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书名:阶梯作者名:冯峻本章字数:9752更新时间:2024-12-27 17:52:37
马梓筠古镇隐士般的生活延续了小半年。他不得不如此狠下一条心,也确实是受到了实际情势的逼迫所致。每一年度十月份定时举行的律师资格考试是这个国家通过难度最大的职业资格考试之一,能够通过考试的考生比例每年都被司法部出题组通过考题的难易度把握很好地人为控制在了十分之一左右。作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要在国家司法机关和律师界谋求到一份像样体面的工作,想成为声名斐然的大法官、大检察官和大律师,这是必须跨越的入职门槛。前两年在不脱岗的情形下马梓筠已经参加过了两次,虽然最终未过,但是分数逐年提高,逐步迫近了达标线。这也给予了他置自身于死地的勇气和胆魄,当然也是他人生的全部的最后的寄望所在。他整个人孤注一掷,几乎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之情进入了一种玄妙的精神自我隔绝状态,仿佛完全融入了身在其中的老宅,变成了老宅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部分。江南木质老宅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由于主体结构都是实木青砖,传声效果很好而隔音效果不足。邻里间的些许声响,即使是细若游丝的轻声呼吸,在无比寂静的深更半夜里也容易被近旁不知道哪一个仍然警醒的人一双竖着的耳朵所听到。马梓筠家的邻居是一对四十左右的夫妻,年龄在整座四合院老龄化明显的当家人群体中算是年轻的。男的头发很长,身形消瘦,沉闷而无趣,是四合院人际圈这个大合奏中几乎被所有人所忽视的沉默的一位。女的皮肤很白,容貌也过得去,嘴皮子犀利,动辄唧唧喳喳,恰好弥补了丈夫平日里一言不发的短板,可算得上是整个四合院中有名的人形麻雀。他们的床正好隔着一堵墙对顶着马梓筠的床。到了夜晚别说可能发出的声响了,就是稍微激烈点的摇动都会产生震波打扰到只隔着一层薄木板和两层薄砖的马梓筠。有两次,马梓筠温习得实在是晚了,头昏脑涨,脸都懒得抹一把就人困马乏地躺下。刚想好好入睡,隔壁的男女,尤其是那个眼神跃动的女子,可能是想紧了,就开始发出一种奇怪的嗯呐呻吟声。早就通读过《飞花艳想》《红楼春梦》等古典艳情小说的马梓筠对于这些深宅大院中隔墙偷窥偷听的经典桥段自然是心知肚明,也自然明白这其中的玄机所在,便开始怦然心跳,全身发热。在这座明朝奠基的房子里,这名皮肤白皙的当代女子动情地在他那个宛如原木般木诺的丈夫身上翻滚纠缠。显然更为急切的、主动的是这妻子。她极力压抑但是又想放纵着身体的快感带来的一波波冲击。她用当地土话含混地称呼她的丈夫为“老台”,又含混地要求她那个闷声不响的丈夫称呼自己为“老侬”。这是她一生中对他最温柔动情的时刻。平常对于这个既丑陋又无能的丈夫,她总是严眉厉目地训斥着、指责着、咆哮着、讥讽着,此时的他的身体的一切却成为了她的快乐之源。床头摩顶木墙发出的“迸弄迸弄”的细微撞击声,那种男女肢体交缠在一起上下左右来回摇晃带来的震颤感,使得马梓筠也不由得开始兴奋起来。他双腿夹紧了被褥,牙齿紧咬着嘴唇,火热的手指抚摸着耳垂、颈脖、前胸等所有身体的敏感地带,并逐渐向下、向下……第二天白天这妻子对于丈夫依旧是要做言语上的规训,只是马梓筠听得出这声音略显沙哑,还带着一种女子交合后特有的满足感。他偷偷地朝着窗外望去。女人的脸颊依旧残留着昨晚的潮红,嘴角似笑非笑地上扬,盯着丈夫的故作愠怒的眼睛里闪着动情的光亮。都说瘦驴器大,他这到处打着零工的窝囊丈夫唯一能羁绊住她的心的,也许也就是这晚间所能带给她的销魂体验了。
