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书名:嫂娘作者名:徐新民本章字数:5898更新时间:2023-12-27 20:57:54
甄家庄是个大村落,全村三千多口人。人们都说甄家庄只有三个半能人,甄孝贤的堂哥甄玉朗就是其中的一个。
甄玉朗长得很标致,浓浓的眉毛,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未曾开口说话先露笑。他说话的声音也很好听,很可惜的是,小时候出天花时没钱医治,在脸上留下了几个麻点。
甄玉朗是私塾老师,琴棋书画虽说不是很精通,但样样都会。他在空闲的时候不是拉二胡,就是作画。随着绘画水平的不断提高,构思也更加奇妙。多年以后他创作了一幅水墨画,人们对他更是刮目相看。这幅画构思十分独特,技法上线条流畅,笔墨运用巧妙。画中一名男子用水桶在山岩下接山中流下来的泉水。画中人物利用接水的空闲时间,坐在地上捧看毛主席语录。画中人物表情自然,神态逼真。特别是那看书的眼神画得是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县文化局征用去做展览,使甄玉朗一时在当地是名声大振。
当然,那是新中国建立多年以后的事了。
麦青麦黄,玉米扬花,寒来暑往又是一年。不觉间,甄孝贤长到了七八岁,到了上学的年龄。
这天,堂哥甄玉朗来到甄孝贤家,对甄孝贤的母亲说:“二婶,妹妹该上学了。我看她挺聪明的,让她到我那里去上学吧。”
甄方氏看了侄儿一眼,露出为难的表情。
甄玉朗是个聪明人,他一看二婶那面部表情就知道她的意思。连忙说:“二婶,一个学生是教,十个学生也是一样教。您让妹妹到我那里上学就行了,别的您就不用管了。我想让她识几个字,对她将来总会有好处。”
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告诉二婶,不用交学费,甚至学习用的笔墨纸砚也不用买,妹妹只要去上学就行了。
甄方氏在侄儿的劝说下,同意甄孝贤去上学。
在上学的前一天晚上,甄方氏翻箱倒柜找了几块破布,在油灯底下拼做了一个小书包,甄孝贤就开始去私塾学堂上学了。
本村有很多与甄孝贤年龄相仿的女孩子都没有去上学,这是托她堂哥的福,也是堂哥给她的上学机会。
事隔多年,甄孝贤对这位堂哥始终感恩。她很清楚,如果不是堂哥对她的关爱,她也会和农村许多女孩子一样,当一辈子的“睁眼瞎”。
刚去上学时,甄孝贤当着同学们的面,还是习惯性用“哥”称呼甄玉朗。下课后,甄玉朗把她叫到没人处对她说:“你现在是我的学生,不要当同学们的面叫我哥,要与其他同学一样叫我老师。”
“哥,我记住了。”甄孝贤还是脱口而出,叫甄玉朗哥。
甄玉朗心里很明白,叫了那么多年的哥,立即改口是不可能的。他相信妹妹那么聪明,不久会自然而然地纠正的。
那时候全国各地的公立学校,都没有统一的课本,私塾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是五花八门。甄玉朗除了教学生们语文、算术等课程外,还教《千字文》《道德经》。
他教学生这些知识,不但是为了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常用字,还给他们讲一些浅显的道理,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千字文》和《道德经》学完后,就教学生学习《弟子规》。学生们不但认识了很多的生字,而且还懂得了一些浅显的做人道理。在同学们幼小的心灵里,初步明白了好与坏的界限。
甄老师在教他们学习《弟子规》之前,照例要给同学们讲为什么要学《弟子规》的道理。
甄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别的私塾先生,别的私塾先生教这些内容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学生认字。他则认为,在教学生认字的同时,要让学生从小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比如:他教学生诵读“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时,他先是教学生认识生字,待学生们把生字认识后,再解释这几句话的意思:“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叫人的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诵读:“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全班有几个像甄孝贤那样记忆力好的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能把一千多字的《弟子规》全部背下来。
甄老师有时还自编教学内容教学生,比如:
村前白水泉,
才村后山石岩。
客来鱼羊鲜,
客品舌甘甜。
他编这些教学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们知道,有的字是由两个或三个独立的字、甚至是四个字组成的另外一个字。教完这些内容后,甄玉朗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也要用两个以上独立的字组成另一个字。有的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很快地组成了村、坟、森等字。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一定的开创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到有个学生为了组成一个不常见的生字查字典,他又教学生查四角号码字典。
