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鲛人海陆分疆碑21
书名:三十六路盗门作者名:蛤蟆吵湾本章字数:2063更新时间:2024-07-17 20:44:18
只见姜守仁的大船边上,呼呼啦啦跳起好多鱼来,直往船舱里头蹦,那场面非常诡异,也非常突然,让剿匪的众人猝不及防。
关键跳起来的那些鱼,缉盗的人谁都不认识。
五个读书人和三十几个缉盗土兵都是淞海土生土长的人,淞海县城离着海边并不远,他们常吃的食物里就包括海鱼,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管贫富,淞海沿岸能常见的鱼他们都认识。
但船边跳起来的鱼,他们却不曾见过。
跳上船的鱼有几十条之多,而姜守仁却见怪不怪的样子,先是捡起一些鱼,噼噼啪啪都扔进了海里,只留下了一条不大不小的,大概两三斤的样子,就船舷边杀了,放案板上剥了鱼皮,去了内脏,海水一洗,把两条鱼肉细细的切成鱼脍。
又从泥灶锅里盛出热气腾腾的一碗饭,将盘中鱼脍浇上醋汁开始吃饭。
众人见此情形着实吃了一惊,但毕竟只是海里跳出许多鱼来,并没有十分惊骇,大家伙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姜守仁采买十天补给,食物比正常人的量要少,原来每天有大鱼往船上跳。
虽不是太过惊骇,可这群人也没见过这种场面,秀才顿觉有些蹊跷,于是按兵没动,再者说了,船上只见到了姜守仁,没见到众匪徒,上去擒住姜守仁,他一口一个不承认,谁拿他也没辙。
于是秀才示意三艘船人衔枚,不说话,都悄悄下了锚,蹲伏在船舱里等着。
众人见姜守仁点着灯,又摆了长桌,一定是在等人,就都听秀才命令,闭口不言,蹲伏在船舱里。
等姜守仁吃完饭,又用泥灶煮了一壶水,沏上茶慢慢的喝着,时不时的往北面望一望,似是等人的架势。
姜守仁喝完了一壶茶,用现在的时间来说,也就八点钟左右,只见大船的北面呼呼啦啦跳上好多黑影来。
那是十来个人!
装束非常奇怪,都挽着发髻,好像出家人模样,身上穿的更是奇怪,缉盗的众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华美的衣服,那衣裳的质感就跟云彩裁成的片儿一样,看着就轻,想想就舒服。
更加离奇的是,他们上船后,竟没有带出一点水,按理说,从水里上船的话,会淋淋漓漓有很多水,而这十几个人上船后,干净利索,好像不是从海里跳上去的一样,但刚才哗啦啦的出水声骗不了人,他们就是从海里上去的。
十几个人的出现,令缉盗众人兴奋不已,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要发财了,这一趟没有白来,也没有白等。
跳上船的人,清一色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在清代的时候,社会上对待十五六岁的孩子都当成年看待,不少已经结婚成家,是家里顶梁柱了。
十七八岁基本就是成人了,活跃在各行各业,为匪为盗的也不在少数。
只是不留辫子,挽着发髻,让众人颇为不解。
有个童生在秀才旁边低声问道:看发髻像道士,看衣着有不知是哪里人?这是匪类吗?
秀才就说道:多少江湖大盗用僧道两门影占身体,他们既为海上剧盗,身上定然有很多海外衣裳,所以咱们不识得,正佐证了你我的推断。只是我担心,大船北面还有贼船,他们好像是从贼船上跳入大船的,要不然衣服上怎么一点水没有呢?听声音他们可是从海里上来,你我去查看查看。
说完,秀才低声吩咐了一个水性好的土兵,让他游到大船的北面看一看,看有无别的贼船,因为姜守仁的大船比较高,缉盗众人的小船比较矮,看不到大船后面的情形。
正值六月中旬,天气暑热难耐,在海上还能凉快一些,下水也很舒服,土兵很快就去了,过不一会游回小船边,说大船北面什么都没有。
按照常理,这群人该想想那十几个年轻人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从海里跳上船去?
但钱是迷魂汤,他们都被银钱冲昏了头脑,没有一个人去琢磨那些人从哪里来,或许有几个土兵心里犯嘀咕,但也不敢说出来。
众人继续观察着船上的情况,等他们互相攀谈之间,说出更多海贼证据。
那十几个年轻人跳上船后,对姜守仁执礼甚恭,用的是弟子礼,只有学堂里才那样。
这些细微之处,土兵们不懂,但那五个读书人非常懂。
那些年轻人一上船,就先生长先生短的的叫着,还有一个问姜守仁,他送的鱼怎么样,好不好吃?先生愿意吃那种鱼的鱼脍?
姜守仁也还礼并笑着作答,一群人其乐融融,举止颇为斯文。
年轻人口音是胶莱官话,与淞海市当地口音很接近,但仍有不少差距,感觉他们说话很拗口。
种种迹象表明,姜守仁是这些人的先生。
大船上的人满脸堆笑的和先生谈了一会话,就都坐在了长桌旁边的海藻蒲团上,先生拿出一摞书来,给每人分发了一本。
然后大家开始念书,念的是: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是诗经中的羔裘篇。
缉盗众人恍然大悟,原来这姜守仁将大船做了个学堂,当塾馆使用,在海上教授学生。
读书人自古相轻,童生们和秀才自然不拿教书先生当回事,但土兵们内心深处非常尊重教书先生。
一见姜守仁在教书,就有土兵问秀才说:这姜守仁先生在船上教书,好像不是海匪啊?
五个读书人也在纳闷,过了好一会,秀才说道:教书为什么非要在海上,租赁村中庭院,比租赁大船便宜很多,再者陆地上教书,不用租房也可,龙王庙观音庵随处都能做学堂,为什么要有这个挑费?说明这姜守仁教的书不正经,便是反清复明的书也未可知。
有童生说:读书声很大,他们读的是诗经。
秀才道:你省的甚么?他一开卷肯定是教些旁学杂览,让人觉得不俗气,到了夜深的时候,就教反清复明的书了,你们见过夜晚开船授课的吗?亦或者是在教海匪们读书,他们白日不敢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