这段时间内马梓筠彻彻底底地从正常的社会中脱离了出来,成为了地道的死宅。他本身朋友就少,来到宁城后又远离了在赣省的几乎所有的同学、发小和亲戚,真正成了无根无源的仿佛来自于外星球上的陌生来客。父亲是慈镇本地人,当地还余留着马梓筠小姑妈一家亲属支脉。只是分离的时间太久,本地的亲戚交往风气又比较现实。马梓筠家搬来后需要他们照顾得多,能够照顾他们得少。需要被照顾的不想麻烦能提供照顾的,能提供照顾的却认为自己是无力照顾的,彼此间的亲情不免就逐渐变得淡漠生疏了起来。马梓筠在慈镇落户后,只是结交了母亲医院中几个来自外省的单身年轻医生护士。他们曾经一起踢球打牌、一起郊游野炊,一起骑车兜风。可这种友谊由于社会地位和收入情况的不对等,犹如海边沙塔,也是相对脆弱的。为了应考,马梓筠背水一战,隐居般地埋头苦读,很快便被这社会所彻底遗忘了。好在祖宗庇佑,祖坟冒青烟,这一次马梓筠总算是顺利通过了。在宁城司法局律管科查阅分数时,看着那为数稀疏的在考生姓名之后打着“√”以示通过、绝大多数考生姓名之后都是空白表示未过的长长名单,他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这是他和他的父母共同牺牲了整整大半年时光换取而得的自他来到宁城之后第一次在和数量这么众多、学历这么出色的优质同龄人的竞争中获胜。以往他总是各类考场角逐和职场竞争的失败者。没错,在高中时光他却是也曾经短促地牛掰过,在整个上城铁路局的系统内语文、英语竞赛中屡获大奖。可是由于严重的偏科和高二上学期开始发作的青春叛逆症引发的厌学症所致,在高考中他失败得一塌糊涂,这便也直接对于他将来的人生产生了他所无法预料的连锁反应。至今他仍然不能明白他的厌学症是具体起源于哪一天的,只能用突如其来来形容。病状发作前,他是高中重点班中引人注目的文科骄子,在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几门学科几乎碾压同年级所有的学生,也是被老师们当做高考重点苗子精心培育的;发作后,他是整个年级中人人视为怪胎的,几乎所有优势科目的成绩都是一落千丈,原本就薄弱的数学更是经常考出令人咋舌的三五十分,还经常逃课,几乎差点就被扫地出门的劣等生。
其实和其他那些常见的惯会结伙滋事、斗狠逞凶的团伙劣等生迥然不同,马梓筠只是厌学逃课而没有放纵堕落。他只是突然地异常厌烦那种规矩枯燥的学堂气氛,只想拥有自己无拘无束的自由光景。而在这个专属于自己的安静世界中,除了伤害自己,本性善良的他不会去做任何伤害他人和社会的勾当。那时的他也在住校。他睡在上铺,每天等到同寝室的室友都去上课了,他就继续蜷缩在杯子里。他的意志是清醒的,他明白自己该去上课了,可是他就是不愿意去。甚至班主任在门外敲门,呼唤着他的名字,他也就是闷头不响装睡。这样熬到每天的午后,他就饿着肚子瞅准了空档专捡校园里最偏僻的小路避开同学老师溜出校园。他的手上照例会拿着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书名如今他早已不记得了,但是大致是和文学和历史相关的。他做贼似地急冲冲走出校门,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再稳定心神,优哉游哉地走上学校大门前的马路对边横跨铁道的一座水泥桥。下桥后的碎石小路弯折地穿过铁路职工家属区几幢老旧的平房,直通家属区后的一大块荒地。小径在荒地的中央消失,这里凸出地面裸露着几块暗红色的不规则形状石头,周边生长着稀疏的野草。小路在荒地的另一头又重新浮现在地表。如果顺着这条蜿蜒小道一直向着东南方向走个二十多里,穿过几块丘陵、几片坟地、几条公路、几座村庄,就可以走到地质队的新区旁马梓筠年幼时经常追逐奔跑的那块被无数脚丫踏平的操场上。