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六、一枝独秀的“毛诗”

六、一枝独秀的“毛诗”

书名:唯美古韵:《诗经》读解作者名:苍 梧本章字数:2576更新时间:2024-12-27 17:52:36

  我们通常所说的“毛诗”包括《毛诗》和《毛诗故训传》,《汉书·艺文志》记载“《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随着“三家诗”的衰落,“毛诗”日益发展,最终取代了“三家诗”,成为当时《诗经》学中的“一枝独秀”,《毛传》和《郑笺》成为最早的、系统的两部《诗》解著作。

  (一)《毛诗》的发展

  《毛诗》最早是在民间传播,未被立于学官。不过,《毛诗》虽然未被中央政府列为学官,却为当时的地方诸侯所重视。《汉书·艺文志》记载:“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景帝的第二个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兄弟,西汉著名的藏书家。河间献王远离政治斗争,穷其毕生精力收藏与整理古代典籍。其中,就包括对《诗经》的整理。他立毛苌为博士,致力于《毛诗》的整理与教授。由此,《毛诗》得以立足,初步获得了与“三家诗”抗衡的机会。

  王莽改制时期,《毛诗》学者陈侠被授予讲学大夫,《毛诗》的地位得以提高。虽然《毛诗》被立为学官很快又被废除,但经由此后,《毛诗》的传播面扩大了。

  至平帝时,《毛诗》终于被立为朝廷学官,获得了与“十四博士”等同的官方地位。至此,《毛诗》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几乎无人能够撼动。东汉时期,《毛诗》的发展始终处于上升趋势。汉章帝建初八年,皇帝下旨“令群儒选高才生”学习《毛诗》(《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汉安帝延光二年,“诏选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书》《毛诗》《左氏》《谷梁春秋》各一人”(《后汉书·儒林列传》)。《毛诗》越来越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其地位稳步提升,最终取代了“三家 诗”。

  (二)《毛诗》“定于一尊”的原因

  《毛诗》能够取代“三家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官方的支持。从“四家诗”的发展过程来看,朝廷、帝王的喜好和支持对各家的发展都很重要,只有获得帝王的支持才能有发展的空间。《毛诗》虽然最早未获得官方支持,但最后获得了统治阶层的认可。第二,《毛诗》的解读风格。与“三家诗”相比,《毛诗》较少神学迷信内容,对经文的分析也较为简洁、准确,偶有附会,但还是以本意为主。第三,《毛诗》学派对经义的积极研究。《毛诗》学派的《诗经》研究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并努力构建本派的体系。本派学人多乐于撰写著作,由此使其学说得以流传。如大毛公毛亨有《毛诗故训传》。该书采用集解的形式,风格简约而古奥,解读为世人所认可。其后的卫宏所著的《毛诗序义》,被赞为“得风雅之旨”。贾逵也有《毛诗传》。而成就最为突出的则是郑玄的《毛诗笺》。该书博采众家之长,并对毛氏的错误之处进行修订。从此,《毛传》与《郑笺》并行于世,再无他家可替代。因为有了《毛传》和《郑笺》,《诗经》才可以流传至今。

  总的来说,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的成书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很多细节都已经不可考证。采诗、献诗的说法告诉我们诗歌的来源和作者的身份,删诗的说法告诉我们《诗经》经过多次的编纂,虽然删诗的人不一定是孔子。总之,经过采诗、献诗和删诗,《诗经》这部书算是编订完毕。但是,《诗经》能成为一部儒家经典并流传至今,与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是分不开的,因而“赋诗言志”对《诗经》的流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孔子和孟子的推崇,让《诗经》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至汉代,《诗经》终于成为一部儒家经典。

  流传篇

  两汉是经学时代,经学涵盖了汉代学术的所有领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设立《五经》博士,专门教授儒家经学。从此,经学成为两汉统治者制定国策的基本依据,也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对当时的政治、社会、民风等都有重要影响。

  《诗》作为五经博士之一,在汉代正式被称为“经”。当时,研究《诗经》者共有四家:齐、鲁、韩、毛。齐、鲁、韩同为今文经学派,合称“今文三家诗”。“三家诗”曾盛极一时,立于学官,但最后被古文经学派的《毛诗》取代。根据《隋书·经籍志》等记载,当时的《毛诗》注家众多,但是保存下来的只有两家,第一家为毛亨所作的《毛诗故训传》,习惯上称《毛传》;第二家为郑玄所作的《笺》,习惯上称《郑笺》。《毛传》《郑笺》是现存最早的两部系统解释《诗经》的著作,在经学史和《诗经》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经学取士,希望选取具有“经世致用”之人为官。其中明经科即以“五经”为考试内容。为了给官方的科举制度设立统一、规范的标准,朝廷下令统一经文和经义,孔颖达等人奉敕修《五经正义》,作为官方读本。《毛诗正义》成为《诗经》的官方权威读本,为天下士人所习。《毛诗正义》尊崇毛、郑两家之说,对《毛传》和《郑笺》都进行疏通。由此,毛、郑古义得以流传。

  《毛诗正义》被定为官方读本以后,解《诗》者多遵循毛、郑学说。直到宋代,疑古惑经之风兴起,解《诗》新风亦随之出现。据胡朴安在《诗经学》中所说,宋代说《诗》有三派:一废小序派,二存小序派,三名物训诂派。其中,朱熹的《诗集传》就属于走出毛、郑藩篱的是废小序派。在宋代,《诗经》研究集大成者属朱熹。夏传才先生在《诗经研究史概要》中称郑玄的《毛诗传笺》、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朱熹的《诗集传》为《诗经》诠释学或《诗经》史的三个里程碑。

  在清代乾嘉以后,研究《诗经》的学者多标榜汉学,文字、声音、名物训诂成为主要的解经方式,如戴震的《毛郑诗考》、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等都是以训诂的方式来解读《诗经》。这种解读方式虽然可以推求诗意,但仍然不出《毛传》《郑笺》的范围。清代解读《诗经》具有新意的是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褚斌杰在《十三经说略·〈诗经〉说略》评价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他不囿于传统旧说和流行观点,力图重新解诗的意愿。书名‘原始’,就是‘欲原诗人始意’,即摆脱历来对诗的附会曲解,探求诗之原始本义的意思。与前人相比,方氏说《诗》,却能打破旧说,独立思考,提出不少新见解。在解《诗》时,方氏能从诗歌艺术形象出发,涵泳全文,通其大意,窥其义旨,故能对不少诗篇做出正确的诠释,开拓了近世《诗经》研究的新学风。”从诗歌艺术形象出发来探讨诗篇之旨义,由此开始了《诗经》解读的文学解读方式,《诗经原始》成为还《诗经》以文学面貌的开始。

  以下就从这些《诗经》史上的代表著作出发,介绍前人是如何解读《诗经》的。由于成书背景、著作体例等诸多不同,下面的介绍也不求统一,只择取代表该作在《诗经》发展史上的特点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