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奠基者张廷玉
书名:军机处二百年作者名:袁灿兴本章字数:4320更新时间:2024-12-27 17:52:36
张廷玉是清代唯一进入太庙的汉人,也是配享太庙中唯一没有爵位的大臣。
清代二十六位配享太庙的王公大臣中,满人二十三名,蒙古亲王两名,只有张廷玉一人是汉人。配享太庙者都有着较高的封爵,如亲王、郡王、伯爵等,为何张廷玉又是唯一没有爵位的大臣?
为了配合准噶尔部用兵,军需房被改名为军机处,并在隆宗门内办公。军机处创设后,首任三名军机大臣之中,允祥不久便去世,蒋廷锡资望不及张廷玉,遂由张廷玉担任了军机处首席大臣。张廷玉在任时,奠定了军机处的基础,使得军机处成为维系清朝统治的重要支柱,如后人所言,“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
军机处在提高文官系统办事效率的同时,保证了皇帝的权力集中,为清朝统治的巩固与延续立下大功,故雍正夸赞他:“汝之功勋在疆场汗马之上”。
张廷玉患病在家时,雍正对侍卫道:“朕连日来臂痛,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侍卫惊问为何。雍正叹道:“大学士张廷玉正在患病,朕这不是臂痛吗?”在雍正看来,张廷玉已成为自己的臂膀。
对张廷玉的厚爱,表现在方方面面。张廷玉回安徽桐城老家祭祖时,雍正特意赐了个如意给他,祝他“往来事事如意”。在张廷玉的谢恩奏上,雍正又批了番肉麻的话语:“朕即位以来,朝内的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惟卿一人。虽是君臣,情同契友。”
在会试考试中,张廷玉长子张若霭表现优异,雍正看了大喜,想将他取为探花。张廷玉再三推辞,认为天下寒门子弟,苦读多年,无不希望在科举中问鼎,官宦子弟,不应挤占寒门子弟,雍正遂将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
张廷玉堪为雍正最亲信的臣子,雍正甚至将秘密所立储君人选也告诉了他。
雍正登基之后,吸取了康熙年间诸皇子恶斗的教训,决定不设皇储,改行秘密立储制度。至于雍正所立皇储为何人,外界虽有流言,但终无确证。雍正八年,雍正患了重病,自以为将不久于人世,紧急召张廷玉入宫,将写有接班人名字的密旨出示给他看。
未来接班人是谁,生性谨慎、口风紧密的张廷玉自然不敢对外公开,但有意无意之间,他还是露出了蛛丝马迹。张廷玉曾进宫给皇子们教书,与皇四子弘历关系尤其密切。弘历曾请张廷玉为自己的文集作序,张廷玉欣然命笔,吹捧弘历:“以天授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平日里弘历也与张廷玉诗词来往,彼此唱和。张廷玉对弘历的态度,间接表明了雍正的选择。
张廷玉鞍前马后,为皇权效忠卖力,雍正也不会亏待他,特意赏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无上殊荣。太庙是供奉皇室神位的地方。立下大功的功臣,经过皇帝批准,也可以供奉在太庙,这是无上的尊荣,这是中国历代帝王给予立下巨功的臣子的最大奖励。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生病去世。雍正的去世毫无征兆,他虽在生前确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但除了亲信张廷玉,无人知晓谁是接班人。众亲王及大臣正不知所措时,张廷玉告诉王公大臣:“传位密旨我曾看过,此旨收藏在宫中,应请出以正大统。”
得悉雍正已经确立了接班人,众人松了一口气,就让太监总管立刻去找密旨。一大堆文件当中,太监总管怎么也找不出密旨。张廷玉记忆力过人,当年雍正给他看密旨时,他记住了密旨的样子,就提醒太监总管:“密封之件为数不多,用黄纸固封,背后写有封字者即是。”
不一会太监总管果然将密旨找了出来,王公大臣们方才松了一口气。密旨找出来了后,张廷玉自告奋勇,拆了密旨,在灯下宣读,以弘历为接班人。在群臣拥戴之下,二十五岁的弘历接位,是为乾隆。当夜乾隆即任命张廷玉等四人为辅政大臣。
乾隆帝对于张廷玉的拥戴之功,乾隆自然是记在心里。次日,乾隆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写入到遗诏之中颁发。
遗诏是对先皇一生功绩的总结,也是向天下人宣告新皇统治的合法性。遗诏并不一定就是皇帝本人所拟,大多数是皇帝死前命亲信大臣拟定,再由自己审核定稿。雍正突然暴死,来不及留下遗诏,乾隆就以雍正的名义拟写、颁布了遗诏。
