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临时任务
书名:血刃1作者名:尚武本章字数:7629更新时间:2024-12-27 18:20:24
抢劫行动仅用了20秒,因为要抢什么,白天早就看好了。为了掩盖真相,阿华继续抢劫其他橱柜以及收银台;杨晨非常默契地顺着摄像头排线,非常迅速地找到后场,发现了存储硬盘——果然,这个间谍用品商店除了4个公开的探头外,还有4个隐蔽探头。
雇佣兵的日常训练不像部队那么严格,大家想练就练,不想练也没人管,但由于都是提着脑袋吃饭,所以每个人都竭尽全力保持身体的最佳状态。
阿华一直在养伤,没怎么动,但他很仔细地在观察每一个人的训练情况,从中也学到了一些国内没有的训练或者战术技术。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这里每一个人对操作最先进的战场侦测设备都非常之熟练。单兵雷达、电子屏蔽、战场视频这些设备在国内,即便是特务连,也和宝贝一样,训练起来严格按操作步骤,小心谨慎,而这里,可以自由发挥,甚至改造。
例如,“北非之鹰”的队员更习惯使用GPS或者阵地雷达,在不进行肉眼确认的情况下,直接使用迫击炮摧毁目标,同时,他们喜欢改装制式迫击炮弹的击发延时,提高火力密度。而C国士兵更习惯于先用肉眼确认,再开火,这样自身的安全保障就会下降,对于改装击发延时,一般部队更是有严格限制的。从步兵轻武器火力支援讲,“北非之鹰”更重视火力强度,而C国士兵更注重火力精度,相比之下,虽然后者杀伤效果更好,但前者在掩护、压制时的效果更好。反装甲方面,“北非之鹰”几乎从不从装甲正面开火,即使可以确定手中的武器有效;而C国士兵只要有武器,什么角度、什么距离都敢开火……
趁这个机会,阿华重新学习了直升机驾驶,飞对阿华教得很耐心,唯一的条件是阿华不再尝试凯特的性能极限。
这一天,正在活动身体,阿华突然接到了杨晨的电话。
“猜猜我在哪里?”杨晨的口气很兴奋。
“在哪里?不会在伦敦吧,哈哈哈!”阿华半开玩笑地配合着。
“猜对一半,我在伦敦,不过是在伦敦郊区。”
“不会吧,你在郊区干吗?偷菜啊?哈哈哈。”
“警队和苏格兰场对外交流,我已经来一周了,前两天训练紧,明天放假,你在哪?有空吗?”
国内警队对外交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没想到杨晨这小子这么快就到E国了,到底是巧合还是上面特意安排的,阿华一时也不确定,但不管怎么样,见一面还是必要的,也是正常的。
阿华找到Gun,问能否借凯特送他去伦敦,Gun爽快地答应了,不过他告诉阿华,算私人租飞机,要收费的。阿华掂量了一下自己现在百万英镑的身价,也爽快地同意了。
飞往伦敦的路上,飞告诉阿华,不但私人租飞机要收费,每次任务的佣金也会留一定比例的训练消耗经费,一些特殊训练或者超过预算的弹药消耗都是需要从队员个人头上另外收费的,只是一般不用付现金,可以从下次任务的佣金内扣。阿华想想也正常,“北非之鹰”也不是国防力量,靠预算生活,公司嘛,总是要考虑成本的。
E国博物馆。
远远地,阿华看到了杨晨的背影,悄悄地“摸”了上去。大概还有3米的时候,杨晨突然转身,一个滑步跃到了面前。
“哈哈,还好嘛,警队没把你养懒!”看见杨晨依旧保持机警,阿华非常高兴。
杨晨一记虚拳,阿华稍微一闪,杨晨张开双臂,抱了上来。
“汽车人。”杨晨表情热烈,但声音很低。
阿华愣了一下,用力抱紧了杨晨。杨晨知道了自己最新的代号,这意味着,他们现在又是真正并肩作战的战友了。身处海外,阿华此刻对“战友”这个词的体会已经超越了在特务连的感受了。
“有尾巴?”阿华低声问。
“8点,30米,背旅行包、拿相机、白人男性。”
顺着指向,一个30岁不到,瘦高的欧洲游客模样的家伙,混在游人堆里,并不显眼。
“就一个?”两人身体分开,双手仍然紧握在一起。
“应该是例行的监控,两个人,换了两次。我应该还没醒。”杨晨的意思是对方应该还没发现自己已经发现了被跟踪。
“向大哥!”黄娟不知从什么地方蹦了出来,高声尖叫着跑过来,吸引了几个游客的目光。
“黄娟,你怎么也在啊?”
