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帝国的建设与征服
书名:第一帝国作者名:孙晟本章字数:3032更新时间:2023-12-27 20:20:15
就在刘邦已经俨然具有丰沛第一号人物的迹象时,嬴政与他的人才班子们,也已经制定好了新帝国的建设方案。一个国家的建设方案必然是很罗里啰嗦一大堆的,小生在此挑比较重要的四点说下:
首先,是将全国分划为三十六个郡(相当于三十六个省),每个郡管辖一些县(相当于一些市),每个县下面还管辖一些邑(相当于一些区)是为郡县制。(这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套制度,一直换汤不换药的沿用到了现在)
其次便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马车轨道。这里本书就不详细说明了,这是每一个王朝统一后都会干的事。
再次便是修建“驰道”。也就是在全国比较重要的城市间修建古代版“高速公路”。当然,是供皇亲贵戚通行的,屁民闪一边去。
最后就是收缴民间的所有兵器,在咸阳一起扔进炉子里,融成十二个大铜人(那个时代兵器大多都是以青铜为材料的),以预防老百姓造反。
将“秦”从一个王国变成一个帝国,嬴政所做的这些努力是明显不够的,但由于之前夏商周三代都属于权力分散的王朝,其政治体系与中央集权的秦帝国完全不同,所以此时的嬴政根本没有任何的前车之鉴,只能在黑暗当中慢慢摸索……
或许,嬴政根本没有意识到王国与帝国的区别,认为统治楚民、赵民、齐民与统治秦民没什么区别……小生很久以前也曾经这么认为,战国七雄的子民们以前不都是效忠于周天子的么?不都是轩辕黄帝的后人么?大家应该属于一个民族才对啊,七国的百姓互相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但之后随着时间与见解的逐渐积累,小生才慢慢明白了过来,时间的长短足以决定一切。战国七雄的互相对峙已经有两百年的历代,过了好几代人了,那时候的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低,他们不懂什么历史,不懂什么民族,只知道自己是楚国人、齐国人、赵国人……自己的父亲也是楚国人,齐国人,赵国人……自己的爷爷也是如此,自己的太爷爷就不大清楚了……长期的分裂已经使他们的内心将其他国的人民看作是外国人,而非自己的同胞,所以摆在嬴政面前的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非单一民族的国家。更为严重的是,秦帝国的主体“民族”——秦人,所占的人口比例不足全国人口的30%,有70%以上的国民潜意识中认为秦人是侵略者,自己则是遭到侵略后的亡国奴……
沉醉在自己赫赫武功之中的嬴政并未发觉这一重大隐患,他继续将原秦国的政治制度推行到整个帝国范围内,也不管其他“民族”的人们能否接受,是否习惯……更为严重的是,商鞅当初定下的秦国制度是专用于争霸天下的制度,而嬴政未加太多修改便直接推行,并继续秉承争霸的传统,因此便有了大秦立国后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南征。
商鞅当初为秦国定国策的时候,有这样一层意思着——把全国的力量都用来发动战争,把从战争中得到的利益,再全部投入战争,一场接一场,延绵不绝……就好比一个商人,把全部本钱都投进去做生意,做生意赚到的钱继续当本钱,再全部投入生意,不留一点在手上,再赚了更多的钱后再全部当做本钱投进去……资金无时无刻不再流转。
在我们后人眼里,天下已经统一,应该从此再没有战争了……但在嬴政的眼里,秦国这套战争模式已经运用了一百多年了,自己没理由去改变它,且“天下”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地球可是大的很啊……楚国的南面有一群被中原人称为“南越”的少数民族,生活在而今的广东广西地区,盛产犀角象牙,征服那里,说不定能为帝国提供大量的财富。
于是乎,嬴政一声令下,大秦雄师立刻分批开进岭南……此时的两广地区没有什么国家的存在,当地的蛮夷们还处在部落时期。征服了东方六国的威武雄师去对付这些原始落后的部落们还不是易如反掌?嬴政自信的认为,这次征服,铁定会轻而易举……
嬴政错了,他低估了当地民众们的反抗。秦军最初进军极为顺利,占领和烧毁了大量的土著村落,任意欺辱和屠杀这些少数部民。很快的,遭受了侵略的各方土著们团结了起来,散入丛林之中,利用自己对地形和环境的熟悉展开了大范围的游击战……
丛林地区不同于平原,它们简直就是游击战的圣地。想当初美国入侵越南,越南人全民皆兵,在丛林地形中利用各种各样的游击战术,令美国政府无可奈何,不断增兵,越陷越深,最终只得撤退……当时的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的军事力量,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几乎所有高科技武器,投入的八百万吨炸弹超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大战场的投弹量总和。尽管如此却无法击溃落后小国越南的抵抗力量……秦军与南越土著的差距远不如美军和越南游击队,面对行动敏捷、神出鬼没的土著们,秦军那强大的阵战模式毫无用武之地……很快的,一支又一支的小股秦军消失在了丛林之中,血腥的气息弥漫在那幽暗的深处……不久后,远在咸阳的嬴政接到了前线通报——秦军主帅屠睢死在了南越人的手上。
番外知识小百科·先秦军制
话说大家学历史时可能会很有疑惑,为什么有的时期各国争霸,动不动就是数十万大军,而有的时期几万人就是极其强大的力量?
