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一节 三河镇,湘军永远的痛

第一节 三河镇,湘军永远的痛

书名:血战天下:湘军征战史作者名:廖正华本章字数:6338更新时间:2023-12-27 20:19:36

  在曾国藩走向人生低谷的1855至1858年间,湘军统帅胡林翼成了最耀眼的政治明星。在他的指挥下,湘军攻克了武昌、湖口、九江等战略要地,将太平军从湖北、江西逐了出去,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胡林翼的梦想,并不仅仅是做一个称职的湖北巡抚,他有着更大的野心,他想成为太平天国的终结者。安徽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正当胡林翼准备指挥李续宾等部开赴安徽的时候,他的母亲病逝了。按照当时的礼制,胡林翼需要在家守孝两年多。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指挥湘军对安徽的进攻了。

  前面说到过,李续宾擅长战术,但战略不行。此前,胡林翼的指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的这一缺陷。可是现在,胡林翼已经回老家了,接替胡林翼指挥湘军的官文是个无能之辈,并且对湘军心存猜忌,李续宾该怎么办呢?

  此时的曾国藩已经复出(1857年3月至1858年7月,曾国藩因父丧在家守孝),但清廷给他的任务是对付当时在福建的太平军石达开部,所以他不能越权指挥进攻安徽的战斗。他看到了失去胡林翼荫庇后的李续宾所面临的困难局面。

  他在给左宗棠的信中说:“润帅不夺情,是顺应天理人情的。只是胜帅(胜保)总管安徽事务,与迪庵素无交情,又心胸狭窄,难免不会掣肘他。如果有矛盾,只有润帅才能保全他。”

  曾国藩又在给李续宾、李续宜兄弟的信中说:“润帅回家后,不仅我和你们兄弟,还有厚庵、雪琴等人,失去了依靠,整个东南大局都危险了起来。听说湖北省提议,请官帅(官文)奏请润帅夺情,不知润帅肯为天下苍生行此权宜之计否?”

  曾国藩又写信给胡林翼,与他商量。曾国藩说:“自从你回家以后,我是天天担心,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想要劝你夺情吧,与我们常常探讨的君子之道不符。让你在家里守孝吧,我、厚庵、雪琴以及李家兄弟,都失去了依靠。”

  面对曾国藩的劝说,胡林翼不为所动,他说:“天下最大的危害,不是敌军,而是社会风气败坏。如果我夺情出山,却尸位素餐,那以后将有什么脸面教导老百姓?官帅宽仁博大,推诚待人,淡村(罗遵殿)、蕙生(庄受祺)都是行政高手,厚庵、迪庵都是天下第一等的名将。有这些人在,大局毫无问题。只要湖北能及时供应粮饷,安徽不掣肘,厚庵、迪庵等人就一定能拿下安徽。”

  最终,胡林翼没有夺情出山。他的这一决定,对日后的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很快就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事件中体现了出来。

  1858年8月,太平军陈玉成等部攻克当时的安徽省城庐州,湘军将领李孟群率部撤至六安。随后,清廷命都兴阿、李续宾率部向舒城、桐城一带进军,剑指庐州。

  都兴阿和他手下的一位悍将多隆阿都是旗人,但他们所统率的军队大多是湘军。两人都有名将风范,多隆阿尤其厉害。

  多隆阿有勇有谋。在勇的方面,他与塔齐布类似,临阵喜欢带头冲锋。因此,他带出来的部队很强悍。

  在谋的方面,他也很突出。他不认识汉字,因此没读过古代兵书。但他经常让人给他讲《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因而掌握了一些战略战术。在战场上,他善于灵活应用这些战略战术,因而经常打胜仗,受到胡林翼的赏识,成了都兴阿的重要助手。

  接到命令后,都兴阿、李续宾分头行动,准备率部东进。当时,李续宾能带走的只有八千人。有人对他说:“出境进击,兵力不雄厚不行。除了中路以外,还应该在两侧各布置两支部队,总共五路,齐头并进,才能成事。每路士兵不能少于三千。”李续宾认为再增加上万人,粮饷一定供应不上,否定了这人的建议。

  还有人对李续宾说:“应该从别处调几千兵替守九江、彭泽,以换取守卫这里的湘军六千人,随同前往。”李续宾认为安徽局势万分紧急,调兵已经来不及,没有采纳这人的建议。

  于是,李续宾率领八千湘军以及少数杂牌军迅速东进。这时候,太平军击破江北大营,随时可能北进。负责安徽军务的旗人将领胜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反复催李续宾等军快速挺进庐州。

