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洪武除“棘”功臣苦
书名:永乐皇帝:朱棣传作者名:孙晟本章字数:1928更新时间:2023-12-27 20:20:17
朱允炆当孝顺孙子没问题,当皇帝可能有问题。朱元璋注意到,问题主要集中在朱允炆的性格上。他性格上最大的弱点就是柔弱,这一点和朱元璋刚好相反。
和喜欢暴力的朱元璋相比,朱允炆拒绝使用刑法,甚至建议朱元璋修改《大明律》:“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明史·恭闵帝本纪》
]也就是说,朱允炆用儒学经典修改了朱元璋的刑律,还是在他爷爷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所以这个孙子不一般。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九月,也就是朱标死后大约5个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综合来说,大多数人没有提出什么意见,包括朱棣。
但是,朱元璋还不放心一个人——大将蓝玉。
蓝玉是朱元璋准备留给朱标的军事统帅之一。蓝玉是常遇春老婆的兄弟,也就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第一猛男,蓝玉则是第二猛男。
蓝玉打仗就是一个字——“悍”!常遇春和徐达去世之后,他就是朱元璋清剿北元残余政权第一号悍将。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蓝玉两次出兵扫荡北元,弄得蒙古骑兵在自己老家里听到蓝玉的名字就腿发软,看到他就躲得远远的。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蓝玉逼降了北元盘踞辽东的纳哈出部,立下大功。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蓝玉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彻底消灭了北元朝廷,也结束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对蒙古人的统治。朱元璋非常高兴,晋封蓝玉为太傅[明朝最高品级的三公之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太师,作者注。
]、梁国公。
但是,蓝玉有个毛病——做人特别嚣张。当接到朱元璋封他为梁国公、加太傅头衔的诏书时,他嚣张地冒出来一句:“我不堪太师耶。”[《明史·蓝玉传》
]这话一说,朱元璋大为火光,直接由梁国公改成了凉国公,一字之差,让蓝玉在朱元璋心目中由“国家栋梁”变成“一边凉快”。
不过,朱元璋虽然对蓝玉有些反感,但没有动杀人的心思。因为蓝玉是铁杆太子党,太子朱标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儿,朱标算是蓝玉的晚辈,蓝玉和太子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
蓝玉虽然嚣张,但只要朱标在,他还是分得清大小王的,也能对朱标忠诚。而且朱元璋一向认为朱标为人太仁厚,有蓝玉这么个嚣张的猛将在侧,也许更能有利于他的统治。
可朱标突然一死,问题就变了。朱标不在了,朱允炆是蓝玉的孙辈,那蓝玉就成了皇权的巨大威胁。朱元璋不得不考虑,面对蓝玉,朱允炆靠不靠得住的问题。
于是就有了这么个历史故事:有一天,朱允炆(也有说朱标的)劝说朱元璋对待大臣、功臣不应该太粗暴,需要缓和一点。朱元璋没有回答,而是拿了一根荆棘条扔给朱允炆,让他捡起来。朱允炆看到荆棘上的刺,颇为为难。朱元璋让手下把荆棘上的刺去掉,再让朱允炆拿,他方能下手。于是,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我除掉功臣的目的,就跟拔掉这个荆棘条上的刺是一个道理,都是方便你拿啊!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想告诉后人,朱元璋消灭功臣的动机,就是为了让他的孙子更好地继位。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是朱元璋的第一步操作。接下来的第二步操作,就是制造“蓝玉谋反案”。这对于轻松制造过“胡惟庸谋反案”的朱元璋来说驾轻就熟。
如果说曾经权倾朝野的胡惟庸谋反可能确有其事,那么嚣张跋扈一时的蓝玉谋反,却可能是胡编乱造。
蓝玉谋反案的经过是这样的: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huán)告玉谋反,下吏鞫讯”[《明史·蓝玉传》
]。然后在锦衣卫的牢房里面搞出了供词。
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明史·蓝玉传》
]
作为一个二线将领,刚刚上位就谋反,这不可能,明显的是锦衣卫编的,但是没办法,朱元璋既是主谋又是法官,很快判了所有人死刑。接着就是杀,蓝玉第一个被干掉,而且还弄了个“剥皮楦草”,他也成了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剥皮楦草”的功臣。
但朱元璋“办”蓝玉案搞得很克制,从二月到九月,八个月就结束了。同年九月,朱元璋甚至下了赦免诏书:“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比较之前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一直杀到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胡惟庸案,蓝玉案更像雷霆一击,猛烈、短促而有节制。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案子是严格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的。
蓝玉死了,荆棘上的刺没有了。朱元璋认为这个问题基本可以解决。他得意地跟朱允炆讲,我除掉了“奸臣”,安排几个叔叔给你守北疆,你就安心在家里当皇帝吧!朱允炆没有立即拍马屁,吹嘘爷爷英明神武,反而忧心忡忡地问了一个问题:“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c《明史·黄子澄传》
]一向足智多谋的朱元璋沉默了。
是啊,诸王造反怎么办!朱元璋为难了,他不可能下手杀掉自己的儿子。
而朱棣确实想反,并在一个人的帮助下谋反,此人和朱棣的父亲朱元璋一样也是一个和尚,法号道衍,本名姚广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