马梓筠逃学后的所有时光,除了躺在寝室里遐想空度过的之外,几乎都是在这片荒地中央的这几块石头上消磨的。只要天气许可,哪怕飘着小雨,基本是每天的午后,他都会坐在石头上低头看书。石头表面坑洼不平,坐久了就会屁股生痛,这时他就会站起来绕着石头转着圈看书。看书看累了,他就会停下来四处瞭望。除了远处家属区围墙外的菜圃中几个收拾菜地的铁路职工家属,附近见不到一个人。他可以依稀听见学校那边传来的体操广播声和课间音乐声,也能听见铁道桥下传来的蒸汽机车的鸣笛声和排气声。通过这么一种怪异的自我放逐的手段,马梓筠换取到了与同龄人群体的隔离,他实现了他自认为的自由,即便在他人眼里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畸形的、奇特的、被自己古怪的脾气所毁掉的孩子。可以想见,当时认为他将来要蹲监狱的一定比认为他将来会管监狱的要多得多得多。与来时的小径反方向的坡底隐约可见一条泥石面的马路,据说在马路的这一段的两边松树林里某天某位拾取柴火的农妇使用扒犁时曾经扒拉出几段人体的残肢,就此揭开了某桩碎尸抛尸悬案的隐情。马梓筠曾经在大雪封路、班车无法出行的寒冬里和地质队同在鹰城读高中的几名同学一起穿行过这条小路。当时冷风嗖嗖,漫天的雪花飘落在他们的头顶上、眼睫毛上、脊背上、书包上、雨伞上。沿途一路寂静,只有读书郎们脚踩积雪的轻微“唰唰”声和偶尔的交谈声,颇有些《雪中情》的意境。
寒风萧萧
飞雪飘零
长路漫漫
踏歌而行
回首望星辰
往事如烟云
犹记别离时
徒留雪中情
雪中情
雪中情
雪中梦未醒
痴情换得一生泪影
雪中行
雪中行
雪中我独行
挥尽多少
英雄豪情
唯有与你同行
与你同行
才能把梦追寻
路边坟地里高矮不一的土坟无声地注视着他们。偶有被他们的踏雪声惊动的雀鸟猛地从躲藏栖身的草丛底惊起,掠过他们的脚边。这批同学都是马梓筠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分别在鹰城的一所地方重点高中和一所铁路中学就读。在风雪中通过铁路桥之后他们一左一右,分道扬镳。即便这样几乎靠着自学支撑完整个高中生涯后半部分的马梓筠,依旧在当年的高考中考过了专科分数线。以至于他那位胖胖的,温和敦厚的班主任骆老师在查分现场神色复杂地看着他,发出了一身沉重的叹息。骆老师对于马梓筠既有着救命之恩,更有着知遇之恩,虽然他教授的偏偏是马梓筠最为畏惧也最感头疼的数学。对于马梓筠有限的数学天赋他自然知根知底,但是另一方面对于马梓筠在语文和英语等文科科目上表现出来的超人天赋他也是同样的洞若观火。本来按照马梓筠的正常发展,即使数学考分终究还是会低于平均线,但是依靠强大的文史分数的优势,也能在总分上予以相当程度的拉平。不谈重点大学了,至少本科上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马梓筠却在高中阶段最关键的高二选择了几乎是自杀般的放弃,而且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场突兀的退却是毫无征兆,完全出人意表的。这个高一阶段在每位老师眼中都是品学兼优、文静驯顺的学生楷模,在并没有遭遇任何重大人生打击,比如失恋、失亲、失心的情况下就莫名开始摆烂,而且直接表现出了罕见的最高程度的厌学,以至妄为到了长期旷课的不堪地步,这是令一辈子育人无数的骆老师也完全措手不及的。他痛心地眼瞅着马梓筠的优势科目成绩雪崩式的下滑,年纪排名高台跳水。他苦口婆心地开导过马梓筠,谆谆善待地劝解过马梓筠,可是马梓筠始终都是以无声的沉默回应着他。他知道骆老师是个好人,也是为了自己好,可就是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更不清楚该如何回应他的善意。