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detail.png)
![](/read/listen.png)
第13章 寿王
书名:嘉南传:郡主嫁到作者名:谢小茶本章字数:3418更新时间:2024-12-27 17:57:33
此时日近西斜,春日阳光灼而不烈,曜而不妖,金灿灿的阳光映着一池碧水,倏尔微风吹过,便搅动一池鳞光,碎金跃然。少年一身浅碧色的长衫,乌黑的发拿支青竹玉簪挽着,未戴小冠,只懒懒地倚在池边石旁。树影婆娑,水光盈然,映的他面容有些模糊。可是即便看不清容貌,也会让人觉得此人风华绝代,容色无双。
徐蔚身子微僵,停下双足。
池边那个少年她是认得的,也是跟她有着莫大关系的人。
寿王容昀,顾氏的独生爱子。
那个被父亲拼死护下得救,却因为在水里泡的时间过久而伤及内腑,在病榻上苦苦熬了三年之后便逝去的,与她定下了婚约的人。
徐蔚一时恍惚,自己仿佛离着那池光影很远又极近,明明看不清容昀的面容,却似乎能清晰地看见那双蝶翅扇动般密黑的睫毛在眼窝处投下的两弯深影。
前世,她与寿王并不亲近。寿王随着贵妃住在关雎宫,与徐蔚同年,宫变时,他也只有十三岁。因为自小体弱多病,寿王很少与旁的皇子皇女一起玩耍,连太宫的寿安宫一个月也最多去个两三回。徐蔚在宫中十年,见过寿王的次数不多,有交谈的更是屈指可数。她对寿王的印象也就是那超拔于众人,令人目眩神迷的美貌,和仿佛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淡和藏在彬彬有礼之下的疏离。宫里人都说顾贵妃冷傲,在徐蔚看来,寿王容昀可比他母亲傲气的多。
最后自己是捧着寿王的牌位入的寿王府。
在前世,他们可是名正言顺的夫妻。至于这世……徐蔚苦笑了一下,就算宫变能避免,寿王能长命百岁,她也不想跟他做回夫妻。
上辈子的阴影,哪是那么能轻易消除的?现在看到他,徐蔚还觉得胸口揪紧,人如窒息般喘不上来气呢。
她还在出神间,寿王已经远远看到了她。他站起身,将手里的鱼杆一扔,抽出块帕子擦了擦手,慢条斯理向徐蔚走来。
现在想避开已经晚了。徐蔚垂眸片刻,再抬起头时,面上已一片沉静,冲着走过来的寿王福了一礼。
“殿下安。”
走的近了,寿王那精致无匹的五官带给人的冲击力更强,只是徐蔚此时已经福身下去,微垂着头,并没看他一眼。她身边跟着的两个贴身丫鬟和几个寿安宫的宫女也都跪下给寿王行礼。
“免礼。”寿王伸手虚扶了徐蔚一下,如琉璃珠般通透澄澈的双眸上下打量了打量徐蔚,“你是定国公家的阿蔚吧,许久不见,似是长高了些。”
寿王比徐蔚小了十天,儿时,太后以此为由要寿王叫徐蔚姐姐,寿王大怒,坚决不认这个看起来比自己还矮还小的姐姐,便一直阿蔚阿蔚的叫她。
“寿王殿下比去年可长高了好多。”徐蔚笑了起来,大大方方地看着容昀,“如今我都要仰着头看您了。”
寿王听了她这话,似乎心情极佳,琉璃般的眼珠闪动微光,唇角微微勾起来,“你父亲还好吗?”
徐蔚一怔,寿王怎么一见到她,头一个问的不是她的祖父定国公,而是她父亲?
寿王见她有些愣怔,微微一笑,轻声说:“上个月我见过令尊一面,与他讨教了些学问上的事,甚是钦服,已经拜师了,阿蔚不知?”
徐蔚又是一怔。寿王与诸皇子自有名儒授课,又有翰林院众翰林侍讲陪读,根本没她父亲徐承芳什么事,怎么会有皇子拜师之说?
寿王见她还是有些傻傻的样子,似乎很无趣,双手向后一背,便自顾自地走开:“你父很好,很好。”
简直是莫名其妙!
徐蔚有些哭笑不得地看着寿王带着随身内侍们扬长而去,却也没了游园了兴致。眼见时间也不早,便带着人原路回寿安宫去。走在路上,忽然想起一事,便叫了寿安宫的一位年轻宫女到近前来说话。
“现在宫中承天殿的总管太监还是汪涵公公吗?”
那宫女怔了怔,抬起头看了徐蔚两眼:“您不知道?”
徐蔚:“?”我该知道什么?
宫女左右看看无人,凑上半步小声对徐蔚说:“汪太监早半年前就没了。您那时候刚出宫没多久,这事儿细情您或许不知,奴婢知道的也模糊,不过是他犯了忌讳,惹了圣怒,直接被拉在承天殿外杖毙了的。”
徐蔚倒抽了口凉气,一颗心忽忽悠悠被拎起来,半天找不到地方落下来。
那宫女见徐蔚面色不好,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里说错了话。汪太监死了半年多了,骨头都不知道还在不在,徐家小姐怎么会想起来问到他?承天殿是皇上接见重臣,商议国事之处,也是皇上日常审阅奏章和看书的地方,汪涵是自小服侍皇上的,一向颇得圣心。突然间说没就没了,宫里还有点讳莫如深的意思。虽说徐蔚那时候已经出宫,但承天殿总管太监地位不同寻常,汪涵出事,朝中有点地位的人都知道,她在定国公府难道一点消息也没得?