乾隆下令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写入遗诏,此举既是对张廷玉的笼络,也是他的承诺,即先皇给你们的一切,朕会全数给你们。对乾隆给出的保证书,张廷玉自然心里无比欢喜,可场面上得做足,几次三番推辞,不肯接受。为了劝说他接受,表示诚意,乾隆查验古典,翻出了明代朱元璋令李善长等七人配享太庙的先例。既然新皇帝如此厚爱,推让几次后,张廷玉欣然接受了这份尊荣。
一荣俱荣,张廷玉的儿子也受到乾隆重用。儿子张若霭入值南书房,并承袭张廷玉三等伯的爵位。乾隆还给了张廷玉一份特别待遇,命内务总管在紫禁城内专门为张廷玉建了个房子,供他在军机处值班时休息用。
乾隆执政初期,一改雍正朝为政刚猛的风格,而以宽缓为主,对老臣们也是分外信任。登基之初,羽翼未丰,新皇自然要笼络人心,重用老臣。拥立有功,熟悉政务的张廷玉,在乾隆朝初期宽松的政治环境中,众望所归,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汉人官僚集团。
客观讲,张廷玉很知道收敛,知道为臣之道。他位极人臣,历经三朝,备受皇帝信赖,却始终谨慎,以谦虚平和为人生哲学。他曾说过,人生好比爬楼,爬到一半就足够了,不必登得太高。他平生无声色之类爱好,退朝之后常独坐书斋中读书。与人交往时,不过收些茶叶之类的礼物,从不接受重礼。
虽然张廷玉谨慎小心,可羽翼丰满之后的乾隆对老臣则是另一种态度了。乾隆开始再三敲打张廷玉,警告他不得结党营私。乾隆的敲打,表面上是制止张廷玉权势扩张,实质上却是对满汉之争的忧虑。
雍正初登基时,出于对满人亲贵的不信任,大力任用汉人,出现了张廷玉这样的汉人重臣,满汉之别还不是很明显。乾隆时代,江山稳固之后,满汉之别突出。天下是满洲人打下来的,统治江山自然该由满洲人来唱主角,此观念于乾隆脑海中,根深蒂固。表面上他对汉人大臣亲信有加,加以任用,但前提却是必须保证满人亲贵在朝中占优势地位。
此种观念,在军机大臣的任用上便可看出。张廷玉虽是军机处元老,但首席军机大臣一职,一直由资历较浅的满人担任,资历最深的张廷玉无缘首席军机。到了七十多岁高龄时,张廷玉处理朝政,终究吃力。且长期被后生小子给压着,心中难免不快,他曾掷笔长叹:“精力竭矣!”他所衰竭的,不单是精力,更是心力。
张廷玉以年迈为由,奏请返乡养老,乾隆再三挽留。因为张廷玉从政多年,威望极高,堪为汉官受重用的象征。留他在朝内,可以修补满汉官员之间的矛盾。
拖到乾隆十四年,乾隆终于同意张廷玉退休。依照张廷玉的资历与功绩,他的退休怎么也是风风光光,不想却生出无限是非,总算能留条命回家养老,而一切的祸根都源于配享太庙这个无上荣耀。
此时已七十八岁的张廷玉,对富贵权位已经看得淡了。他所看重的是身后的殊荣,是历史的地位,对于配享太庙的资格自然格外在意。而外界对于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却是议论纷纷,各种流言也传到了他的耳中,让他坐卧不安。
官场之上,言多必失,文过必祸,年迈的张廷玉也开始糊涂起来。
当乾隆准许他退休时,他特意上了一个奏折。在奏折中张廷玉念叨:“恐身后不得蒙荣,外间亦有此议论”。
张廷玉请乾隆做出承诺,将会遵循雍正的遗命,让自己配享太庙。唯恐乾隆空口无凭,张廷玉甚至“免冠叩首,请上一辞以为券”。
乾隆看了这个上奏勃然大怒,皇帝赏给臣子的荣耀,能不能兑现这是皇帝的事,从来没有哪个臣子敢要求皇帝以书面文本做出承诺,乾隆认为这是对君权的要挟,这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但乾隆还是忍住了这口怒气,如果他发作,正好坐实了外界流传自己不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议论。而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却是对先皇雍正的忤逆,这又将会激起无数风波。
乾隆咽下了这口怒气,隐忍不发,他颁布了上谕,保证一定会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又赐诗给张廷玉,云“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以让他安心。
乾隆给足了张廷玉面子,但张廷玉终究是老糊涂了。在皇帝做出了这么多让步与许诺之后,他竟然没有亲自到宫门口去谢恩,只是让儿子代自己前去谢恩。
得知张廷玉没有亲自来谢恩之后,乾隆勃然大怒,张廷玉大不敬在前,怠慢礼节在后。
乾隆严厉指责张廷玉:“张廷玉之罪,不在于不亲自谢恩,而在于请朕承诺。之所以让朕承诺,乃是不信朕。”“朕待群臣,事事推心置腹,而伊转不能信,忍为要挟之求。观其如此居心,其有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耶!”
