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七、学会了解中国的史籍

七、学会了解中国的史籍

书名:吕思勉谈读书治学作者名:吕思勉本章字数:5284更新时间:2023-12-27 20:57:55

  

  书是没有一部无用的,只看我们怎样用他,所以要分别什么是有用的书,什么是无用的书;什么书重要,什么书不重要一在理论上,这句话不算十分圆满,但是就研究的步骤上说,自然也有个先后缓急,若能把应看的书,说出个大略;并且说出一个大概的先后缓急,我想于治学的人,亦不无小补的。

  史部的分类与重新估价

  我国史部的书籍,约分两种:

  (1)编纂已编成的历史书籍。

  (2)搜集保存历史材料之书籍。

  第一种书籍,因为有范围之限制,在此范围内,事实的调查,材料的搜集,不特完善,并且较为正确。

  第二种书籍,没有一定范围,对于材料不加选择,对于某种事实之记载,亦可记其一瞥,亦可详详细细记其全体,首尾具备,而全不负编辑的责任,不过将这种历史的事实记载下来,专待后来研究历史的人,把它整理出来。

  这两种书籍,第一种比较的有系统,我们看了以后,容易得到历史上普遍的知识,所以看历史的书籍,应当从第一种书籍下手,以后再读第二种书籍。我国历史往往记载一种太没有意义的事实,就像“邻家咋夜生一猫”……相关的话,这种记载,实在没有一目之价值。

  我国闭关时代,历史上对于外国史实的记载,视为无价值,不大乐意记载。如匈奴辽金等,在我国过去历史家的眼中,比较的还重要一点。但是这类事实,在今日视之,却是重要得了不得。历史这类事实,可是不胜枚举的。所以历史上的事实没有绝对的价值的存在,要历史家用时代的眼光去鉴别它有没有价值。

  我们现在的学术界,是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呢?是处在无论哪一件事情,都要重新估定其价值的时代。所以我们研究历史,不论第一种第二种,都可以拿它当作史材。不管它是古代曾经重视的而现在不重视的,或者是古代轻视的而现代重视的,都该不分高低一律平等看待。待搜集齐全了,再经过我们的整理,然后重新去估定其价值。

  2.正史的重要性:全面和直接

  第一种的书籍就是正史,从来大家都拿他看做顶重要的,这内边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2.1正史记载比较完全

  宇宙间的事实,到底哪一些是有价值记载的呢?非常繁杂的史事,到底哪一部分应当入于历史的范围呢?马端临的话,最可代表中国旧人的意见,他把历史的事实,分做两种:

  (1)治乱兴亡本纪、列传、表

  (2)典章制度志(书)、表

  这个分类很足以代表我国历史家研究古史者的心理,而正史对于这两类,都有相当的记载。例如《通鉴》《通考》等书,不是注重治乱兴亡,就是注重典章制度,所以正史是史书中最完全的。

  2.2正史是直接的材料

  我国每代灭亡之后,后代才修前代的正史,所用的体裁大半都是历代相缘的。正史修成以后,其余如纪事本末、通典、通志等都是依据着正史而编纂的(例外很少)。故吾人读正史是直接的,其余的史是间接的。但正史记载虽较完全,而在研究上却不甚便,治乱兴亡是散见于本纪、列传的,典章制度只限于一代。前者固极不便于阅览,后者以典章制度,都是历代相缘,只读一代,亦难了解。故以先读编年、纪事本末、通考为便。

  现在要讲正史的历史。正史之名,起于宋时,所定者共一十七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至明时增定《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四种,合称二十一史。至清乾隆四年《明史》修成,合为二十二史,又诏增《旧唐书》《旧五代史》,共为二十四史。及至民国奉徐总统命令,柯劭忞《新元史》与旧《元史》并行,遂共为二十五史。

  正史之中,以四史为最要。吾人读史,固当先读编年,后读正史,而四史则须先看。因为四史历代研究的人很多,并且以后的正史,多半都是因袭四史,所以四史差不多是后世历史的渊源,成了治史的常识和最普通的学问。故我们看史,当以四史为先,但是看史还有一个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看注释。这差不多成了看古书的定律,不特看史要这样。这类古注很

  有用处,并且也可以拿来作编史的材料,《史记》里的《集解》《汉书》的颜师古《注》《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其材料都很有价值。

  4.正史的注释、补和重修

  研究正史很可作补助的,有下列几种:

  注释如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杭世骏的《三国志补注》。至于补一部分的,则有徐松的《汉书•西域传补注》等。

  补以表和志内表为最多,至于本纪、列传则比较的少。

  重修如并行之新、旧《唐书》,新、旧《元史》,新、旧《五代史》。其余如周余绪的《晋略》,郝经的《续汉书》等,除已失亡者不算,现在还保存的,尚有一二十种。

  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当以材料丰富为贵,正确为贵。假若有两部一样的书,可以看时间较早的,因为直接的材料总比间接的好一点,两部书不同,则必须都看。重修之书,除并行者外,后者异于前者的,若不过是无甚意义之体裁,而材料则多照前书,还是可以废之不看。

