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书名:嫂娘作者名:徐新民本章字数:4777更新时间:2023-12-27 20:57:54

  世易时移,甄孝贤母女俩同全国人民一样得到了翻身解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老百姓再也不受压迫和剥削了,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娱乐活动也比较重视。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转眼间,甄孝贤已经有十五六岁了,出落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大大的眼睛,睫毛又卷又长,梳着两条又粗又黑的大辫子。

  农村人封建思想意识还存在,有的人瞧不起唱戏的。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认为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但农村没有什么别的文化娱乐活动,只要附近有哪个村子唱戏,那些看不起唱戏的人,还是忍不住要跟着别人一起去看。

  甄家庄自古以来就有唱戏的传统,这大概是因为“八尺戏台,能演绎天下奇闻轶事;三句台词,能够诉说人间真情”的缘故。

  村子里建有一个古戏台,这戏台具有鲜明的东楚特色。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稳重中透着秀逸。由于修建的年代很久,有些破旧,但整个戏台的修建颇费心思。

  戏台前上方的横梁上雕刻有精致的木雕,雕刻的内容都是劝人弃恶崇善的历史故事。戏台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后部分是化妆室,雕花方窗,还有两间男女演员的更衣室。化妆室前面是戏台,戏台正前方的两根大木柱上刻有一副楹联。

  左边是:文成武就金榜题名空富贵。右边是: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假风流。戏台的正前方,是一个收割时用于打场的大稻场。

  这个稻场很大,可以容纳好几百人。

  据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讲:这戏台是道光年间本村一位在京为官的人捐资所建,这位官员全家后来迁居京城。这位京官在戏台建成以后就没有再回来过,与村子里的人也失去了联系。村里人只知道他在京城做官,至于做了个什么官?他的后代今在何方,村里人都不得而知。但这位官员慷慨解囊,个人出资建这戏台,确实是为甄家庄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旧社会把唱戏的人称为“戏子”,虽然带有一定贬义,但要当好一个演员,唱好一台戏很不容易。当地就有“聪明戏子,蠢道士”的说法。每位唱戏的演员在排一部新戏时,要很快把各自的台词、对白背下来。道士干了一辈子,做道场时还要现场翻书。再说一个村子要排好一场戏,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首先,他们没有专业的导演,全凭参与演出的人根据剧情自己去琢磨。其次,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剧本上有的字都认不全。

  在天下初定的农村,找个粗通文字的男人还不是太难,但要找一个有一定文化的女性,那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像甄孝贤这样上了五六年学的女孩子,在当时的农村真可谓寥寥无几。因为她长得漂亮,又有文化,就理所当然地被选上唱戏。

  大凡参加演出的演员,有的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剧本中有好多字都不认识,他们都是凭下苦功背诵。全村有几千人,挑选的只有二十几个人,凡是能挑选上的人,大都从心里感到很有面子。所以凡是参加演出的人,都是竭尽全力地要把戏唱好,他们在排练时都很用功和努力。演员在背诵台词时,只要有人让甄孝贤教剧本上不认识的字,她都是耐心地辅导。

  谁都知道戏台上是杀不死的演员,考不死的书生。但人们还喜欢去看,是因为农村没有比看戏更好的文化娱乐活动。甄家庄只要唱戏,附近村庄的村民也来观看。

  稻场站不下了,有的年轻人为了看得更清楚、更真切,便爬到稻场周围的树上观看。

  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是活灵活现,观众看的是如痴如醉。特别是他们村保留的《打渔杀家》《梁山伯与祝英台》《杀狗劝妻》等这几出折子戏,多少年后还被上了年纪的老人所称道。

  甄玉朗不但有文化,还多才多艺。每次唱戏,他都是一个大忙人。在演出前他在后台帮着主要演员化妆,正式演出时坐在戏台上操琴。有的演员因病或有急事来不了,他还要急忙化好妆去补台救场。

  甄玉朗是一个有心人,整场戏所有演员的台词他都记得比较清楚。虽然脸上有几颗麻子,但化好妆后根本看不出来。他五官端正,身材挺拔,有时补台时虽然扮的是女角,但一招一式动作到位,让熟悉他的人称奇叫绝。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学习毛泽东同志“讲话”的指示精神后,不准舞台上再演传统剧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了,演出的都是当时农村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有的还结合现时政治形势的需要,自编自演贴近政治、贴近当地现实的文艺节目。

