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一节 滹沱河畔南军败

第一节 滹沱河畔南军败

书名:永乐皇帝:朱棣传作者名:孙晟本章字数:2532更新时间:2023-12-27 20:20:17

  在东昌战役中,北军损失惨重,又折了骁将张玉,只有退回北平休整才能再战。

  可是,南军不准备让北军获得喘息之机,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平安、吴杰率领南军继续向处在馆陶一带的朱棣发起进攻,试图切断北军归路。

  朱棣遭遇了严重危机,到了成王败寇的关键时刻。

  攻击北军的南军大将平安是朱棣面对的一个劲敌。平安早年就跟随朱元璋起兵,因为年纪小,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史称他“骁勇善战,力举数百斤”。[《明史·平安传》

  ]平安颇得朱元璋欢心,跟朱棣也很熟,曾长期在朱棣的指挥下战斗。

  朱棣对平安的能力是认可的,“靖难之役”刚开始的时候,他曾对部下将军们介绍过平安“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朱棣嘴上骂着竖子,行动却很诚实。这次面对平安,朱棣很紧张。因为平安已经挡住了他撤往北平的道路。

  可惜,平安兵力不足,只有五千多人,虽然一度截住了北军,实在无法彻底挡住朱棣。于是,朱棣撤回了北平。

  回到北平,确认了张玉的死讯,朱棣失声痛哭:“胜负常事,不足虑。艰难之际,失此良辅,殊可悲恨!”[《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朱棣是高明的军事统帅,他深知张玉之死着实损失大,但他更希望借助惋惜张玉来维稳军心,激励将士们杀敌。当然,朱棣痛惜张玉是真心的,后来评定功臣时,他亲自评定:“论靖难功,当以张玉为第一。”追封张玉为荣国公,依徐达例追授“河间王”,让他成为继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之后的又一个异姓王。

  北军这边,办完张玉的后事,朱棣虽然没有颓废,但是有些信心不足,准备休养一阵再做打算。姚广孝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兵前,姚广孝给朱棣算过一卦,鼓励他前进,说“师行必克,但贵两日耳!”姚广孝眼见东昌兵败,又一次重新向朱棣解释道:“两日,昌也,自此全胜矣!”这种解释虽然纯属封建迷信,但对朱棣的信心是一针强心剂。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二月,朱棣亲自主持了北军阵亡将士祭奠仪式,并“脱所服袍焚之,以衣亡者”。北军士气大振,厉兵秣马,准备南下。在此之后,朱棣转变了对待南军俘虏将领的态度,不再杀俘,转为释放被俘南军将士,收取人心。

  南军那边,盛庸东昌捷报一到,建文帝立即恢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职,这种儿戏的做法,只能暴露他的幼稚。此外,南军兵力已经不足。开战时动辄五六十万人马的超大兵团作战已不可能,盛庸手头的兵力只有二十万左右,骑兵较少。盛庸为他的部队装备了大量火器,提升了守备实力,但是攻击力和机动性依然不足。

  于是,盛庸继续采用耿炳文的策略,集中主力二十万人守备德州,吸引北军来攻;吴杰、平安率部守备真定,两军相聚两百里,准备北军进攻时从侧后发起反击,将北军包围于坚城之下,再打一次东昌府那样的胜仗。

  这种战役布局说明盛庸确实是一个合格将领,但是他的对手朱棣是战神。

  朱棣一眼就看穿了盛庸的战役布局企图,主动插入德州和真定之间,吸引南军舍弃坚固的城池,与骑兵占优势的北军野战。但是他的这个决策遭到了北军很多将领的反对,大家的担心都是一样的:“军介两敌,使彼合势夹攻,吾腹背受敌,奈何?”[《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

  一般的指挥官都会这样想,因为谁愿意在战场上被敌人前后夹击呢?而且在战役布局上,一般的指挥官也不可能主动往敌人设定的战场上冲。

  朱棣自然不一般。他插入南军防线中间的理由是:“百里之外,势不相及。两军相搏,胜败在呼吸间,虽百里不能相救,况二百里哉!”从他的这段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指挥经验。所谓战场布局,其实特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盛庸布局中,两军相隔两百里,因为他认为朱棣的北军在10天之内不可能攻下德州,那么真定方面的吴杰、平安军就有可能从侧后杀到,完成包围北军的计划。但这个战役布局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北军必须要攻击德州,第二是北军的攻击必须在德州撞得头破血流。

  那朱棣为什么要将北军插到两点之间呢?原因也很简单,吸引对手离开坚固的城池和他野战,他有信心在野战中迅速击败两个对手中的任何一个。而且两军野战的话,胜败应当在一两天之内,而两百里至少要走五天,援军很难赶到。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三月,朱棣率军南下攻向德州,盛庸率领南军主力二十万进至夹河,结营备战。三月二十二日,朱棣开始向驻扎夹河的南军发起进攻。

  这次盛庸依然准备以巨盾和火器列阵对付北军骑兵冲锋,而朱棣却改变战术:专门针对盛庸军左翼,以步兵先冲,为骑兵在盛庸的步兵阵中撕开一个突破口,再投入骑兵猛击。北军大将谭渊亲自率领骑兵猛冲南军阵地,结果突然“马蹶被杀”。[《明史·盛庸传》

  ]谭渊是北军骁将,他的被杀导致整个北军士气低落。盛庸的布阵厚实,北军步兵多次冲锋都没能撕开口子。

  就在这时,北军猛将朱能率军赶到,向南军右翼发起猛烈攻击,几乎将南军一侧突破,盛庸的注意力被朱能的冲锋吸引过去,关键时刻,朱棣亲自指挥三千营精锐骑兵,踏着步兵好不容易撕开的南军左翼突破口,猛地插入南军军阵纵深。

  南军大乱,“庸部骁将庄得、皂旗张等俱战死”。盛庸见军阵已被突破,再战不利,主动收缩,撤出战斗。朱棣畏惧南军火器齐射,也不敢穷追,双方第一天打成平手。经过一天战斗,盛庸急盼吴杰、平安军从北军后方发起进攻,但吴杰、平安还在百里之外,至少要两三天才能赶到。

  第二天,盛庸再次厚集兵力,企图通过战斗消耗北军,等待支援。这一日双方的布阵是:“燕军东北,庸军西南”,[《明史·盛庸传》

  ]本来这个布阵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战场的天气却让这个布阵意想不到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两军激战半天,彼此都已筋疲力尽,北军忌惮南军火器,不敢随意发起骑兵冲锋,因此只能用步兵与对手拼消耗,找机会;南军缺少骑兵,不敢从两侧主动攻击,因此也只能用步兵拖住对手。朱棣身经百战,虽然焦急,却也没有办法。盛庸则对战场局势比较满意,因为拖得越久,吴杰、平安部队到达的概率就越大。

  可是,就在正午时分,“忽东北风大起,飞尘蔽天”。漫天的风沙迷住了盛庸麾下火枪手的眼睛,朱棣乘风率领三千营从左右两翼猛攻盛庸军,盛庸使用旗帜的指挥系统彻底被风沙打乱,全军指挥不灵,陷入一片混乱。步兵战阵一旦被突破,面对骑兵就只剩下被砍杀的份了,于是盛庸再次大败,逃回德州。

  史称盛庸“大败走还德州,自是气沮”,本就无兵力优势,又无骑兵优势,此战,盛庸军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