四角号码字典是把汉字笔形分为十类。即:横、垂、点、叉、插、方块、八、小等,再分别用0—9的数字来表示。根据每个字四个角的笔形,按其位置左上、右下、左下、右上的顺序取号。
为了教学生尽快掌握这种查字方法,他教学生先背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块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并举例:徐,根据口诀用2829,就可查出来。
那时候不是每个学生都买得起字典的,当没有字典的同学要查生字时,有字典的同学都很乐意借给别的同学查看。同学们学会查四角号码字典后,就掌握了一种学习工具。只要有兴趣,对不认识的字,一查字典就清楚明白。有的学生学会查四角号码字典后,自己在字典里查找两个月、三个土、三个日,还有四个独体字组成的另外一个字。自己根据拼音进行拼读,从而又多认识了一些字。
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附近村子到他这里来上私塾的学生随之增多,还有的学生从别的私塾先生那里辞学,到甄老师这里来读书。
生源流失,有的私塾先生当然不高兴了。附近有个私塾先生骂甄玉朗:“十个麻子九个怪,一个不怪就是坏,他甄玉朗就是最坏的那一个。”
随着学生的增多,甄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更加严格。有一个叫冯金鸣的学生头上长着癞子,有的同学取笑他,他气得直哭。甄老师批评那位学生:“生定了的眉毛,长定了的相,你取笑他干什么?你就能保证你这一生就不会带破相啊?你要去给冯金鸣同学道歉。”甄玉朗严厉地批评这位学生,其实内心上也是对个别背后叫他“麻子”的人十分憎恨。
为了避免有的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甄老师根据现有条件,有时也要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做些游戏,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压力。有一次,他教同学们做“盲人击鼓”的游戏。这种游戏就是用一块黑布带蒙着眼睛,有人推着你转几圈,然后让你去敲鼓。有的同学方位感较差,转几圈后找不到方向,敲不着鼓,就要受罚。
人常说“大来看小时”。意思是这小孩将来长大了有没有出息,从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几分。甄孝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别人推她转了几圈,她记得很清楚。待她要去敲鼓时,在原地返回转几圈,再走向前方去敲鼓。从这个简单的游戏中,甄玉朗看出来他这位堂妹聪明过人,从心里也更加喜欢这位聪敏的小堂妹。
同时入学的学生,年龄上有的大小相差有两三岁,有的八九岁,甚至更晚才去上学。
有的家庭因为孩子多、又很穷,对下一代的教育更是不当一回事。这类家长只是满足于孩子不要生病,不要到外面惹祸就行了。有的小孩无拘无束地玩野了,让他上学就不愿意去。有的家长由于自己也没有文化,不晓得知识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认为孩子长大了还是在土里刨食,一个庄稼人有没有文化无所谓。对自己不愿上学的孩子也不强求,任其自然。由于种种原因,那个年代有很多文盲。
邻村有个叫杨朋朴的小孩,家里大人让他去上学,还闹出了笑话。他已经九岁了,家里人让他到甄老师这里来上学,他不想去。家里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上学,他说:“一家人吃饭,为什么要我一个人去上学?”
杨朋朴上面还有几个哥哥姐姐,家里基本不让他干活。他在外面疯野惯了,被家长逼着去上学后,还是像一匹没有驯服的野马,根本受不了老师对他的管束。杨朋朴上了几天学后,对老师说:“老师,我明天肚子痛,不来上学了。”他这个笑话多少年后,还在本村男女老少口中相传。
由于没有文化,在本村成人中也闹出了笑话。有一次,梁家庄几个人在一起干活时聊天。当有人说国家对烈属是如何照顾时,有一个叫梁东天的村民接着说:“我让我儿子,将来也要当烈属。”他刚说完,几个人在那里哈哈大笑,梁东天问那几个人在笑什么?有一个村民讥讽他:“他们为什么笑,你还不知道啊?你是哭了半夜,还不知道死的是谁!”
当好一个老师不是很容易,特别是当好一个私塾老师就更难。一个人要教几门课,同时还要管二三十个孩子。
当地有个说法:男伢七八岁,猪狗都讨嫌。
冬去春来,转眼又是一个春天。万象更新的时候,也正是飞鸟产卵孵化的季节。有一个叫石功僚的同学,他用弹弓射死了一只喜鹊,提在手上玩耍。甄老师看到后,没有马上批评他的这种行为。在上课前,他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引导学生们诵读:“劝君莫打三春鸟,巢中雏鸟盼娘归……”接着他问所有的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
同学们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梁老师接着说:“现在已是三春,正是小鸟出生的季节,如果射杀了一只大鸟,那巢中的雏鸟没有母鸟喂食,就会活活饿死在鸟窝里。同学们,你们说打鸟对不对呀?”
全体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
那位叫石功僚的同学,知道老师是在批评自己不该打鸟,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不会打鸟了!”