  补,就是补史书上不够之处;注,就是解释正史上不大明白的地方。这两种,清以前也有,但不如清时的多和精。怎么说呢?因为清代考证之学特盛,并且也非常精确,一件事,前人已有之说,差不多都被他们网罗殆尽。故我们看注,最经济的是先看清人的。关于这类书籍,择其要者,分列于下(参看梁任公所著《清代学术概论》十四节):

  (1)关于历代者: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洪颐煊《诸史考异》。

  (2)专考证一史者:惠栋《后汉书补注》、梁章钜《三国志旁证》、梁玉绳《史记志疑》《汉书人表考》、钱大昭《汉书辨疑》《后汉书辨疑》《续汉书辨疑》、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后汉书注补正》、

  杭世骏《三国志补注》。

  (3)关于表志的专书:万斯同《历代史表》、洪饴孙《三国职官表》、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齐召南《历代帝王年表》、钱大昭《后汉书补表》、钱大昕《元史民族表》、周嘉猷《南北史表》《三国纪年表》《五代纪年表》、林春溥《竹柏山房十五种》《历代职官表》(官修)、洪亮吉《三国疆域志》《东晋疆域志》《十六国疆域志》、洪騎孙《补梁疆域志》、钱仪吉《补晋兵志》、侯康《补三国艺文志》、顾怀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倪灿《宋史•艺文志补》《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郝懿行《补宋书•刑法志•食货志》。

  (4)关于古代别史杂史的考证笺注者:陈逢衡《逸周书补注》、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丁宗洛《逸周书官笺》、洪亮吉《国语注疏》、顾广圻《国语札记》《战国策札记》、程恩泽《国策地名考》、郝懿行《山海经笺疏》、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

  (5)关于元史者:何秋涛《元圣武亲征录校正》、

  李文田《元秘史注》

  5.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

  正史之记载注重“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两方面,除此而外,亦有专注重一方面者,今分叙于下:5.1专叙“治乱兴亡方面者关于这种著述的书籍,又分两种:

  (1)编年史。以年为经,以事为纬,我们看了以后,可以了解每一个史迹的时代关系。这类书籍,又分两种:a.司马光《通鉴》,b.朱熹《纲目》,后人皆有续之者。这两种书籍,前者比较好,因为朱熹著述的动机是模仿孔子的《春秋》,纯粹是寓褒贬的意思。所以每叙一个事实,都用一种特定的书法。比如某官某人卒,是叙好官某某死了。某人卒,是叙坏人某死了。某官某罢,是叙一个人不配作这个官,政府不是乱命。罢某官某,是叙一个人配作这个官,政府罢之是乱命。伏诛,是叙一个人应该死。杀,是叙一个人不应该死。

  朱子治学,颇为谨严。但此书朱子不过成其一部,以其余委之于赵师渊,赵之治学,不大谨严。若我们讲宋学,以朱子为圣人,则此书可看,反此,则其书不见精好。《续纲目》之作者,为明人商辂,三篇为乾隆所敕修。

  明时有李东阳者,著《通鉴纂要》,专供皇帝之用,清因之作御批《通鉴辑览》,因应科举的原故,加之人人功名心切,所以一时大盛行于社会。现在时过境迁,其价值已失矣。

  《通鉴》可看,最好连胡三省的《注》都看,续这种著作的,明有三家:陈柽、王宗沐、薛应旗。这三人的著作,以薛为最后,也以薛为最好。

  清时徐乾学著《资治通鉴后编》,清尚专为彼设一书局,但所著材料不特不完全,组织也不严密,后毕沅也有《续资治通鉴》之著,二者相较,以毕著为好。《续通鉴》止于元代,至于明,有《明纪》及《明通鉴》,二者相较,以《明通鉴》内容为好。大约这类书籍,后出者总比先出者为佳也。

  (2)纪事本末。这种史体与编年史相反,以事为经,以时为纬,我们看了以后,可以洞悉历史上一个事实的首尾,容易得到因果的关系。此类著作,创自袁枢,后继之者,代不乏人,今列其重要者于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止于五代)、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马骑《左传事纬》、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无大价值)、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此书很有价值,因其成在正史之前,并非据正史而成者,吾人阅之,为直接材料)、张鉴《西夏纪事本末》(很有价值)。

  5.2专叙“典章制度”方面者(1)三通:关于这一方面的著述,尚分多种,而以三通为著。唐杜佑《通典》,《续通典》《皇朝通典》;宋郑樵《通志》,《续通志》《皇朝通志》;元马端临《通考》,《续通考》《皇朝通考》;《续皇朝通考》题刘锦藻,实仍寿潜所撰。