  他们除了演唱《革命爱我好大脚》《解放区的天》《十送红军》等歌曲外,还演唱了《小女婿》《龙船调》等节目。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曲调纯朴动听,很受农村人欢迎。尤其是甄孝贤与一位男演员演唱的《肩背雨伞到姐家》的节目很受观众的喜爱。

  这个节目不但曲调好听,内容也让观众很容易看得懂。再加上他们在舞台上演出时配合得十分默契,台下观众不时发出叫好声,甄方氏坐在台下看得也是哈哈大笑。

  《五爱大脚》原是一首大革命时期流行于东楚地区的革命民歌。当地师范学院教音乐的一位老师,在全校开展“民歌献宝”的活动中,听到一个学生唱了这首歌后,如获珍宝。他记完谱曲后深入到农村实地采访,回来后又进行整理,就是这首民歌经过反复的演唱和打磨,不仅唱出了黄石,唱响了湖北,还唱进了北京,后来这首歌的歌名又改成《革命爱我好大脚》。经过多次修改,歌词最后定为:“一爱那个大脚新年过,说起那个大脚笑呵呵。小脚之人真难过,走起路来受折磨。各位同志都爱我,爱我一双好大脚……”这首歌是安排甄孝贤独唱,因为她小时候曾经亲身体会过裹脚给女性所带来的痛苦,唱起来是声情并茂,情真意切。

  甄孝贤的母亲听到女儿唱这首歌时,比别人更高兴。她高兴的是,这首歌唱出了小脚给女人们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便和痛苦,也为当初没有坚持给女儿裹脚感到庆幸。

  演唱这些歌曲很受观众欢迎外,还有一首《不忘阶级苦》的歌曲,村民也很喜欢。台上的演员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有的妇女在台下掉泪。

  邻村有一个小青年看了甄孝贤几次演出后,就产生了爱慕之意。托人来说媒,明确表示想娶甄孝贤。像这样的大事,一般都是甄孝贤家族里的三个伯、叔来做主,甄孝贤的母亲是不能抛头露面的。

  甄孝贤父亲兄弟四个,她的父亲排行老二。在长辈的几个兄弟中,凡是家族中牵涉到大事,拿定主意的不是老大,也不是她的四叔,而是三叔甄静徕。他性格豪爽,见多识广,处世豁达。

  甄静徕对前来说媒的媒婆说:“我的侄女早已开亲®了,并且他们的属相也很相合。我们不能拆散这个姻缘,让别人戳我们这个家族的脊梁骨。”(①开亲:当地方言,意思是已经与人定有婚约。)

  农村的人对联姻十分讲究,不管两人自身条件多么相配,但只要属相相克,那就不能结合。民间也有“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蛇虎如刀锉,白马犯青牛”等说法。就是说属鸡的男人,不宜讨属相是犬的姑娘当妻子。如果两人的八字掐指算来十分理想,属相又相合,不管本人愿意不愿意,家人或媒人会极力撮合。因而这种包办的婚姻,也会造成许多怨偶。只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思想还很封建,离婚在当时的农村,好像是一件很见不得人的丑事。有的夫妻俩明明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也要凑合过一辈子。

  农村人虽然穷,但讲究很多。人的属相虽好,但出生的月份不对也认为不吉利。如果是属羊的认为最好出生在春、夏两季,因为春夏时青草茂盛,羊有草吃就不会挨饥饿,秋冬的羊就苦了。其实这些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村子的旧风俗、旧习惯不但体现在男女结合的属相上,就是小孩出生的日子不对,也认为不吉利。重男轻女的恶习几千年来在农村是根深蒂固,都想生男孩。有男孩的家如果再生的还是男孩也不嫌多,没有男孩的更是望眼欲穿。

  农村人大多没有出过远门,因而也没有多少见识。他们在一起闲谈的大多都是附近村庄的事,并且谈本村的事较多。归根结底是他们对外面的世界知道得太少。除了闲聊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外,再也找不到别的话题。

  有两个人在谈到甄安淳这个人时,有一位说:“甄安淳是想生四个儿子。”

  “这种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另一位村民感到很奇怪地问他。

  “你没有看到他给两个儿子取的名字吗?大儿子叫福如,小儿子叫东海,现在只差‘寿比’和‘南山’了。你说他是不是想有四个儿子?”那位在说这话时,脸上表现出一种怪怪的表情。