  胜保这个人,毫无才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湘军将领私下里都戏称他“败保”,因为他老打败仗。但他是旗人,是朝廷重点保护的对象。所以,当他在安徽面临危局的时候,朝廷很担心,于是十天之内三次给李续宾下密旨,命他迅速赶往庐州。李续宾接到圣旨后,深感责任重大,加快了东进的步伐。

  起初,和李续宾一起奉旨援庐的,还有一个都兴阿。但这时都兴阿已前往攻打安庆。为什么都兴阿部要改变既定方略,进攻安庆呢?原来,都兴阿、李续宾认为,安庆是庐州太平军的巢穴,要想攻下庐州,必须先拿下安庆。于是,他们分路进兵。李续宾部负责北进,攻打桐城、庐州;都兴阿部与湘军陆师鲍超部、湘军水师杨载福部负责攻打安庆。

  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这种分兵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清军的实际情况是,兵力太少。所以,这次分兵是很有问题的。

  李续宾部向桐城挺进后,逐渐与清军主力部队拉开了距离,成了孤军。但他们依旧很顺利地拿下了桐城。此时,他们离最终的目标庐州,只剩下最后两百里。

  李续宾部自东进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军队上上下下都弥漫着一种骄横的心理,平时以冷静著称的李续宾本人,都有些飘飘然了。

  但这支军队中,也不乏一些头脑冷静的人。有人就对李续宾说:“我军驰骋千里,已经疲惫不堪,不能再战。而且,兵力不足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攻克的城镇,如果留兵防守的话,用于进攻的兵力就少;如果不留兵防守的话,后路就会空虚。这都会招致失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南下,与安庆城下的官军会合,合围安庆。”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当时也在李续宾军中。他对李续宾说:“我军屡战屡胜,好运气已经到头,不可再战。”除了向李续宾阐述外,曾国华还将他的这一想法写在家书中,告知曾国藩。

  虽然不断有人提醒李续宾冷静,但他依旧我行我素,率军向庐州杀去。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续宾听不进不同意见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自己骄傲自负、刚愎自用;另一个则是清廷的不断催促。个人认为,后一个原因可能更重要。李续宾认为,自己原本只是个普通人,是清廷的提拔,让他做了高官。出于感恩,李续宾觉得自己只有不断取得战“功”,才能对得起朝廷,而不应该前怕虎后怕狼,计较个人的得失存亡。

  事实上,这时候的湘军李续宾部,已经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为了攻取沿途的城镇,湘军付出了重大伤亡,再加上每攻克一座城市,都要留下部分兵力防守,这时候用于进攻的湘军士兵已经不多。另外,由于远离长江,湘军的粮饷军械只能陆运,耗时耗力,也给湘军的进击带来了麻烦。

  11月3日,湘军李续宾部推进至庐州外围的三河镇。这里是太平军的重要据点。太平军在这里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军械、弹药,供陈玉成、李秀成大军使用。守卫此处的太平军将领,叫作吴定规。他命令部下在这里修筑了九座营垒。

  李续宾审察形势后,认为要想攻破庐州,必须先攻克三河镇的太平军营垒。于是,在11月7日这天,湘军对三河镇太平军营垒发起了总攻。

  湘军分路进击,击杀太平军百余名,迫使太平军退入营垒中防守。随后,湘军乘胜攻入垒中,纵火焚烧营垒。

  在湘军的猛攻之下,太平军被迫放弃营垒,退入庐州城中。很快,湘军就占领了所有营垒。

  在这一战中,湘军虽然获胜,却伤亡了一千多人。这相当于庐州前线湘军总兵力的五分之一。湘军将领们这才害怕起来,向官文等人请求救援。但急切之间,援军无法到来。

  与湘军的孤军深入不同,此时的太平军,援军不断到来。其中就有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太平军援军连营数十里,漫山遍野地排列,气势相当宏伟。

  李续宾见到这阵势,才意识到遇到了大麻烦,连忙催促援军前来。关键时候,又一个旗人捅了李续宾一刀,这人就是和胜保一样混账的官文。官文接到李续宾的求救信后,将信传示前来会议的湖北省高官,然后哈哈大笑道:“迪庵是古今少有的名将,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哪里用得着救!”官文不派援兵,把李续宾逼上了绝路。