他当时脑中空空,心中空空,只是看到课堂就厌倦,想到作业就发狂,简直就是毫无理由的失心疯,似乎也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最终骆老师感觉无能为力了,他找不到能够消解马梓筠心结的有效手段,更加诊断不出马梓筠发病的病根。但是又真心痛惜马被糟蹋了的良好的天赋,更不忍心眼睁睁低看着他跌落到谷底,只能尽力保留住他的学籍,不至于如某些实在是看不惯马梓筠的乖张行为的老师希望那样的将他开除出校。多少次他望着路上慢慢挪动着的马梓筠孤独瘦弱的背影,心头都会浮起阵阵的伤感。他能感觉在这个学生身上一定发生了什么异常,但就是不清楚在这个学生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已经彻底超出了他能够理解的范围,也不是他自认为熟练掌握了的已知的教育学的任何技巧所能应付得了的。马梓筠如今自己回想,也不清楚究竟当年在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何至于让他如此地反感、甚至痛恨课堂的气氛。高中学习的节奏虽然紧张,可是同班同学们尚算友好。经历过高一初期被几个劣等生短暂欺凌的不幸遭遇之后也再也没有校内外的痞子找过他的麻烦,父母对自己一如既往地关心和疼爱。他虽然有过几名像“百人斩”那样的性幻想对象,也有一名像许洁晖那样清秀的暗恋对象,可是他并没有对她们中的任何一名达到了朝思暮想、魂不守舍的痴情状态。莫名的他就是对于教室中的一切感到抵触、厌烦和窒息:他厌倦了正处在发育期的带着娘娘腔的同桌,厌倦了上课时寂静无声的压抑气氛,厌倦了多数老师那千篇一律的板着的面孔,厌倦了无休无止的作业、竞赛和测验。还好那个年头社会上青少年离家出走尚未像如今成为一股风气,否则他也很有可能有样学样,彻底摆脱现有的一切,奔向那不知名的远方了。也幸亏那个年代电脑还是极其稀罕的只为极少数高端科研人员服务的研究专用工具,还没有作为娱乐生活机器得到广泛的社会普及,否则一座小小的胡同深处的黑网吧就可能成为困顿住他的牢笼,彻底将他毁灭。
通过律师资格考试的马梓筠虽然没有如预期那样刹那间改变命运,却极大地提振了自己的人生自信心。特别是当他耳闻目睹许多文凭远超过他的法学本科生、硕士甚至博士纷纷在律考考场上败下阵时,他久被这些所谓的知识精英们于无形中压迫的几近熄灭的骄傲之炎又再次在他的心底熊熊燃起。能够通过难度通天的律考,至少表明了他不管过去的从业经历有多坎坷,自己的身上存在的瑕疵有多少多,仅从脑子的聪慧程度而言他至少还算得上是一个天赋良好、悟性较高的人。他更加坚信他之前因为低下的学历而在职场上招致的种种歧视和冷落,本身并不是他能力有限,而是“唯文凭论”的大背景下多数迷信于学历、说到底还是迷信于一个人高考分数的用人者们自身沉迷于高学历的歧误所致,也更是他孱弱的数学科目严重拖累了他的后腿的缘故所致。他这匹千里马但凡能遇到合适的伯乐,能够很好地发挥出在法学和写作上的特长,也是能够在广阔的领地里驰骋纵横的。马梓筠随后在宁城的一所律师事务所中谋得了一个律师助理的岗位,主要工作就是跟着所里的执业律师去取证、帮助他们准备诉讼材料。很快地他发现律师之路远比想象的更要坎坷艰险,尤其是对于像他这样在宁城本地并无任何人脉关系的新手。宁城只是他名义上的老家,廿岁之前他甚至在宁城都没有完整地待过几天。他不会说语调“石骨铁硬”、中气十足的宁城话,基本也听不懂这种沿海方言,和当事人沟通存在巨大的语言上、情感上和观念上的多重鸿沟。他不是根基深厚的本地人,没有财雄势大的强力同学和亲属给予业务上的支援关照,案源真的是要命的一大难题。他也不是毕业于国内几所名牌政法大学的法学精英,更缺少恩师、同门师兄弟在司法机关和律师界的提携襄助。