甄老师当场就表扬了他这种敢于承认错误的行为,并教育同学们不但要爱护鸟类,而且还要爱护所有的动物。同学们很喜欢甄老师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他不完全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善于因势利导。紧接着他结合今天所发生的事,又给同学们在黑板上写了宋代陆游的放生诗:
血肉淋滴味足珍,
一般痛苦怨难伸。
设身处地扪心想,
谁肯将刀割自身。
陆游这首诗并不是今天讲课的内容,是他针对所发生的事,临时改变的。可见甄老师肚子里,还真有不少的“存货”。
他接着给同学们讲:“各种动物都有灵性,都是一条生命。如果别人用土块砸我们都会感到疼,那么我们要用很残暴的行为去扼杀它们的生命。你们说,动物在临死之前是不是也很痛苦呀!同学们,这首诗是劝告我们,小孩不能因好玩、大人不能因贪口福而滥杀生。”
甄方氏有一次带甄孝贤去走亲戚,亲戚家有一个男孩与甄孝贤年龄差不多,两人在一起玩耍时,这男孩的父亲发现甄孝贤要比他儿子多认识好多字。他虽然与教甄孝贤的老师素未谋面,但他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
甄老师考虑到他所教的都是农村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大部分人都要参加农业生产,他还教“二十四节气歌”,并给同学们讲: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从前官府对立春是很重视的,在立春这天要举行迎春大典。同学们听甄老师的讲解,知道了立春这个节气,在一年当中很重要。
为了便于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记忆,他还教同学们《农历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同学们只要背会了这四句话,就很容易记住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人生能遇到一位好老师,那是一生最大的幸运,特别是在启蒙阶段尤为重要。有时他还教同学们农业谚语,比如:“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清水下种,浑水插秧”等等。
正因为甄老师善于因人施教,因地施教,他的学生从小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很多常识。多年以后他教的学生,有几个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政府官员。那个叫石功僚的学生,后来也当了一名中学教师。
甄孝贤成人后的贤德,不可否认地与堂哥对她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上四年级时,要求同学们写作文了。这天甄老师布置的作文没有定题目,只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写一篇不少于二百字的作文。
农村用菜油或煤油点灯。蜡烛是奢侈品,电灯见都没有见过。甄孝贤放学回来帮着母亲干完家务后,就在煤油灯底下写老师今天布置的作文。
甄孝贤写的作文是《我亲眼看见老鼠在偷油》:“……我看到一只老鼠爬上了我家的灶台后,我悄悄倚在右边的门框上静静地看。那只老鼠长着两只黑豆似的眼睛,它趴在灶台上,我看它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它有一条长而细的尾巴,晃动着脑袋,东张西望。在确定没有人后,它将长长的尾巴,伸到我家灶台上没有盖子的油罐里。然后将尾巴从油罐里抽了出来,用嘴巴将蘸了很多油的尾巴一点一点地吮吸,有时还用前爪子去挠沾上了油的胡子。偷吃了一会后,还左顾右盼地往两边张望……老鼠的听觉很敏锐,后来它听到我进厨房的脚步声后就跑掉了,那家伙逃窜的速度很快,不一会儿就跑得无影无踪……”
因为她亲眼看到过老鼠偷油,特别是对老鼠偷油的过程描写得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只有个别标点符号用得不对,还有两个错别字,老师给这篇作文打了95分。
甄孝贤的写作能力在同学当中初露头角,后来她写的一篇《这件事发生在甄家庄》的作文,老师让她在同学中朗读。他从内心认为,聪明好学的堂妹,如果出生在一个家境好的家庭,是一个可造之才。有一次,甄玉朗回家高兴地对父亲和两个伯、叔说:“我这个堂妹很聪明,可惜是个女孩子,也可惜出生在这样不幸的家庭。”
世上每个成人嘴里几乎都离不开的两句话是:钱不够花,时间过得真快。时间确实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江水,一刻也不停息,转眼间甄孝贤已上五年级了。
这天甄玉朗给同学们上语文课,课文中讲的是“疑邻盗斧”的故事。甄老师先是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将生字写在黑板上,待同学们将生字认识了以后,再给同学们讲解这篇课文的中心意思。
甄老师对同学们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人和事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同学们,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做人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凭空猜疑。”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他要求同学们根据今天所讲故事的内容,说出一个近义词。
一位叫黄炳洋的同学站起来回答“形迹可疑。”
另一个同学说“疑神疑鬼。”
还有位同学说“满腹狐疑。”
待几位同学说完后,甄老师又问:“同学们,他们说的几个近义词中,你们说哪个最贴切?”
同学们都低头不语,害怕老师点名要自己回答。
“甄孝贤,你认为几个同学所说的,哪个最贴切?”看到同学们都没有举手,甄老师要甄孝贤回答。
堂哥对这位堂妹是关爱有加,他是借机激发甄孝贤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甄孝贤站起来回答说:“老师,我认为黄炳洋同学说的形迹可疑比较贴切。
“为什么?”甄老师问她。
“因为满腹狐疑和疑神疑鬼都不贴切,满腹狐疑是指有很多的疑问,疑神疑鬼的意思是既可以怀疑是神,也可以怀疑是鬼,而形迹可疑是特指他的行为和表情值得怀疑。课文中说,他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的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所以我认为形迹可疑是最贴切的。”
听到这里,甄老师面带悦色地问大家:“同学们,你们说甄孝贤同学说的对不对?”
全班同学齐声回答“对!”
甄老师有时讲课时,看到有个别同学在打瞌睡,他就现时给同学讲“猫和狗为什么不能见面?”“牛为什么没有上门牙?”“麻雀为什么总是跳着走路?”等有趣的事,打瞌睡的同学被同学们的笑声惊醒后,不好意思地揉揉自己的眼睛,重新坐正,认真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