  接下来的几天,陈玉成率部步步紧逼,缩小包围圈。李续宾不得已,只得主动出击,派麾下将领金国琛率六成兵力主动出击,与陈玉成兵团决战。

  11月15日凌晨,金国琛率部向金牛镇方向挺进,在樊家渡、王家祠堂等地,遭遇太平军陈玉成部顽强阻击。随后,金国琛不顾兵单力寡,将部下分为几队,迎战太平军。

  见湘军分兵作战,陈玉成也将部下分作几队,以其中的一半正面迎击湘军,以另一半向湘军背后包抄。

  黎明时分,两军陷入混战。湘军的武器更先进一些,因此炮火更猛烈。激战许久后,太平军抵挡不住,只得后撤。随后,湘军继续向金牛镇方向挺进。

  突然,大雾弥漫,能见度极差。乘着浓雾,陈玉成迅速率领主力兵分几路,包抄到湘军的背后,切断湘军的退路。

  待湘军反应过来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太平军趁势冲入湘军阵中,往来冲杀。激战许久后,湘军伤亡上千,开始溃散。

  李续宾得知金国琛战败后,立即派出援救部队。然而,这些援救部队都没能冲破太平军的阻击。

  这时候,留守湘军大本营的士兵已经不多。之前败在李续宾手下的吴定规瞅准湘军这一破绽,率军杀向太平军大本营。与此同时,太平军的另一支精锐部队也在李秀成的率领下,来到了三河镇战场。与李秀成一起来到战场的,还有不少捻军队伍。太平军及捻军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李续宾见太平军及捻军从多个方向杀来,将部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守大本营,对付吴定规率领的太平军。另一部分由他亲自率领,前往迎击陈玉成、李秀成等率领的太平军以及捻军。

  正激战的时候,李续宾突然发现太平军阵中出现了许多马队。这些马队主要来自太平军的盟军,即捻军。

  湘军中很少马队。都兴阿的队伍中倒是有不少马队,但李续宾和都兴阿麾下虎将多隆阿有矛盾,曾对多隆阿说过这样的一句狠话:“有你的马队帮忙我打仗,没你的马队帮忙我也照样打仗!”这样一来,都兴阿的马队都没有跟随李续宾北进。这件事情对三河之战的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极少马队的湘军面对捻军马队居高临下的砍杀,很快败下阵来。战败后的湘军龟缩在营垒中,不敢冒头。

  这时候,有人劝李续宾率部冲出重围,退往桐城。李续宾愤然说:“敌军起事至今,已经有八九年了。为什么总是镇压不了?就是因为官军动不动就败退,助长了敌军的嚣张气焰。我与他们不一样!今天,我宁愿死,也决不后退!”

  说完,李续宾拿出朝廷发给他的圣旨,全部烧了。随后,他向身边的幕僚解释自己的行为,说:“不能让圣上的笔迹落到敌军的手中。”

  这天夜里,李续宾试图趁着月色突围,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冲出太平军的重重包围。无奈之下,李续宾只得回到营中固守。

  这时候,湘军士兵们已经看不到胜利的希望,纷纷溃散。李续宾无法阻挡他们,最后也只好跟着士兵们逃出。然而,四面八方都是太平军和捻军,李续宾就是插翅也飞不出去了!最终,李续宾在一片哀嚎声中自尽。与他同时丧命的,还有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等。

  李续宾虽然自尽,但留守湘军大本营的少数湘军依旧没有溃散。他们坚持了三天,最后几乎全部被太平军歼灭。

  三河之战是湘军历史上最大的失败。此战,湘军损失数千人,元气大伤。当在老家守孝的胡林翼接到三河战败的战报后,当即倒地大哭,吐血不止,很久才苏醒过来。或许,就是丧母,也没让胡林翼这么伤心过吧!随后,胡林翼草草布置家事,然后迅速赶往武昌,处理三河之战的善后事宜。

  李续宾阵亡后,由罗泽南开创、李续宾承继的这一支湘军陆师中最精锐的部队,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李续宾的弟弟李续宜收集从三河之战中败退回来的湘军,插入自己的军队中,重建了这支湘军陆师中最精锐的部队。

  李续宜也是罗泽南的学生,之前一直隶属李续宾部。与哥哥李续宾擅长临阵指挥不同,李续宜更擅长战略。事实上,李续宾之前取得的许多战“功”中,有李续宜的一份“功”劳。

  在痛失罗泽南、李续宾两位股肱之将后,胡林翼将重振湘军雄风的希望寄托在了李续宜的身上。因而,李续宜很快成为了胡林翼麾下的得力干将。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重要人物,也很看重李续宜。

  除了弟弟李续宜日后是名将外,李续宾的儿子李光久日后也是湘军名将。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李光久率部血战牛庄,写下了湘军抗日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