他就像一只无人眷顾和关心的律界流浪孤犬,只能靠偶尔啃食那些凶猛的狮子猎豹们吃剩下来的残羹苟延残喘。好在有之前那些在保险公司、旅行社打零工的悲惨经历垫底,日子虽然仍没有明显的起色,他的钱囊也依然干瘪,可逐渐恢复了人生自信心的马梓筠倒也生活的斗志盎然,精神上相比从前振奋了不少。凭借第六感他预见到自己的前方将降临一次重大的足以扭转命运的机遇,眼前的困难局面只是暂时的。这种黎明到来前的黑暗虽仍在困扰着他,但是马梓筠的内心中对于前途的未知的担忧程度已经大大地减轻,和他初到宁城时头几年那两眼一抹黑般的处处碰壁的茫然无措和悲观无望是完全不同的。终于,在一次从报纸上获悉浙省监狱系统面向全省招录监狱警的信息后,他当即决定报名参考。借助着刚刚通过律考的气势,他顺利通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被北关监狱招录。马梓筠至今还记得在省城通过了面试,大局已定,乘坐火车由省城返回宁城的路上,父亲开心地和邻座的几位乘客高调地炫耀着他们这趟行程的目的。被压抑了多年的父亲丝毫也不害怕扰民地大声说笑着,露骨地夸赞着自己的儿子。在他心中郁积了数年的对于儿子恨其不争的失望之情终于转换为冲天的豪气,得到了淋漓彻底的释放。邻座的乘客们感同身受,深为他的喜悦所感染,也并没有觉得马父有多么鼓噪轻浮,都羡慕地望向马梓筠,附和着赞美马的争气。
现在想来,通过公务员入职考试的那段日子可能就是他短命的只活到六十岁的父亲一辈子中最为欢乐的时光。压迫在他们家庭之上的儿子的前程难题终于尘埃落定,光明降临了,长久笼罩在他们全家头顶的因为马梓筠的不争气蔓生的愁云惨雾终于被强光驱散了。他从此再不用羡慕别家的工作一个赛过一个的儿女,而在每次想到尚未解决饭碗问题的马梓筠时都是长吁短叹;也再不用腆着老脸四处托人说情,几乎是好话说尽地乞怜他人能收留马梓筠做些仰人鼻息的零工谋生;更不用在所有或好心关心或恶意关注的亲戚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忍受看好戏的小人们话锋中夹枪带棒地对于马梓筠的冷嘲热讽。只是,万事有利就会有弊,入职北关监狱在给马梓筠带来了种种好处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最不方便的也最阻碍亲情的麻烦,就是不得不忍受和父母的长期的伤别离。也许是天意使然,马梓筠自读高中起就一直面临着和父母分隔的境遇,而且这种隔离的跨度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翻倍的。在高中时他每周一开始住校,周五下午乘班车返回地质队的家中,一周可以和父母同住两日;在赣省省城南城读大学时基本每个月乘坐绿皮火车回家探望父母,一个月才能和父母同住两日;而到了北关监狱工作后,基本就只能每个月乘坐一次客车回慈镇看望两老了,算下来一年也只能和父母同住十余日。随着老少离别曲的一次又一次无休止地奏响,他一次又一次地察觉到父母逐渐的衰老:鬓角新冒出的一两根白发、额角愈加明显的皱纹、脊背日益地向前佝偻、越来越明显的逐渐淡忘的记性、越来越多的喜欢怀旧回顾往事的太息。母亲离别时强忍的眼泪是他最难以释怀的,有好几次在慈镇或者宁城的站台上分别时,在客车调头的那一刹那,马梓筠分明都在眼角的余光中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在悄悄地揩泪。他的耳边无数次地回想起林志炫的那首《离人》的旋律和歌词。
银色小船摇摇晃晃弯弯
悬在绒绒的天上
你的心事三三两两蓝蓝
停在我幽幽心上
你说情到深处人怎能不孤独
爱到浓时就牵肠挂肚
我的行李孤孤单单惹惆怅
离人放逐到边界