  农村人都喜欢要男孩,奇怪的是,如果生的是男孩,但出生的日子不对也不高兴。

  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在当地被称之为是“四绝日”。本村有一家生了个男孩,因为是在立夏的前一天生的,他的爷爷就很不高兴。认为这孩子出生在“四绝日”,会给他们家带来“晦气”。这孩子出生后,接生婆恭喜这位爷爷生了个孙子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回答了一句:“晓得了。”

  农村人大多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很讲诚信,只要与人开了亲,不论穷富,哪怕对方家有变故或遭遇灾难,都是不能悔婚®的。

  农村青年男女联姻,媒婆说媒是一个主要的渠道。在农村能当媒婆的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信息灵通。哪个村子姑娘年龄多大、长相如何,哪个村子后生家境怎样、兄弟几个、是什么属相她都一清二楚。二是能说会道。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把一门亲事说成,她可以把山鸡说成凤凰,说起假话时,是面不改色心不跳。①悔婚:就是解除婚约。

  如果要观察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人们的习惯性动作,就是注意观察对方的眼睛,因为眼睛是不能隐藏谎言的。但凡是当媒婆的人,她在夸大其词地介绍对方优点时,眼神中也不会透露出半点不自然的表情。这也是在农村当媒婆的必须具备的真本事,一般妇女是当不了媒婆的。

  这位来为甄孝贤说媒的媒婆,也是如此。她的舌头好像装有弹簧,说起话来像打机关枪。她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说话逻辑性很强。即使是现编现说的事,她也能够自圆其说,前后不会出现自相矛盾或露出破绽。

  这男方家请她来说媒,很大程度上是看上了她比别的媒婆更能说会道的特点。这位媒婆虽然已经知道甄孝贤“开了亲”,但还是没有半点放弃的意思。究其个中原因,是看中了男方给她丰厚谢媒礼的承诺。

  这位媒婆对甄孝贤的几个伯、叔说:“一家有女百家求,这是好事。再说你侄女与梁家只是开了娃娃亲,他到现在并没有来上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从古到今谁都明白的道理。”为了说成这桩婚事,她说得嘴唇都磨起了茧,但几个伯、叔还是不松口。

  这位媒婆将这一情况回去告诉男方家里人后,小伙子仍不死心,还要她再来,并承诺如果这桩婚事说成了,他们家还要加倍重谢她。

  这件事情按照常理,已是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人是无利不起早,当媒婆知道男方家还要加倍给她谢媒钱,又厚着脸皮来到甄家庄,并给甄孝贤的三个伯、叔带来了酒烟等礼物。

  大凡穷人是很讲诚信的,背信弃义的倒是那些飞黄腾达之辈。甄孝贤的四叔很不高兴地对媒人说:“你怎么又来了,我们不是给你说清楚了吗?”

  媒婆说:“那一家人,特别是那小伙子确实是相中你家侄女了,再说那小伙子人真的不错,长得是浓眉大眼,也精明能干。他们两人八字和属相也很般配,他的家境在方圆几十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你的侄女嫁过去,那是天生的一对,地合的一双。你侄女只与梁家开了亲,但并没有来上门。只要你们不同意,那只不过是一句话的事。”

  甄孝贤的四叔这时有些生气地说:“我们更不能因为那家的家境比梁家好就反悔,我们如果这样处事,我这一大家子在世上还活人不活人啊?!我给你再说一遍,我的侄女早就与人开亲了,虽然他们还没有来上门,但那是迟早的事。我们虽然穷,但穷要穷得有志气,我这个家族不能背上一个嫌贫爱富的骂名。”

  那媒婆在准备离开时,甄孝贤的几个伯、叔坚决让她把带来的礼物拿走。

  媒婆回去将甄家的意见告诉那小伙子家后,那小伙子还是不甘心,并表示只要甄孝贤同意嫁给他,她母亲的晚年由他来赡养。

  “大凡做媒的人,都是希望能说成。再一再二不再三,我都去过两次了。我也这把年纪了,我不能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你就是给我金山、银山,我再也不会去当这个媒人了。”那媒人说的这几句话,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从她做媒多年的经验来看,这件事不会有半点回旋的余地。

  不久,那小伙子生病了。待病好了一些后,他的家人还是不死心,到处打听能说服甄孝贤伯、叔的人,终究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