“你丫是来工作的还是来度蜜月的啊?”
“我是昨天才到的,可不敢影响他工作哦。”黄娟嬉笑着偎在杨晨怀里,样子很是让人眼红。
“她自己来玩儿的,等我一起回去。”杨晨一半不好意思一半得意地解释道。
“走,进去看看吧。”阿华拉起两人走向博物馆,同时,用余光瞟了一下30米开外的跟踪者。那家伙侧身面向街道的橱窗,但相机正好对着自己的方向,而且手指正按在快门上——是个内行,但还是经验不足。这种情况应该采用自动连拍,相机挂在肩膀上保持方向、保持稳定就行。
大英帝国博物馆给阿华印象最深的不是“博物馆”,而是“帝国”。博物馆内的藏品油画、雕像一类的西方艺术品阿华不感兴趣,倒是东方、包括非洲的古代陶器、瓷器更容易欣赏,但那些无疑都是这个帝国掠夺来的。
趁着黄娟忙着拍照的时候,阿华和杨晨交流了起来。
“任务你了解多少?”
“钱处暂时没透露太多,我知道你现在的身份和大概的任务情况,我的主要任务是你的联络员。同时,必要的时候,以私人身份提供支援。”
“这次过来有具体任务吗?”
“警队交流是8个月前预定的例行交流,本来没什么事情,我们见面也就是了解一下你目前的情况,昨天晚上刚接到个新任务。”
“哦?什么任务?我没有接到通知。”
“因为时间太紧,考虑你的安全,由我转达。指令代号‘蓝剑’。”
指令代号是阿华与钱处之间的绝密代号,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能说出这个代号说明是钱处本人下达的任务,换句话说,能说出指令代号就可以证明任务以及传达人的真实性。
同时,代号分为“绿剑”、“蓝剑”、“黄剑”以及“红剑”,以此代指任务性质以及重要程度。“绿剑”为一般的监视、证实或者探查任务,不必冒险;“蓝剑”基本类似,但可以自主做相应的处理;“黄剑”为重要任务;“红剑”为最高任务。
“你帮我和黄娟照些照片,然后回看,有两个人你先看看认识不。”杨晨低声说道。
“黄娟,帮我和阿华照几张。”杨晨先提出了要求。
黄娟举起相机,一阵狂拍。
“够了吧,你们小两口照吧。”阿华感觉够了,主动接过了相机。
杨晨根据阿华举镜头的左手食指小幅度地指挥,默契地移动着方位,在给小两口照相的同时,阿华顺便也拍了一下跟踪者以及周边的人群。这些人群照片有助于核对是否有多次重复出现的面孔,以判断到底有多少人在跟踪他们。
拍得差不多了,阿华开始独自回放刚才的照片。
跳过刚刚拍的,屏幕上出现了两个“外国人”的面孔。仔细看看,更像是高加索人或者阿萨克人。照片是偷拍的,时间竟然是一年前,显然是杨晨把情报存进了记忆卡。这样的携带方式虽然有些违反常规,但黄娟这个奥林巴斯相机本身价值不菲,谁都会随身携带,小心呵护。凭杨晨的机警和身手,想偷或者想抢相机都是做梦,所以存在相机里相对是最安全的。
阿华的手指还在动,但并没有继续翻动照片。脸上的表情不断变换,像是在欣赏不同的风景,而脑海里一直在判断照片上的人以及拍摄的场景。
“哎,这是哪里啊?”阿华招呼杨晨过来。
杨晨笑盈盈地走了过来。
“这是上午……”
“眼熟,想不起来了。”
“恐怖组织2号和5号,你应该认识5号,我听说过‘菜瓜行动’,想起来了?”杨晨依旧指指点点,像是在介绍照片的内容。
“菜瓜行动”,名字挺土,是阿华执行过极少数非常过瘾的任务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一次非常过瘾的任务。
9年前,阿华还在军校,第四年在西部军区进行高原实习,被分配了一个境外侦察、摧毁任务。
根据友邻国情报,恐怖组织分支在某国靠近藏南边境大约160公里处建有一个秘密训练基地,怀疑受训对象主要是恐怖组织分支于境内招募的人员,具体人数不详。友邻国提供了大约300张个人以及远距离的团体照片。
经过辨认,有公安部A级通缉人员3名,其中就有这个5号人物,棋赛·客库·可维库斯。
可维库斯出身至今还是个谜,算是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策划并亲自参加过多次境内暴乱、暗杀等活动,血债累累。
根据两国反恐协议以及相关的秘密协议,我方决定进一步侦察并且明确目标,如果情报属实,利用联合反恐演习的机会,彻底摧毁这个基地。
但是,在后期的卫星侦察阶段,可能是对方掌握了轨道时间,每次卫星跃过基地上空时,基本没有一个人影。最后,抵近侦察的任务就落在这队实习学员的身上。
阿华一行12人,分两个小队,花了三天的时间,徒步穿越了无人区,抵达了目标区……
“哎,到C国区去看看。”杨晨的招呼打断了阿华的回忆。
“什么情况?”两人边走边低声交谈着。
“昨天发现这两个人到了伦敦,上面希望我们顺便摸清楚他们此行的意图。”
“有行程或者地址吗?”