至此,乾隆才流露出了真实想法,即张廷玉不配配享太庙。乾隆斥责道:“配享太庙的都是佐命元勋,立下赫赫战功,张廷玉有何功绩能与之比肩?张廷玉所擅长的不过是撰写谕旨。朕平心论之,张廷玉实在不当配享太庙,其配享实为过分。”
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是以雍正遗诏的形式公布天下。且在某种程度上,张廷玉已成为汉族臣子与满人和睦相处的象征,削去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会让汉人大臣寒心。故而在惩治张廷玉时,乾隆不得不有所收敛。在夺去张廷玉爵位之后,准许他以大学士身份退休,死后仍准配享太庙。
自从政以来,张廷玉从未受过如此打击,在京中已如惊弓之鸟,只想早日返乡养老。乾隆十五年,乾隆的长子永瑝去世,初祭完之后张廷玉就急着申请返乡。对一个高龄老翁来说,早日返乡,安度晚年,并无可非议之处。
张廷玉急匆匆地申请回乡养老。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乾隆顿时发作,大骂张廷玉:“张廷玉曾侍朕讲读,又曾做过定亲王的师傅,如此蓦然无情,还有人心吗?”接着又将张廷玉说得一文不值:“你当官这么多年,毫无建树,不过就是一个古董陈设而已。”
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又一次被提了出来。乾隆这次搬出老爹雍正来代言:假若皇考还活着,看到你张廷玉今天的行为,也要收回成命。你张廷玉不但得罪于朕,更是得罪了皇考在天之灵!
随后,张廷玉配享太庙资格被罢去。这还不够,乾隆又着手打击张氏势力。张廷玉的儿子张若澄,所娶妻子是四川学政朱荃的女儿。朱荃在四川任官期间,贪赃枉法,被人告发。乾隆抓住机会大做文章,打击张廷玉。乾隆打击张廷玉的理由,却是荒诞。
朱荃是浙江桐乡人,雍正年间,桐乡曾出过著名的吕留良案。朱荃与吕留良,只不过是同乡而已,并无任何关系。乾隆认为,朱荃是吕留良案件涉案之人,侥幸被宽恕,属于衣冠败类。你张廷玉是资深元老,吕留良案所有谕旨,都出自你的手笔,你岂能不知朱荃其人,“乃公然与为姻亲,是诚何心?”
借张廷玉亲家朱荃一案,乾隆将张廷玉家产查抄,并以张廷玉家产一万五千两白银替朱荃赎罪。张氏一门及其亲眷为官者众多,以至于有“登仕籍者甲于天下”之说。经过乾隆的几番惩罚,曾经辉煌一时的安徽桐城张氏,至乾隆朝中期,只剩下张廷玉四子张若渟一人还在官场,其他无一人为官。
回乡六年之后,张廷玉在乾隆二十年(公元1775年)辞世。张廷玉离世后,乾隆察觉到自己对张廷玉处理的太过分了,又再次批准了张廷玉配享太庙。但乾隆嘴巴上却不肯认错,找借口道:“让他配享太庙,这是先皇雍正之命,朕何忍违。”死前的张廷玉,并不知道自己能再次配享太庙,带着无限遗憾离世了。
诚如张廷玉的名句“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所言,一切如梦,死后能配入太庙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