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素材
书名:银河笔记作者名:Eisa本章字数:2193更新时间:2023-06-14 16:12:12
在参加网文培训的同时,我依旧得播手头那几部经典。“得”就是这个字的意思,并非现代文加油添醋的那个腹诽的“非”字。众人讲“得”加动宾时,万般不愿。而佛学中,能成所愿,皆为得。损身罚胄,是为克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与人无尤,慈悲久了,情字得去。离开学校很多年,离开书也那么长时间,回到社会,企业,心感偏颇,不得不拿起经典。读。佛学经典的简化版我也请来两部,一来引用,二来详解。上了年纪,写什么都不能浅,也不能凭空造字,先看看别人是如何说,如何写。就不会离题太远。除了佛经,我也希望能运用早年的课业,所以像样的丛书还是要常放几案,像是经济学史的论著,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想象主材有了,还需要主味,于是配置两本小说来护法,写的都是女主爱情,一位立于古今,另一位立于当代。一文一武,天上地下,自认为我的创作还逃不出这两类品行。味道就在这当中调制。自幼读书,在我心里,杂谈,也就是现在的网文畅销书和主流建构下的名人录是一样的分量。五五开,不分伯仲。网文中穿越女主未必不是做得将相之责的奇女子,不过事有离奇罢了。作为灵媒(灵魂媒体,或媒介,话说全可能更容易得到理解),或探寻未知领域与现实之间的问题,或使现实中不得志、非能见的在天马行空的网络中成立,筑起纵横学说,加强防御,才真真成就了天水之责,连通鬼神。用毛老人家的话(《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干嘛呢?完成哲学体系的串联。使所有人和物都有身份,都能成立。在同一个地平线上建设自己。为此目标,人力从业者的行经必有一段以网为线,编织空中桥架,建设精神文明,为人落地之材质贡献。
当然啦,这也符合女子的性情。写写东西,却不愿当真。所谓真,便是要移动那现实。一砖一瓦皆有其人,便不能轻言。编织网,用行文,或能避开不可逆之笨拙,与尚未服役的星辰相会。再把这棒子交予他们。想到这,终于开始能吃早餐,原本,也不愿这般开解,只想径直落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传统里,这会儿,是断断不会来续文的。天主教徒的早餐极为审慎,此时正在早餐的感恩环节。吃好后,要读书,读后,要参加社区的培训。再之后,才回来。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假如不是经络中有些痼疾,隐痛中不能食,也就不会来为难这双眼睛了。说着,打开控制面板,去调节显示屏的亮度。原来重装系统的朋友把显示设置为最亮了,我也无从检查。怪不得,此刻便不能适应了。我将其档位居中。退了出来。
比昨日像是好些了,都可以感受到光的强度。我的身体和本我一同点评着这日子修缮的进程。下意识里,不愿意制式的心理依旧在,我手动掏出一块绣帕来敷在眼部。这意味着,“清醒”如同梦境一般,物质领域稍有建制。可承衣钵。
在所有朗读的书里,我最为喜欢的是南怀瑾先生著述之《金刚经说什么》。每日翻阅,总想起鸠摩罗什翻译时刻意保留这段小字:“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是极有痛感的。想来,小字在原著时定是如旁白注释一般存在,而法师翻译时却视同等,加持其力。可见这位得道高僧的阶级品味,及良好的自身修为。恐是见多了世间凡俗的不顺当,时事勉强,皆是用强。所以见著世尊言行,便把其言与行一道编写,更加贴近全面。告诫后世弟子,要观其行,才能查其言。果不其然,当代大家们就颇为在意这点叙述之无言传达之意。说《金刚经》是众多佛学经典中最圣法门,道出佛陀之平凡性。他也要入城启食,回来的时候,脚也会沾污,坐下来讲经前,就要洗洗。我猜想,假若不是与众人同食,以他的为人,怕是饭前就要彻底洗尽,入室不出,与内人共食。出家,对于大众而言是解脱之法,清净之所。对于他,却是犯难,否则这足在饭食前便已洗了。其中千万个不愿,被自己一句“愿”字化解。为一世之情,毁损永世的存在心。即便存在也不以己见。讲的都是经纶,化去十方之怨。如果有弟子说,佛显示出他的平等心来,与民同乐。我就要掏出大棒来言明,他是要告诉自己那“一千二百五十”名“常随众”,坐定。王子与大臣,王子与君主,王子与百姓,这一坐,方见。呱噪声停。礼佛矣。不知佛可有身疾,中医老师说,气虚的人就不大愿意说话的。即便愿说,众生所需的清洁之气,靠一人又如何够。何况在他的内心也有不能及。气才起,便自灭。
我的经络依旧在发炎中,灼烧之感明显。我笑,没有人讲到位,我来讲讲。鸠摩罗什弃了小乘铸就大乘基业,那时被他的小乘师父严厉斥驳,大约是说,你自己都不对知道如何是为对,如何能救得了旁人。这段不恭顺,我从网文小说上瞧来。那位作者小姐姐也是佛学爱好者,我便采信了她这一段历史的叙言。有时口碑相传大于杜撰。她和我是一样的心意。所以,她的文才可以看,才能理解如常,是为对。五年前读她写的小说,还没有今日的看法,只是一味支持男女爱意的发生,觉得天地会枯,唯有爱不移。现在回看,却有了罗什师父的苍凉之感。天柱的新陈代谢实时发生,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对于罗什夫妇二人,同堕地狱,谁能主天。可是师父又未能将此道明。只能瞪他的铜铃眼。像头牛一般。年轻人即便知道,也不甘于。在小儿女心里,可以辛苦,可以艰难,可以进取,可以放弃,唯爱不可离。所以不愿拔高,而转而普渡,想想还有什么比百姓安康,闻得正道重要的呢。以国师之责,匡扶统治者的思想,作插入式的微调,还可以回家抱孩子。这本是不易,却不知这都不是正位。经历蹉跎,才明白人的境界有异,终不能及。唯有以身正主,方能定国。这里的国,泛指所有。只要口中有玉皆为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