“利兹酒店311、421房,预订的,但还没核实。”杨晨说出酒店和房号后,阿华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上头在这里应该有人,酒店情报一定是他们提供的,干吗还要我们两个过路的妖怪?咱们能干什么啊?”阿华边说边删除了照片。
“我也觉得奇怪,咱们在这人生地不熟的,没设备、没后援,谁也不是长期工作,我还有个尾巴,咱们靠什么完成这种任务?”
“蓝剑,‘剑’”。阿华突然想起了任务属性。
除了“剑”系列任务,还有一个“盾”系列任务。相对于“盾”,“剑”性质的任务更偏向于主动出击。“莫不会是?”阿华慢慢地有点明白了。
“你们订酒店了吗?”阿华突然莫名其妙地问了一句。
“希尔顿,给你也订了一个房间。”杨晨虽然没想明白,但并没有多问。
三人在博物馆转了大半天。黄娟的兴致始终高昂,而阿华和杨晨始终在注意“尾巴问题”。直到走出大门,两人确定,尾巴有两个,大约1.5~3小时,不定时换班,换行头。
“地图。”阿华知道杨晨一定会买地图。其实自己来之前也事先研究过伦敦地图,首先是为应急,其次也是为方便。
两人展开地图,希尔顿距离利兹酒店有8个街区,步行大概需要20~30分钟。
“我们先带着尾巴耗点时间,夜里行动,最好让尾巴做我们不在场的证人。”阿华低声说道。
“明白。但伦敦是世界上监控系统密度最高的城市,我们需要规避。”杨晨想起交流前的课程,当时,警队都很羡慕伦敦的安防系统,他这会儿反觉得特别扭。
“这个好办,看见那家店了吗?”阿华抬头向街对面的一个商店示意。
顺着示意,杨晨笑了:店招上写着“J.B间谍用品商店”。
三人有说有笑地过街,顺着街边走着,走到店门口,杨晨突然很惊讶地看着店招:“靠,真有这种店啊,进去看看。”
大约15分钟后,三人出来了。黄娟手上拿着一个老式微型相机不断地摆弄着;杨晨买了一条皮带,皮带扣是一把暗藏的双刃刀;阿华买了一个微型水下呼吸气瓶。除此之外,两人相互掩护,杨晨调整了店内一个摄像头的位置;阿华破坏了玻璃橱窗后钢制卷帘的锁以及一个断路报警器接口。
晚上,三人在一间酒吧尽情玩儿到深夜。回到酒店,仍在房间里继续喝酒、聊天,直到黄娟实在有点扛不住了。
借着杨晨哄黄娟的时候,阿华凑到窗边,用随身携带的微型望远镜向街角停着的一辆大众汽车望去。
车里有两个人的身影,观察了大概2分半钟,人影没有任何移动。这两位跟了他们一整天,够辛苦的,真的需要休息了。
两人对了一下表,阿华离开黄娟包的套间,返回自己的房间。
回房后,阿华继续观察着监视者以及周边的情况,脑海里又回忆起那令自己终身难忘的一幕——“菜瓜行动”。
那是一个占地差不多2平方公里的营地,主要是射击训练场以及一些基本的障碍场地。最让侦察队刺痛的是,他们的人型射击靶竟然是C国武装警察的形象。经过两天,侦察队终于摸清了这伙人的行动规律。
营地总共有160~170人,学员应该在90人左右,另外有十几个教练,剩下的包括后勤、警卫、宗教人员在内,还有50多人,绝大多数是H、W帮会人,另外有5个白人以及2个黄种人。
宿营地在营地西南的大小五六个山洞里,室外仅有一些食堂等简易建筑,难怪后期卫星侦察几乎看不见人。每天5点出操,6点祈祷,6点半之前基本都在食堂早餐,上午8点到10点训练,10点15分前全部返回山洞规避卫星,11点重新出来吃饭;下午2点训练,4点返回山洞,可能祈祷和规避卫星的时间正好重合;晚饭是5点,之后还训练一段时间,直到天黑,有时候还有些夜训。训练科目主要是轻武器射击,从武器种类看,他们的资源很广,华约、BY国家联盟的制式武器都有,还有一些以色列、南非生产的自动武器,市面上不多见;另外,还有爆破以及狙击训练,但受训的人数不多……