仿佛走入第五个季节
昼夜乱了和谐
潮泛任性涨退
字典里没春天
离人挥霍着眼泪
回避还在眼前的离别
你不敢想明天
我不肯说再见
有人说一次告别
天上就会有颗星星又熄灭
是的是的,凡事都有它难以预料的正负因果,马梓筠在宁城饱受白眼和冷落时每天至少都能享受到父母的亲情关爱,如今兴冲冲地一头扎进了广受社会赞誉和重视的公务员队列,却又不得不承受与父母的常年的分别之殇,这也可能就是他们马家注定受到莫名诅咒的宿命。而这一次的别离和他以往漫长的生命岁月中数次与父母的暂别不同,他的父母,尤其是他体弱年迈的父亲,已经没有太多的人生时光可以损耗。马梓筠父亲身体健康的快速垮塌实在也是一件令人费解的怪事。他青年时在地质学校读书时是全校有名的运动健将,身材虽然矮小,体质却十分强壮,一百米短跑更是拿手。年轻时的马父手臂上、前胸和大腿上都是隆起的肌肉,还差一点被招录进了空军。马梓筠至今还对于家中照相簿中几张年青的父亲穿着海魂衫英姿飒爽的黑白照片印象深刻,他那时蓄着一脸威武神气的络腮胡,配上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据说给空军前来招人的军官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好印象。为了能招进这个好苗子,还特意多给了马父一次补考的机会。可惜马父大铁环360度转圈落地后虽然没有栽倒呕吐,可依然是脸色发青,步伐有些踉跄。为了不误国误军误人,军官只得忍痛作罢。没有成为空军,被分配到了地质队之后马父依旧是充满了运动的活力。连和马梓筠母亲恋爱散步时兴致所至,都是时不时会来上几个凌空翻的。在马梓筠自幼的记忆中他也是很少见到父亲能安稳坐下的,他要么就是在钓鱼,要么就是正在去钓鱼的路上;要么就是给公共厕所边的自家菜地除草,要么就是浇水倒粪;要么就是骑自行车去菜市场买菜,要么就是疾走着去职工食堂买饭。单位的运动会上他是短跑好手和啦啦队的骨干,单位的文艺会上他是指挥高手和跳舞好手。除了睡觉他就很多少有能静得下来的时候,不是手脚在动就是嘴巴在动。很多地质队的老朋友都说马梓筠几乎从不去医院的父亲至少也能活到八十岁。他整个青年与中年阶段也确实是少病少灾,至少马梓筠印象中父亲连感冒发烧吃药打吊针都几乎没有。他最严重的一次也是有次夏天发大水,他蹚水去捞鱼时大腿肚子上的伤口可能感染到了什么死牲畜携带的病菌,因为开始不重视,导致伤口肿大化脓。他又坚持不肯去医院,母亲不得已只能从医院取来了镊子、手术刀、酒精、纱巾等物品自行处理。她先用酒精细致给他已经鼓胀得紫红凸起的伤口消毒,再使用手术刀小心低剖开伤口。用拇指按压着将伤口中的脓液尽力挤尽,再用镊子夹着抹好药膏的纱巾塞进去。那次坚强的父亲也确实是痛到了,不敢从旁观看有意躲在屋外的马梓筠听到了屋里的父亲发出了一阵又一阵难忍的野兽般的嚎叫声。持续了数分钟,吓得他胆战心惊。可没过多久,一过恢复期,他又活蹦乱跳着到处去钓鱼了。但是时移世易,盛世不来,这两年父亲委实衰老了,他和母亲几乎只凭肉眼都能很清晰地感知到这一点。尤其是经历了上次的右腿小中风之后,他已经很难再能够和正常人一样顺畅地行走。只能走走停停,停停歇歇,歇歇坐坐,坐坐躺躺。被困死在囚笼似的四合院中导致的心中的郁结烦闷加上借烟消愁后迅速提升的烟量,过度的尼古丁的摄入使得他衰老得越来越快。他的脸上的皱纹日益明显,头发从花白变成全白,整个人背脊也不可避免地向前佝偻了。以往风风火火的精气神都消散不见,整个人刹那间似乎要比同龄人衰老了十岁。