  陈玉成、李秀成歼灭进击庐州的湘军李续宾部后,随即乘胜西进,进击舒城、桐城。当时还在安庆城下的都兴阿听说桐城即将失陷,大惊,上奏请求撤兵,以免重蹈李续宾的覆辙。他说:“一旦桐城不保,围攻安庆的官军将腹背受敌,难以自保。与其这样,不如主动撤退至潜山、太湖一带布防。”于是,清廷命围攻安庆的清军全部撤退。

  多隆阿与鲍超不愿意撤退。在这些猛将的眼中,撤退是最为耻辱的事情。所以,他们宁愿战亡,也不愿撤退。关键的时候,鲍超麾下的一名重要将领娄元庆说服了鲍超、多隆阿,使他们改变了看法。

  娄元庆原是胡林翼部将,后来投入鲍超营中,深受鲍超的重用。与娄元庆齐名的是一位名叫宋国永的将领。娄元庆、宋国永是鲍超霆军(鲍超,字春霆,故其军名霆军,或霆字营)中除鲍超以外最重要的将领。日后在中法战争中取得沪尾大捷的孙开华,这时候也小有名气。但与孙开华齐名,在中法战争中也为保卫台湾做出重要贡献的曹志忠,这时候还是名不见经传。孙开华、曹志忠是霆军后期重要将领。

  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等部攻克桐城后,随即继续西进,迅速拿下潜山、太湖等重要城镇。

  这时候,清军主将都兴阿已经退到了宿松。局势已经不允许都兴阿再退,因为宿松的背后就是湖北。如果让陈玉成、李秀成杀入湖北,都兴阿就是长着九个脑袋,恐怕都不够朝廷砍的。所以,他必须将太平军阻击在宿松城外。他命湘军将领鲍超在宿松城外的二郎河构筑防线,准备在这里与太平军决战。

  为攻下宿松,打开进入湖北的大门,陈玉成施展了一招声东击西。他自己亲率主力正面进攻宿松,而派麾下将领李四福率领其他部队经黄泥冈,绕到清军的背后。

  得知陈玉成大军杀至宿松城下后,都兴阿日夜备战,不敢懈怠。12月1日,都兴阿麾下名将多隆阿率部主动出击,进攻陈玉成大军。

  陈玉成大怒,率领太平军奋起反击。由于李四福率领的另一路太平军在黄泥冈遭到清军顽强的阻击,没能按原计划绕到清军的背后,宿松城下的太平军实际上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很快,他们就败下阵来。刚刚修筑的三十多座营垒全部被清军占领。

  初战失败后,陈玉成并不气馁,他前往太湖劝说李秀成,与他一起出兵消灭驻守在二郎河的湘军。当时的鲍超,还没有什么名气。陈玉成以为他是软柿子。于是,在进攻都兴阿军失败后,陈玉成就将鲍超所部湘军列为了重点打击对象。

  李秀成并不愿意出战。他认为,清军虽然在三河镇遭受重创,但实力还在,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对于太平军来说,现在要做的就是稳固防线,保住已有的战果。

  虽然作战计划遭到李秀成的否决,但陈玉成依旧不放弃。在他的多次劝说下,李秀成终于同意出兵。

  得知陈玉成、李秀成大军即将杀来,都兴阿赶紧调整了防御部署。清军很快在二郎河集结了三万兵力,占据了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有利地势,等待太平军的进攻。

  12月11日,战斗打响。陈玉成把希望寄托在捻军的马队上。战斗一打响,他就命捻军的马队轮番冲击清军阵营。陈玉成满以为捻军的马队还能再现三河之战中的辉煌,却不知都兴阿手下也是有许多马队的。虽然到晚清的时候,清军中的八旗兵已经腐朽不堪,没有多少战斗力,但是八旗兵中的马队,依旧是全国最强的。捻军的马队并不是他们的对手。于是,激战片刻后,捻军的马队大败输亏,纷纷撤退。

  随后,清军的马队迂回到太平军的背后,到处放火。大火给太平军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清军乘势出击,击杀太平军数千人。

  陈玉成在安庆精心训练的童子军、长矛手数千人,被鲍超、多隆阿等部击杀十分之七八。这令他很伤心。痛哭一场后,他率部撤出了战场。

  当陈玉成大军与清军决战的时候,勉强参战的李秀成并未率军出击,因而保存了比较良好的战斗力。当清军向他们攻过来时,他们凭借防御工事,击退了清军的多次进攻。鲍超、多隆阿见无法吞掉李秀成大军,于是撤围回营。李秀成得以率部从容退出战场。

  二郎河之战终结了太平军自三河大捷以来不断西进的态势。此后,湘军无力发起对安徽的进攻,太平军也无力发起对宿松,乃至湖北的进攻,双方暂时处于均势,直到1859年底太湖、潜山之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