至于摧毁方案,预案为由侦察队校对坐标以及确定攻击时间。武器系统是PHL0312管300毫米多功能火箭炮。一个营一次齐射就可以覆盖98%,2~5次齐射就可以全部摧毁。虽然这里距离边境有160公里,已经达到PHL03火箭弹的理论最大射程,但由于目标位于海拔4600米的高原,空气稀薄,同时可以将发射阵地安置在海拔5200米的更高处,所以射程和火力方面都没有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攻击时间,侦察队提交了两个具体方案:趁晚饭期间这一人员最集中的时间发动攻击;趁夜人员全在山洞里时发起攻击。
但这两个方案都有不足:方案一可以一次性消灭大部分暴露在外的人,但只要能及时撤回山洞,还是会有幸存者,侦察队测算大概可以有5%~15%的人有这个运气;方案二的意图是把绝大部分人都憋死在山洞内,夜间外面十几个岗哨由侦察队解决;但无论卫星还是侦察队,都无法确定山洞没有其他的出口,而总部参谋一致认为这种地貌的山洞70%以上会有第二甚至第三出口。想靠侦察队这12个人摸清方圆数公里的山洞情况是不现实的。
为此,总部甚至专门派了无人机进行侦察,但也只发现了更多的洞口,至于哪个连接哪个,无论如何也搞不清。
为了找到一个一举歼灭的最佳方案,侦察队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最后,还是阿华提出了一个“引蛇出洞”的方案,最终上报总部,获得批准,但无疑将侦察队引向了一个更加危险的处境。
次日11点40分,正是营地大部分人吃完饭返回山洞休息,洞内人员出来吃饭的时间。
“轰”、“轰”、“嗒嗒嗒嗒……”营地几座外围建筑同时响起了剧烈的爆炸声,伴随着爆炸,背侧山谷内传来了清脆的机枪声。
为了增强效果,侦察队在前一晚秘密潜入营地,安放了几处炸点,同时安排了一个机枪小组以火力吸引敌人。
营地内瞬间倒下十几个,顿时乱成一片。距离炸点最近的可能是给炸傻了,呆呆地看着满地哀号的伤员不知所措;稍远一点的回过神来后就往山洞跑;手上有枪的少数盲目地回击;山洞里听见动静出来……整个营地像被棍子捅了的马蜂窝。
大约一分半钟后,营地在几个教官的极力控制下,终于恢复了一点秩序。教官中就有这个5号人物棋赛·客库·可维库斯,根据几天的侦察,这个5号人物主管军事训练,业务方面还算凑合。
阿华早就用95自动步枪上的瞄准镜套住了这家伙,但一直没有开火。
一是距离太远,命中没什么把握;二是目前主要为了引蛇出洞,如果被发现还有远距离狙击,这帮散兵游勇不一定敢出击。
终于,大概3分钟后,散兵游勇们大部分进入了战位,山洞里再没有人往外跑了。按计划,侦察队队长向总部发出了开火的报告。为把这帮人全部圈在营地,另外一个火力小组也开始了射击。阿华和剩下的小组都已经摸到了西南侧,如果此时还有人往山洞回撤,基本上会成为他们的移动靶。
但是,此时侦察队12名队员中有8名在火箭炮的火力覆盖范围以内,160公里的射距,很难保证足够的精度。从第一发火箭弹离开发射架,他们还有4分钟的后撤时间,而为了保持压制力度,控制人员范围,真正留给他们的时间不超过1分钟,后撤距离最少500米。
双方互射了3分钟后,侦察队开始后撤。说实话,营地这帮家伙的训练水平真不怎么地,一百多人3分钟射出了最少2000发各式弹药,愣是没有一发是有效用的,反而又被侦察队撂倒了十几个。
对方感觉到了火力后撤,营地里有几个胆子大的跃出战位想追击,这时狙击手开始发挥作用了,几个爆头,其他人立刻就老实了。而阿华这组一直没有暴露位置,后撤也很顺利。
3分50秒,阿华转头向祖国方向望去。
高原的蓝天格外清澈,一望无边。几秒钟后,隐隐地,北方出现了一团亮点,即便在白天,也那么明亮、刺眼,转眼,箭体推进器的轰鸣伴随着灼热的气浪呼啸而至……
