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博览群书的儒将

博览群书的儒将

书名:西陲将星作者名:屈全绳本章字数:3712更新时间:2023-12-27 20:20:46

  

  一个只读过三年私塾的小皮匠,何以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中,修炼成一位饱学儒雅的将军?在将近一年的接触中,乌鲁木齐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吴世琨找到了答案:博览群书,手不释卷。

  吴世琨在跟随吴克华勘察战场期间发现,老将军每次出行,随身总是要带一两本书。带的书有马列著作的小册子,也有毛泽东著作的单行本,有时还带一两本唐诗宋词或文学名著。两大本《朱可夫回忆录》就是在战场勘察期间挑灯读完的。吟诵毛泽东的诗词和古人的边塞诗词,也是吴克华的一大爱好。吴克华睡眠少,起床早,早饭前总会背诵几首喜欢的诗词。军旅生涯铸就了吴克华铁马金戈、迎难而上的铮铮铁骨,博览群书让吴克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儒雅淡定、斯文脱俗的风度。

  在我敬慕的老将军中,吴克华是一位堪称文武兼备的将军。有一次在南疆军区同地方同志交谈,说到古代西域各国的历史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贡献,吴克华听得很仔细,听完之后引用《史记》中的资料作了几句补充,让一位把演义当正史的领导人暗中汗颜。这位同志当然不清楚,吴克华早在济南军区担任第一副司令员时,就请人辅导过毛泽东提倡阅读的《中国通史》和《史记》等重要史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古人知行统一、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吴克华躬身践行。在南疆铁路指挥部调研时,指挥部的同志听到老司令员要来,不是张罗着怎么接待,而是忙着准备汇报图纸。但这一回吴克华并未听汇报、看图纸,而是直奔施工现场。前几年他任铁道兵司令员时,对这条铁路的图纸研究过多次,基本情况早已了然于胸,但他关注的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便调任成都军区。这次来主要是了解在温差变化大的情况下,原来设计的路基承重强度、枕木冷热系数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铁道兵的同志讲,吴司令在铁道兵下部队时,宁可少带服务人员,也要多带技术人员,走一路问一路学一路。到后来吴克华不光能看懂图纸,还能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有一次听说青藏铁路有几段建成后可能影响野生动物的迁徙,吴克华深入调查研究后建议铁道部及时修改图纸。修改后的线路虽然增加了施工难度,但保护了生态环境,受到当地政府、牧区群众和生物科学家的好评。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吴克华是在知识分子影响下参加红军的,又是在知识分子熏陶下不断成长的。在勘察战场的戈壁大漠上,吴克华不止一次地讲述,他一辈子最羡慕两类人:一类是有文化的人,另一类是会打仗的人。在吴克华眼里,既有文化又能打仗的人简直是完人,是他终生学习的楷模。方志敏、邵式平、刘伯承、罗荣桓就是他心中的楷模。方志敏、邵式平是吴克华参加革命的领路人,方志敏牺牲后,吴克华一直揣着方志敏给红军讲话的小册子,每次捧出来阅读,他都会泪流满面,每次都仿佛回到方志敏的身边,听方志敏讲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的道理。吴克华亲眼看见,上一仗还端着枪射杀红军的国民党军士兵,被红军缴械后,听方志敏讲了几次话,下一仗就掉转枪口射杀国民党军。那时候吴克华开始懂得,有文化才会讲道理,会讲道理才能让人大彻大悟。

  吴克华的好学精神,是在方志敏的耳濡目染下形成的。方志敏不止一次地启发吴克华“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悟性,让他懂得“学问悟行,必有所成”的道理。这些教诲为吴克华占领文化知识高地提供了不懈的动力。

  吴克华手不释卷的习惯是1938年到山东纵队2支队任支队长时养成的。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和胶东军区的领导干部徐向前、朱瑞、黎玉、罗荣桓、张经武、林浩等人都是知识分子出身,有些既在国内上过大学,又在苏联、法国、德国等国家留过学。大家对年轻有为的吴克华很器重,希望他刻苦学习文化,为履行更重要的职责补充知识。年长吴克华10多岁的2支队政委闫世印,是北京朝阳大学的毕业生,也是组织为了提高吴克华的文化水平,专门给他选配的大学生领导干部。

  为了增强吴克华的学习自觉性,朱瑞、黎玉还联名给吴克华写信,强调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个党性问题。罗荣桓也亲自找吴克华谈话,鼓励他每天抽出两个小时读书。1943年整风运动开始后,胶东军区指派黄县人李绍颜作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的专职文化教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的李教员,根据军区党委领导的要求,给吴克华制定了严格的课程表,除了学习社会科学,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也在教学之列。说是每天学习不少于4小时,实际上吴克华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完成教员布置的作业。吴克华咬牙坚持了两年,文化课达到了初中程度,其中的语文水平,包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已经不好用文化程度来衡量了。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也是那时候学会的。后来吴克撰写的多篇军事理论文章,都同这一段扎实的文化学习密不可分。随着文化修养的积累,本来英俊潇洒、淡定平和的吴克华又增添了几许儒雅之气,于是“文司令”的雅号不胫而走。