  《通志》惟二十略为有价值,其余与正史同。《通典》,关于礼可贵之材料甚多,余不如《通考》。《通考》,乃继《通典》而作者,因马端临谓杜佑分类不善,乃另自编辑之,二者相较,以《通考》为良,关于汉宋两朝尤好,前者有特别考证,后者材料较《宋史》为多,且当较精确。部分材料《通典》有而《通考》无,实因马端临认为其对于历史无大价值,故删去之。但此等眼光,至今尤不失其为是也。

  (2)会要:叙国家制度之书也,今将其重要的著作,列之于下:王溥《唐会要》《五代会要》(很有价值,因所记俱正史所无者)、徐天麟《东汉会要》《西汉会要》(很有价值),其余还有《六朝会要》《中兴会要》《国朝会要》等。

  (3)会典:历叙国家有多少机关,又每一机关所职何事。关于历代政治之述叙,以此类书为最完备,略似今之行政法。其重要著作,有《唐六典》《明会典》《清会典》《清会典事例》。

  (4)礼仪:其重要著作,有《唐开元礼》《政和五礼》《新仪》《大金集礼》《明集礼》《大清通礼》。

  (5)律例:即国家制定之法律,律者乃每代相

  因袭而不敢变,率多千百年前之旧,且多不适于用。所重者在例,故律例相冲突者从例,吾人看律必须兼看例,以律虽尊而不甚切于事。其重要者有:《唐律疏义》《大清律例》。以上所述今再撮其要,立表于下:

  正史——

  (1)治乱兴亡:A.编年史(甲、通鉴;乙、纲目)

  (2)典章制度:A、三通;B、会要;C、会典;D、礼仪;E、律礼

  6.关于别史

  除上所叙以外,关于研究古史,则并无纯粹史书

  之作,仅杂叙于经、子之中,称之曰别史、杂史,因时间关系,暂置不讲。许多别史,为研究某一事所必需者,如《奉天录》,记唐代一藩镇叛乱时之情形。关于建文逊国之事,明人此类著作,凡数十种。《辕耕录》为研究元代典章制度所必需者。《啸亭杂录》则为研究清代典章制度所必需者。

  其可参考一代之事者,如:

  有关汉代的,有荀悦《汉纪》《东观汉纪》。

  有关唐代的,有《大唐创业起居注》(记唐代开国时之情形,材料出于唐正史之外)、《贞观政要》《顺宗实录》《东观政要》(记宣宗时事)。

  关于五代史者:王禹偁《五代史阙文》、陶岳《五代史补》、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吴越备史》(载记)。

  关于宋代者:李焘《续通鉴长编》(陈均九《备要》为此书删本),此书系编年体,共五百余卷,止于北宋。关于南宋者: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王称《东都事略》。

  关于辽史者:叶隆礼《契丹国志》(因辽史缺乏,故此书颇可贵)。

  关于金史者:宇文懋昭《大金国志》。

  关于元史者:《蒙古秘史》(永乐大典本)、《皇元圣武亲征录》《蒙古源流考》、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屠寄《蒙兀儿史记》(未成,共刻十二本)。

  关于明史者:王鸿绪《明史》。

  以上诸书,差不多皆正史之渊源。

  关于外国史者: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岭外代答》(记南方情形者);释法显《佛国记》;玄奘《大唐西域记》(记唐时西域印度方面之情形者);马欢《瀛涯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记明时南洋方面之情形者);顾应祥《南诏事略》《小方壶斋舆地丛抄》(记载关于外国之情形者)。

  7.国史简单参考书目

  诸位同学索国史简单参考书目,兹将上次程国屏

  君所记大略改正,请一传观:

  正史先读四史。

  编年史读《通鉴》《续通鉴》、毕沅《明通鉴》(或《明纪》)。

  纪事本末。读编年史,自觉大事已能贯通,则此可暂缓;否则再读通鉴,他种可暂缓。

  《通志》但读二十略。

  《通考》择有用之门类读之。

  古史可但读《绎史》。

  历史地理但读《读史方舆纪要》。李氏《历代地理韵编》可供查检。

  如此每日能读三小时,不间断三年,上列之书可毕也。再进而求之,自己亦略有门径矣。关于清代之参考书,近日上课时已讲及,不赘。

  近今所出教科书,夏曾佑《中国历史》三本,有见处而论颇偏,陈庆年所编事实较详,中华书局《中学中国历史参考书》同。国学保存会《中国历史教科书》仅出两册,然讲古史有法,可供参考。

  谢无量《佛学大纲》《朱子学派》《阳明学派》《中国大文学史》亦尚可看。皮锡瑞《经学史讲义》大致好。此外一时亦想不起矣。

  (此篇节录自1922年作者在沈阳高等师范学校的讲演稿,

  刊于1922年《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