原因有二,一是中国不同朝代的人口都不同,例如秦朝时期中国在籍人口为两千万,西汉时期最高峰时接近六千万,然后王莽篡位,天下大乱,到东汉初年时仅有一千五百多万的人口……东汉的最高峰达到五千六百多万,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与瘟疫后,三国时期全中国在籍人口甚至不到一千万……当然,此处仅仅是给出官方统计的人口,还有许多“黑户”与隐户不计算在内,毕竟征兵时只能从官方人口中征调。
人口的多少,就决定了战争规模的大小,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而第二点则是不同时期的军制都互不相同。
汉朝以前,中国的职业士兵很少,战国时期与楚汉时期的战争,士兵基本上都是直接从农民当中征调上来,不怎么训练便投入战场的,这便是征兵制。
所谓征兵,就是抓壮丁。战国时期的老百姓们天生就具有当兵的义务,他们平时要不停地耕田养家,还要给君王们缴纳赋税,一旦打仗,他们就会被成批成批的组织起来运上战场……征兵制是不会给士兵军饷的,那些农民们上了战场后,唯一的回报就是有免费的饭吃……
对于国家来说,征兵制的好处就是随时都可以动员大批大批的士兵,因为他们都是临时征调的,所以无所谓“养兵千日”,没有军饷的概念,十分省钱。坏处就是对农业的破坏比较大,因为士兵都是从农民中征调的,所以如果征调多了的话,国内就没人耕田了,国库就没有收入了,所以战争必须尽快的解决,一旦旷日持久,可能自己就先垮了……所以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和谈次数比较多,一旦国家撑不住了就立刻和谈,遣散军队回去种田,种田够了就再去打仗……打打和和,简直比吃饭还频繁……
征兵制度下的士兵战斗力实在是惨不忍睹,除了少数精锐力量以外,其素质与后世的职业士兵不可同日而语。用游戏界的话语来说,先秦时代的战争不过都是民兵海而已……
另外,秦国的军制相比其他六国有点特殊,这在《商君书》中有明确记载,例如:“其战也,五人束薄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
也就是说,秦军作战时,以五人为一“伍”,如果五人当中有一人战死,那么其余四人就要获罪,除非他们能获得一颗首级,才能免罪。
此外,《尉缭子》中也有记载,“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亡伍而得伍者,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
也就是说,秦军之中管理好几支“伍”的将军们责任更大,如果他麾下有哪个“伍”全部战死,那么他必须上交相应的首级才能抵消,否则就会被处死,且家人跟着遭殃……
秦军的赏罚制度极为严格与冷血,他们对军队的要求是必须获得的首级大于阵亡数字,否则便会受到严惩。然而,正是依靠这么一套无情的措施,才赋予了秦军超越东方六国的战斗力。虽然受征兵制的限制,秦军实力与后世汉唐时期的职业、半职业化军队完全不能相比,但在先秦时期,称雄东亚是毫无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