阿华最后瞟了一眼营地里那帮还在拼命射击的家伙,心里默念了一句:“何必呢?”随后,视线里出现一片火海。
PHL0312管300毫米火箭炮弹配备破甲/杀伤双功能子母弹,单发杀伤半径为100±40米,一个炮营24门火箭炮,在45秒内可以发射288枚弹药,叠加在一个3~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同时爆炸,那场面就像在一口大锅里烧开水,上下翻腾的除了气泡还是气泡,所不同的是,这里从“气泡”内涌出的不是水,而是火与血的混合物质。
也直到这时,侦察队的全体队员才意识到,他们制定的方案有多危险;阿华才意识到,试图用手中的步枪封锁山洞是多么无力或是多余。
经过半小时的轰炸,本还想下去打扫战场,清点尸体的侦察队这次没辙了。方圆3平方公里内,根本找不到一具可供辨认的尸体或者建筑残骸。大家不死心,又到营地山洞口去找,想从洞内顺一些情报,无奈,全部洞口已经坍塌,没有重型机械是不可能再进去了。最后,他们只拍了些照片回去交差……
“菜瓜行动”一次歼敌170人,不仅在80年代后期的战史上极为罕见,也是近年针对恐怖活动最大规模的一次剿灭战斗;另外,这是阿华唯一一次近距离经历大规模炮击的大场面,所有参战的侦察队员回忆起那一幕,都只用一个词形容:“过瘾!”
不知不觉,手表3点的闹铃响了。
阿华最后观察了一眼仍在车里酣睡的监视者,纵身跃出阳台栏杆,顺着下水管无声无息地到达了地面,直奔“J.B间谍用品商店”。
为了避开街道上的摄像头,阿华和杨晨没有在酒店门口碰头,而是选择了不同路径,在“J.B”门口碰头。
两人几乎同时到达位置,谁也没说话,阿华掏出匕首直接撬开了大门。
大门的断路报警已经被破坏,没有反应。两人进屋,杨晨直奔柜台“易容专柜”,阿华开始逐一破坏白天没办法下手的三个监控。杨晨动手撬锁,刀刚一用力,店内就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
稍微一愣,阿华抄起一把铁椅打碎了玻璃橱柜——从“偷”改为“抢”了。
抢劫行动仅用了20秒,因为要抢什么,白天早就看好了,为了掩盖真相,阿华继续抢劫其他橱柜以及收银台。杨晨非常默契地顺着摄像头排线,非常迅速地找到后场,发现了存储硬盘——果然,这个间谍用品商店除了4个公开的探头外,还有4个隐蔽探头。
一分钟,两人迅速撤出了商店。远处隐隐传来警笛声,但凭声音判断,还远得很。
两人找了一个隐蔽的角落开始化装。
其实这种“易容”并不总是粘个假胡子那么单一。阿华给杨晨上了一种化装油彩,把脸、脖子以及手腕全部涂黑,直接改变了人种。自己则用事先成型的一套胶泥,稍加修饰,增加了眉骨、下颚、耳廓的线条,另外配上一个金色短发头套,形成了北欧人的脸部特征。两人穿上可以改变体型的双面夹克,快速撕脱裤子,在自己的鞋上绑了一个外垫,不但增加了身高,连鞋的尺码以及鞋印也被改变了……这种化装,恐怕黄娟迎面擦肩而过,也不可能认出两人了。
“进口货真不错。”杨晨感慨道。
“是啊,希望老板有保险。出发!”
凌晨3点的伦敦,寒冷但并不冷清。两人前后相距20米距离,各自快步行进,在醉汉流浪的街头,相对比较显眼。因为不熟悉道路,两人只能沿大路走。阿华越走越感觉不对劲,于是给杨晨一个鸟叫的信号,杨晨没有回头,转身闪进一个小巷。
“我感觉我们太显眼了,而且街上探头太多,我们路径很容易被记录。”
阿华赶到后焦急地说。
“我感觉也是,而且这么走太慢了,但我想打车应该不是最佳选择吧。”
“要不,我们再搞辆车?”
“要偷你偷吧,我是警察,不做违法的事情。”
“装什么大白菜,这辆怎么样?”
“找辆破的吧,没有报警器,没有GPS的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