不过想想这位在宫里很受两位娘娘喜爱的姑娘,偏偏在家里不受待见,还被个后祖母差点卖出去(?),宫女就觉得她不知道汪涵的事也很正常了。命都不在自己手里了,还有谁会闲的没事跟她说个不相关的太监的事儿啊。
徐蔚没了逛园子的兴致。心事重重回了住处,洗漱一番,就借口身子不适早早躺在了床上。
海棠木的拔步床,三面围挡上满刻的四季花卉,百鸟鸣春,厚实的江洲绫罗帐子一放下来,床上就自成天地,连外头的一点亮光也透不进来。
徐蔚散了发,坐在床上,目光灼灼,没有半点睡意。
这一世,怎么会不一样了呢?
她记得很清楚,这年的五月五,就在京郊的白沙河上,循例办的龙舟会上出了大事。不知何人私自挟带了制烟火的火药于观舟的人群里炸开,引发了惊乱。那时江边观舟的人潮汹涌,不知多少人被挤入江中,还有人被活活踩死的。好好一个端午,成了灾日。溺死的,挤死的足有六七十人,还有许多小儿在推挤中与家人走散,下落不明。
皇上震怒,下令严查,京中负责治安的五城兵马司和京兆府尹都丢了乌纱。可这不是最严重的,直到十几日后,有个翰林家的少年衣衫褴褛逃回家中,举发的事才真是骇人听闻。据他称,这压根就是有人故意制造的混乱,趁乱之时,他被人裹挟,同样被挟持走的共有十五六名,全是朝中大臣家的子女,年纪在七八岁到十三四不等,均是相貌极佳的。他们被关在郊外一处人家,等到夜黑人散之时,便被塞到船中顺江而下要送往江南。
这少年幼时习过水,水性极好,人又很聪明机谨,偷偷听到船上看押他们的人夜里聊天时提到,这些官家少男少女都是早早被相看好的,这一趟就是要将人送到江南有名的青楼中好好调教伺候人的本事,过了半年一年,就要卖出高价。这些官家子女体娇面薄,等到了地方,被人染指,自然再也没脸提自己以前的家世,若还有倔强不屈的,就灌哑了嗓子,毒瞎了眼睛,只留伺候人的用处就行了……
少年听了吓的肝胆俱裂,过了两日,趁着人不备,夜里悄悄磨断绳子,跳船凫水跳了回来。
此事一出,满朝哗然,那些丢了孩子的朝臣们险些当堂就晕过去。有少年的证词,皇帝特命金吾卫出动,果然从江南最富盛名的青楼“江楼”中找到了失踪的许多孩子。到的及时,除了其中特别貌美的几个男女,其他孩子还没被动过。只是那四个被折磨过的在金吾卫破门而入之前,一个撞了墙,一个上了吊,还有两个被人看着没死成。但在回京的路上,两个孩子还是寻机投水而亡。
这其中,一个是弘文阁大学士嫡孙女,一个是左佥都御史幼子,在京中是极富美名的玉女金童,偏偏红颜命薄,死的这么惨。
锦衣卫闻风而动,拘了所有相关之人,层层而上,查到了五城兵马司一个左副千户汪直的头上。这汪直是汪涵的侄子,家中父母早亡,就靠着这么一个叔叔,在京中黑白两道混的风生水起。也不知道他哪来这么大胆子,竟然动手绑卖官家子女,犯下这么泼天一桩大案。
因人赃俱获,这汪直也没有可抵赖狡辩之处,立判了凌迟,家产抄没。京中三教九流被清洗一遍,兵马司中与汪直狼狈为奸的一干校尉兵士有判流的,有判斩的。至于江南的青楼业界,不论是否涉案,被从里到外全给掀了,江南三年内不闻丝竹,不见声色。
只是这汪涵与汪直的关系鲜少有人知道,汪涵为人又狡狠隐忍,这件事与他看似毫无关联,也没人动到他头上。直到八月里太后千秋节时,前来拜寿的三王策动京营三卫突然发难,宫中又有汪涵接应,竟让他们冲破禁卫,直闯内宫,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宫中妃嫔内侍宫婢死者无算,后宫里最后也就守住了太后的寿安宫,皇后和贤妃当时正好在寿安宫内得以保全,而美名传天下的顾贵妃就没这么好命。关雎宫一朝得陷,叛军就要捉贵妃,结果遍寻不见。直至宫乱平定之后,才有宫人在关雎宫偏殿后院的井中寻到了贵妃遗体。皇帝大恸,以皇后礼将贵妃安葬入他的泰陵,自此病重不起。
汪涵最后虽然被剥皮揎草,全族诛尽,但他造成的破坏已无可挽回。若没有他在内接应,三王仅靠那三营京卫,根本无法突破守卫森严的皇城。宫妃,朝臣,禁卫,于那一晚死了无数,多少人家破人亡,只因为这个一心想为侄子报仇,心理早已扭曲的奸宦。
徐蔚一直没想好要怎么提前把这个位高权重,极得帝王信任和欢心的太监给除去,结果根本用不着她想法子,这个祸国的大太监已经在半年前就被杖毙了。
怎么一点都不觉得安心呢?
徐蔚咬着手指头,眉头拧的死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