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文化大浩劫!
书名:第一帝国作者名:孙晟本章字数:1820更新时间:2024-12-27 17:52:31
真狠!烧尽天下诗书,这是要将秦代以前的华夏文化思想从历史上抹去。李斯何人?他怎敢玩这么大的手笔?
为了探索嬴政焚书的原因,小生仔细研读了一些法家名著。秦代从商鞅变法开始,一切思想皆以法家为尊,历代国策皆是以“商鞅模式”为主,而商鞅所行的法家思想核心便对除己以外的文化与教育行为极其的敌视。
《商君书》上写道:“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
大意就是,如果国家尊崇周礼,如果人民爱好诗书,那么这个国家必将衰弱灭亡。为什么呢?因为商鞅的看法是,要使秦国强大,就必须加强耕田和作战的效率。看书,学文化,这些东西只能浪费百姓的时间。要让他们目不识丁,要让他们不讲礼节文明,这样他们就只会耕田,只知道打仗,让他们的人生除了耕田和打仗就没有别的追求了。
此外,另一位重要的秦国法家人物韩非子也说过“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
意思就是,如果百姓不怕死,你君主的权威就对他无效;如果百姓不贪财,你君主的奖赏就对他无效。不贪财不怕死的老百姓你君王是没法让他们给你办事的。言外之意就是要让老百姓各个都变得贪财怕死。那么才能够安安心心的当你君主的奴隶,才能够听你的使唤。
商鞅和韩非子的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民愚则易制。人,如果没了思想,就是机器。机器人耕田不怕累,打仗不怕死(因为怕死的话,则株连全家),那么粮食和兵源就能保证100%的充足。秦国由弱变强,最终一统天下的秘诀,可从中窥视一斑。
其实,秦国自商鞅以来,对法家以外的诸子百家都是采取的排斥态度,对国内的思想控制也非常严格,因此所谓的“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基本在秦国国内是很难见到的(这也是战国时期秦国文化方面死水一潭的原因)。在嬴政即位以前,秦国对其余诸侯采取的是“蚕食”策略,今年打下十几城,明年再打下十几城,这样一点一点的把对方给吃掉,所以打下来的土地可以轻松的消化掉,顺利的对被占领地区的老百姓施行愚民政策……而到了嬴政时期,秦帝国由“蚕食”变为“鲸吞”一口气就吞掉一个国家,所以嬴政十年内打下的土地比之前一百多年所拿下的土地还要多数倍。这样一来,原先的各国百姓都思想自由惯了,一下子对秦帝国的愚民政策很不适应,各地的愚民行动进行的极为缓慢。李斯的奏章便是针对这种情况所上的,在他看来,愚民政策的推行力度不够强硬会导致不同于法家的“异端”思想得以幸存,从而威胁到法家在秦帝国思想界的主导地位。(嬴政统一后已经开始接触儒家人士,这在法家之人的眼中是极大的威胁)
李斯既然提到了商鞅国策,那么嬴政没理由不去施行.诏书一下,天下城邑篝火满地,诸子百家的跨时代思想典籍被一批一批的投入火中,化作屡屡黑烟……秦法严酷,各地官吏们唯恐漏掉了一件,就连许多被允许拥有这些“禁书”的博士们也一个个的被抄了家。黄金思想时代的无价之宝,就这样一卷卷的消弭在了滚滚黑烟之中……
不幸中的万幸是,那时许多将书看的比性命更重要的知识分子们,一个个巧尽心机,将各自最珍惜的书卷藏在山洞里,墙壁中,茅厕下……与各地的官差衙役吏员们斗智斗勇,终于将一小部分的珍惜思想给保存了下来。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汉文帝时一个秦代的博士,将自己当初藏在墙壁里的《尚书》献给了朝廷,成为了当时全天下唯一的一部《尚书》。而今,我们大多数的人都能够在各地书店里看到《孟子》,《论语》,《墨子》,《诗经》,《孙子兵法》等等作品,大多都是依靠秦代文人学士们拼了性命保存下来的。他们虽然大多都没能将姓名流传于世,但是身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份子,小生认为我们都有必要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远胜历代朝堂上的那群碌碌鼠辈。
始皇焚书,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大浩劫,后世文人每每谈起,无不大声问候嬴政他的家人母亲。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也说道,秦朝烧尽了天下史书,只留下了秦纪,而秦纪的记载又非常的模糊简略,导致编史十分困难。大家如果有意,查看《史记》里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容的话,八成会觉得十分混乱简略,不够详细,而描写秦代以后的部分则详细好记的多,这便是焚书所造的孽。
咸阳皇宫之内,正在勤奋工作着的嬴政并未十分的了解到自己此举对于中国文化史的意义。他太忙了。案下,还有一百多斤重的奏折堆积堆积于此,等着批阅;后宫,还有一百斤重MM坐于床头,等着“处理”。高度集权下的帝国皇帝,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