马梓筠和母亲在背后猜测都是过多的尼古丁戕害了父亲的健康。他的母亲还有另外一种可怖的猜测,就是可能是早年间父亲在野外连队勘探铀矿时接触到了核辐射的结果。当年马梓筠父亲在来到地质队后并没能首先在总部立足,与所有的新进队员一样,首先都是被分配到了负责找寻铀矿的野外连队接受锻炼。那时候爱国主义思想与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可不只是挂在墙上、写在文件中的口号和文字,而是实实在在地广泛地深入人心,也是全社会老百姓心底崇奉的至上的信仰。人人都是只讲奉献,不求回报,向雷锋看齐,向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学习,发扬“螺丝钉”的忘我奉献精神。只要祖国和单位一声号召,永远是哪里最艰难困苦就向着哪里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我劳动防护和安全生产意识?多数人脑子中压根就没有这根弦。即便有,差不多就得了。想多了那就是畏战畏产,那是那些怕死怕苦无比惜命的资产阶级小布尔乔亚才会在心底打的小算盘和小九九。敢斗天斗地的无产阶级革命群众怎么会被这些区区几块石头就给吓倒吓跑?勘探铀矿本身就是为了给国家找到最好的原生铀矿,有矿国家就可以多进行核试验,也就可以多造出核武器来对抗美苏。是异常光荣而神圣的政治任务,更加是没人会和组织谈任何条件的。让你上矿山你就得上,让你进矿洞你就得进。没有被选中,上不去、进不了的可能还会担忧自己是不是被组织当成了需要防备的后进分子,会悄悄躲在被子里哭鼻子呢。虽然马父与铀矿只打了一年不到的交道,也没有参与到最为危险的直接的挖矿活动中,但是谁知道当时毫无反辐射经验的他和高辐射的原矿有过什么样近距离的接触?年轻时凭借充沛的体力和健康的身体底子,这种原矿辐射的危害还没有显现出来。年老了免疫力抵抗力都下降了,这种早期的损伤副作用就加倍地体现了出来。马梓筠母亲调到宁城之后还和地质队的许多老同事、老朋友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听她说地质队许多他们认识的老职工都患上了恶性肿瘤疾病,人群各类癌症的发病率要远远高过地方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少老熟人英年早逝,仅仅四五十岁就离开了人世。
“还好全家调走了吧。”
讲到这母亲沉默了,全家人也不免陷入了沉默,他们的脑里默默地闪现过了许多熟悉的死者生前的音容笑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看着马梓筠长大的,都是他们家的左邻右舍或是他同学的父母。他们安分守己、勤劳知足,从来不给这个国家和社会增添任何一点麻烦,也从来不会多向这个国家和政府索取些什么。顶职制度还生效的时期,他们心满意足地接力传递着地质工作者的交接棒,心存感恩。疯传地质队编制要裁撤的时候,他们也还是一如既往地做好手头的本分活,也没有发牢骚搞上访。他们默默地献身于国家的核事业,省吃节用的所得也只能养活一家人,多数家庭一辈子的储蓄在沿海地区都甚至还买不到一小间像样点的商品房。这一代人没有享过什么福,最多也就是得到了一口温饱饭吃。可他们却悄无声息地做了太多太多事,只是碍于保密制度却又不能进行广泛的宣传。他们为了我国的核事业无私奉献,充当着明亮的核爆后面暗影的边角里无数不为人知的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中的一员。可核弹明亮耀眼的灿烂过后,逐步迈入暮年的他们的生活却远远跟不上那些对于自己家庭贡献甚大,对于国家发展奉献甚少的沿海地区的暴发户们。他们中的很多退休工资微薄,一身都是疾病,身陷贫穷之中或在贫困边缘苦苦徘徊。马梓筠经常想着,和他们相比,自己投身的监狱事业再累再苦,又能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