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五节?惠帝登基燕王难

第五节?惠帝登基燕王难

书名:永乐皇帝:朱棣传作者名:孙晟本章字数:2227更新时间:2023-12-27 20:20:17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一代豪杰朱元璋在南京崩逝。历史对朱元璋的评价是:“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明史·太祖本纪》

  ]这是非常高的评语,超过了“文致太平”的汉文帝刘恒,也超过了“武定祸乱”的魏武帝曹操。

  朱元璋太厉害了,这给他的继任者朱允炆带来了巨大压力。

  朱允炆继位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为朱元璋守三年之丧。

  守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皇帝。因为每天公务繁忙,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历史上真正做到守孝三年的皇帝并不多,一旦做到就是儒家传统的道德楷模。

  但建文帝做到了。按照之前的惯例天子之丧以日代月,就是原来守36个月,现在守36天。建文帝坚持要守三年,他的理由是:“朕非效古人亮阴不言也。朝则麻冕裳,退则齐衰杖绖,食则饘粥,郊社宗庙如常礼。”[《明史·恭闵帝本纪》

  ]这意思说,守丧和之前不一样,不是不干活,就是吃的穿的和别人不同,穿的是孝服,吃的是素食。

  建文帝这么做,实际上是有政治考虑的,目的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他特别担心叔叔们会造反。早在登基之前,建文帝就跟心腹、东宫伴读、太常寺卿黄子澄聊过这个问题:“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黄子澄回答很干脆:“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明史·黄子澄传》

  ]

  黄子澄学问很好,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会试第一,是朱元璋御笔钦点的状元。黄子澄说的道理半对半不对,对的是诸王兵力比起中央政府微不足道,这一点在后来的战争中被证明了。但是,他拿“七国之乱”来证明地方诸王干不过中央政府的例子来证明大明王朝中央政府肯定能打败地方诸王却言之过早。

  为什么呢?

  西汉“七国之乱”的规模非常大,兵力远远超过靖难之役时的朱棣,一时之间整个关东地区,几乎全部成了叛军的地盘。但是几个月就被中央政府给平了。这是因为汉景帝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军事家周亚夫。但是建文帝手下没有,有的是李景隆——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这愚蠢到极点的选贤方式导致的后果,暂时不表,后面大家将会知晓。

  另外,“七国之乱”之所以被平定,跟挑头造反的吴王刘濞不会打仗有关系。当年刘濞造反最大的错误是不应该把部队放在坚城睢阳之下,而应该主动向洛阳发起进攻,控制敖仓粮食,掌握关东地区后,再长驱攻入关中。结果,他没那么做,导致时间白白浪费,最终被汉军攻破粮道,大军溃败,身死国灭。

  但是,建文帝的对手朱棣不一样!朱棣是经历过考验的优秀军事家,是大明战神徐达的女婿兼嫡传弟子,他的军事才能远超刘濞之流。

  帮助建文帝的除了黄子澄以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兵部尚书齐泰,一个是试讲大学士方孝孺。这两个人都是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重臣。

  齐泰和黄子澄一样,也是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的进士,他原名齐德,考上了公务员之后,一直在兵部任职,他有两件事引起朱元璋的注意。

  第一件事是品德作风考核。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史称“雷震谨身殿,太祖祷郊庙,择历官九年无过者陪祀,德与焉,赐名泰”[《明史·齐泰传》

  ]。意思是皇宫里的谨身殿被雷劈了,按照封建迷信的解释,这个需要找一个身家清白的官,进太庙陪皇帝祭天。在苛刻的选拔条件面前,齐德脱颖而出,被选中陪祭。朱元璋对这个人的品行很满意,甚至把他的名字改为“泰”,从此他就叫齐泰。

  第二件事是业务能力考核。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史称“太祖尝问边将姓名,泰历数无遗。又问诸图籍,出袖中手册以进,简要详密,大奇之”[《明史·齐泰传》

  ]。意思是,有一天朱元璋突然问齐泰各个边防军将领的名字,齐泰对答如流。然后朱元璋又对他进行了军事地理学的考核,齐泰从袖子里面拿出来一个小记事本,对着里面一点一点地回答。朱元璋非常高兴,觉得是军事指挥家,于是把他提拔为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和齐泰、黄子澄两位不同,方孝孺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是老实巴交的县官,最后在“空印案”[空印案,明初四大案之一。“空印”是在空白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方便对账后填写具体内容。这本来是下级官员处理具体事务的手段之一,但朱元璋认为官吏会利用空白文书簿册作弊,所以决定严惩涉案官员。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受到牵连被杀。

  ]中掉了脑袋,方孝孺被牵连。朱元璋没有用他,因为朱元璋对方孝孺的评价是:“今非用孝孺时。”[《明史·方孝孺传》

  ]方孝孺只担任了汉中教授,后来,方孝孺被朱元璋喜欢读书的儿子蜀王朱椿聘为自己世子的教师。

  朱元璋决定把方孝孺留给建文帝朱允炆用。建文帝登基就把方孝孺“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方孝孺相当于是最高国策顾问的角色。

  “智囊三人团”就此组成。他们的共同优点是:学问好,人品好,操守好,文采好,堪称封建时代“四好”新官僚的代表;但他们的共同缺点是:不懂军事(齐泰稍好,略懂)、不懂权谋、不懂燕王。

  应该说,建文帝开始削藩的时候整个态势对他极为有利,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班子身上,他们对朱棣为首的藩王采取了一种操之过急的处理方法,一系列雷霆手段实施之前并没有真正认真策划过。更重要的是,朱允炆本身的皇位还没有巩固就开始削藩,似乎有点太不把对手当回事儿。

  其实,某种程度上说,朱棣的造反也是被这咄咄逼人的削藩给逼出来,如果不是之前被削的几个藩王从亲王直接降级为犯人,人生差距过大的话,朱棣会不会铤而走险,其实还真的很难讲。

  如果说朱棣自己潜意识里想要造反的欲望是被姚广孝给勾出来的话,那么建文帝则用外部环境把这种潜意识逼成了朱棣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