  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解放后长期担任江西省省长的邵式平,从中央苏区引导吴克华参加革命,到吴克华成长为我军高级将领,两人的友情历久弥新。红军到达陕北后,吴克华在抗大学习,邵式平在中央党校学习,吴克华遇到不懂的问题,常找邵式平释疑解难。邵式平不但给吴克华讲中国历史、联共党史,还从各地来延安的青年学生中借了一些文学作品让吴克华阅读。《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岳飞传》、《水浒传》、《西游记》、《古文观止》,包括俄罗斯、英国、法国一些著名作家的小说,吴克华就是在延安读完的。《孙子兵法》更是百读不厌,信口引用从无错讹。

  在知识武装头脑的过程中,刘伯承始终是吴克华的启蒙者和领路人。长征之前,吴克华在中央苏区红军学校深造时,刘伯承、何长工等留学回国的将领经常给学员上课。长征途中刘伯承被张国焘排挤到红军学校当校长,吴克华也被撤销团长职务,这期间刘伯承不仅向吴克华传授同错误路线斗争的方法,还向吴克华教授苏军战斗条令和孙子兵法,提高吴克华带兵打仗的本领。1954年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后,吴克华又在刘伯承元帅的直接教诲下,度过了补充知识的黄金年头。

  说到学习文化知识,每次吴克华都会讲到在军事学院的3年学习生活。他深为感慨地说:那种学习精神真是到了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境界。每天天刚破晓,军号声便把仍在梦乡神游的学员们赶到大操场,直到中午1点钟才结束学习。午饭后还没缓过神来,3点钟接着上课,一天下来,至少要在教室里待9个小时。每星期只能休息半天,节假日基本上是跟成堆的作业打交道。夜以继日的学习,让吴克华终于迈进了优等生的行列。1955年,当吴克华穿着中将礼服,揣着南京军事学院第1373号文凭,在校园梧桐树下的草坪上拍照时,他对“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世界”的道理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对“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古训也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文革”后期,毛泽东让许世友读《红楼梦》的消息不胫而走。吴克华利用解除关押后等待分配的两年多时间,扎扎实实地把《红楼梦》读了两遍。我问吴司令员:毛主席说至少读三遍,您怎么才读两遍啊?吴司令不假思索地说:我没有读第三遍,但把书里面的人物关系弄清楚了,还认了不少生字,学了不少诗词。第三遍读不下去,说到底还是没有兴趣,不如读兵书提精神。其实,“四人帮”结党营私、钩心斗角的许多做法,都能在大观园里找到影子。吴克华对《红楼梦》的解读别有见地。我再读《红楼梦》时,发现老司令的看法颇有道理。

  吴克华不仅好学,而且笃行,很注意联系实际,把知识运用到部队建设上。在南北疆勘察地形期间,有些部队领导同志反映,军区步兵学校教学质量不高,毕业学员能力不强,挖苦有些教员是武大郎,教的学员只会烙烧饼,希望吴司令员抓一抓教学质量。吴克华十分重视部队同志的意见,10月中旬专门找步校领导、军区军训部、干部部的同志,了解骨干教员的经历和学历,发现问题后,及时作了适当调整。之后吴克华又到步校听教员上课,同教员座谈,强调军队院校的教员也要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提醒教员们: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行不通。因为两者都脱离实际,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赵括谈兵,马谡设营,一旦指挥作战,还会重蹈长平之战的结局,重演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教员不更新知识,人到了新时代,脑袋后面还拖着一条辫子,那迟早要被学员淘汰。他要求教员们不光要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还要涉猎古今中外的兵家论著,脑子里要装几十个著名战例。吴克华这次谈话如同一束火花,点燃了教员们学习新知识,拓展新视野的激情。

  新疆的冬天来得早,跨进11月没多久,乌鲁木齐连着下了好几场大雪。吴克华安排完部队的冬训工作,指派工作组检查了高原部队的冬储情况,又一头扎进作战室,把全部精力用在修改完善战备方案上。吴克华想在时不我待的工作岗位上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军委赋予的任务。

  吴克华司令员的抱负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实现,一道命令让他转移阵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1980年1月刚过,当北京传来吴克华要去广州军区当司令的消息时,包括多数军区领导在内的同志都不大相信,但这是真的。

  西陲暂时没有战事,南疆硝烟还未散去。比吴克华年长8岁的许世友司令员离开工作岗位后,军委参考了许世友的建议,任命抗日战争期间两次给许世友当过副手的吴克华,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

  去广州前,叶剑英找吴克华说:老吴呀,你当了5任司令,堪称解放军之最啊!

  吴克华将军无愧于叶剑英元帅的赞誉。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