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

由于当时徐达征战在外,常遇春已经病逝,因此,胡惟庸进入中书省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实际上只有3个人,分别是李善长(左丞相)、汪广洋(左丞)、杨宪(右丞)。

不久后,李善长便申请告老还乡,朱元璋为了丞相人选煞费脑筋,当时,在朱元璋考虑范围内的丞相候选人只有3个人,分别是:杨宪、胡惟庸、汪广洋。为此,朱元璋还特地请教刘伯温。

朱元璋问:“李善长要告老还乡了,我想让杨宪接替他,担任丞相,你觉得如何?”

刘基说:“宪有相才,无相器。”

意思是说,杨宪虽然有能力,但没有丞相的器量。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何如?”

刘基曰:“此褊浅。”

意为汪广洋的见识太过狭隘,不适合做丞相。

朱元璋:“胡惟庸何如?”

刘基:“小犊耳,将偾辕而破犁。”

刘伯温的意思是说:胡惟庸就像是个心高气傲的牛犊,让他来犁地,说不定地没犁好,犁子还被他搞坏。

之后的两个月,杨宪因为太过激进而被朱元璋诛杀,中书省只剩下汪广洋和胡惟庸二人可供选择了。

经朱元璋反复权衡,他决定放李善长归乡,让汪广洋来做右丞相,胡惟庸升为左丞。

此时,中书省名义上还有一个大人物,他就是徐达。但是,徐达只占了个名分,并不插手中书省事务,中书省的实际上由汪广洋和胡惟庸把持。

李善长走了,杨宪死了,徐达“有名无实”,挡在胡惟庸前面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汪广洋了。

于是,胡惟庸开始露出他狡黠的一面,他开始筹划,如何成为继李善长、徐达、汪广洋之后的明朝第四位丞相。

汪广洋是一位老实人,但他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能力不足。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对丞相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汪广洋的劣势逐渐暴露出来。

再加上胡惟庸凡事都表现得异常积极,有时候胡惟庸甚至会越过汪广洋,直接向朱元璋汇报自己对治国理政的看法,这更加让朱元璋觉得汪广洋遮挡了胡惟庸的才能。

于是在洪武六年,朱元璋抓住汪广洋的错处,将汪广洋贬到广东担任行省参政。此后,胡惟庸开始以左丞的身份主持中书省,半年后,胡惟庸正式“转正”,担任右丞相。

至此,胡惟庸终于圆了自己的丞相梦。

从历史角度来看,朱元璋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作为皇帝,他还是比较勤奋和敏锐的。胡惟庸自洪武六年当上丞相,到洪武十三年结束,他能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当丞相近7年之久,可以说,胡惟庸是有丞相之才的。

若胡惟庸是个庸才,他必然会步汪广洋的后尘。别忘了,汪广洋就是因为能力不足才被罢免的。

所以,胡惟庸的名字里虽然有个“庸”字,但他并非庸才。

然后,随着胡惟庸丞相生涯的延长,他开始暗地里搞一些小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