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书名:蒋介石的青年时期作者名:林和平本章字数:4346更新时间:2024-12-27 17:51:48
6月29日,蒋介石抵达黄埔,马上找船穿过叛军炮火封锁线,冒死登上永丰舰。望眼欲穿的孙中山一见蒋介石,当即落泪,并感慨一句:“蒋君一人来此足当两万援军!”
那一刻,蒋介石感动得直哭。
没等蒋介石哭够,孙中山站在甲板上对舰上全体海军宣布:“从现在起,由蒋介石全权负责指挥作战,大家要同心同德,共度难关,我相信,人格破产的陈炯明决不会得逞。”
蒋介石要的就是孙中山的宠信,而且是不能有人分享的宠信。有孙中山这句话,蒋介石一改往日的颓废懈怠,立即接手指挥舰队与陈炯明部作战。
与孙中山正好相反,极度厌烦蒋介石的陈炯明一听说此事,顿时面色发青,说:“他在先生身旁,必定生出许多鬼主意。”
但当时的力量对比极为悬殊,形势不容乐观。追随孙中山的本来有七艘军舰,在陈炯明的暗中运动下,已经有人开始摇摆不定。形势越来越危急,如果再有军舰叛变,那么必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幸好海军司令温树德及时下令戒严,并带着各舰舰长一起到永丰舰上向孙中山宣誓效忠,这才将军心稍微稳定下来。
7月1日,孙中山正和蒋介石以及各军舰舰长一起商讨对策,卫兵突然报告钟惶可前来晋谒。
“总统,您受惊了。”钟惶可一进门,就先被蒋介石瞪了一眼,吓得胆战心惊。
“你来做什么?”蒋介石怒道。
钟惶可不敢与蒋介石纠缠,直接将陈炯明的信交给孙中山。孙中山拆信一看,随即扔于一边不予理会。
“总统,陈先生现在已经下野,很多事情也无法操控,只是希望能化干戈为玉帛,捐弃前嫌。”见孙中山并不理会自己,钟惶可只得硬着头皮说道。
蒋介石拿过信函一看,当即大怒:“一派胡言,16日事变分明是陈炯明的主意,他是看北伐军回师广东,心里害怕,才来假意言和,丝毫没有诚意。”
钟惶可在蒋介石的斥责中灰溜溜地走了,魏邦平又随即登上永丰舰做说客。
“总统,局势维艰,不知可否允许卑职从中调解一二?”魏邦平问道。
孙中山一听,面露愠色说道:“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邦平,你要学习陆秀夫的铮铮铁骨,万不可摧眉折腰。宋代之亡,尚有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义士,明代之亡,也还有史可法等硬汉。可如果我民国之亡,没有象文天祥这样的人,那我们以何颜面对为民国而死的同志,拿什么去告诉国民该如何做人,其结果只有玷污民国这十一年来的庄严历史,愧对我们这三十年来以死效忠于民国的理想?”
孙中山这席话,说得魏邦平无言以对,也让在场的蒋介石心中感叹不已。孙中山的临危不动,显示出其当之无愧的领袖风范,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将士。
不料,海圻、海琛、肇和三艘主力巡洋舰真的为陈炯明所收买,于7月8日半夜升火起锚,驶离黄埔。同时,珠江沿岸的大部分地区都落入叛军之手,舰队随时面临着岸上重炮的轰击。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将舰队撤到长洲要塞背后。可是珠江口水浅,军舰无法通过。
正在大家焦急之时,蒋介石带着水兵来了。
“请先生放心,军舰完全可以通过。”原来蒋介石不信邪,带人去探了探水深。由于当时已是雨季,珠江上游涨水,此时珠江口水深已达15米。
得到这个好消息,孙中山深信自己没看错蒋介石,其他人也暗暗称赞蒋介石果然不是平庸之辈。然而,大家没高兴多久,当舰队驶进新造村附近水域后,新的麻烦又来了——长洲要塞已落入叛军之手。
长洲要塞一失,舰队就全部暴露于叛军的炮火之下。蒋介石一看这形势不妙,马上劝孙中山将舰队全部调往白鹅潭。
要到白鹅潭可不容易,必须通过车歪炮台的火力封锁。
这一路上,蒋介石站在舵楼里率永丰舰冲在最前面,而孙中山则紧张地在一旁注视着岸边的一切。谁知道刚接近封锁线,岸上的叛军野炮阵地立即一阵齐射。“咚”的一声巨响,永丰舰甲板中弹。接着又是几声巨响,永丰舰又连中两炮,震得船身都在摇晃。
“快扶总理到船舱去!”蒋介石吼着对身边的卫兵下了命令。
“舱房会比这里安全吗?”孙中山怒道,“我决不下去。”
蒋介石知道孙中山的脾气,只得作罢。
“二十分钟!”蒋介石在心里默念着,“只要给我二十分钟,舰队就能冲过封锁线”
怀表的指针在一秒秒地走过。在隆隆轰鸣的炮声中,蒋介石盯着怀表的眼睛都看直了。“咚”,又是一声巨响,永丰舰再中一弹。船上顿时响起水兵们的叫喊声,大家手忙脚乱地将伤员送下船舱。孙中山一看自己留在舵楼里意义不大,反而是那些受伤的士兵们急需他去包扎伤口。
“介石,舰队就拜托你了。”
“请总理放心,我一定要把舰队带到白鹅潭!”蒋介石说得斩钉截铁。
孙中山又看了蒋介石一眼,才转身随卫兵跑下船舱去为伤者治疗。
这生死一线的二十分钟终于挺了过去。整个舰队在九死一生之后驶入白鹅潭,逃出叛军的炮火射程之外,暂时得以休整。
在白鹅潭,蒋介石不顾劳累,白天和水兵们一起擦洗甲板,晚上摸黑上岸去为大家采购食物。蒋介石的这些所作所为,孙中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开始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蒋介石的建议,以致于落到现在这步田地。以前在孙中山看来,蒋介石顶多是一个具有参谋能力的忠实部下,可经过永丰舰这段时间的战火洗礼,蒋介石已经成为一个才堪大用的左膀右臂。尽管他的坏脾气也是人尽皆知,可患难之时的生死情谊轻松地掩盖了这些缺点,甚至还让别人为曾经对他的责难而心怀愧疚。
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方,这就是选择时机的意义。蒋介石这十多年的经历,似乎都在为这句话在作注脚。关键的时刻去出三分力,比平常埋头苦干不知要被人重视多少倍。蒋介石这段时间所获得的感激与信任,也许是他过去十多年都无法得到的。有了这些,蒋介石的晋升也就不难预料。
孙中山之所以一直坚持在广州附近,是想着等北伐军回师平叛,自己好从珠江上配合攻打广州城。可没料到,仓促回师的北伐军遭到以逸待劳的叛军迎头痛击,后面又被北洋军咬着不放,一时间被南北两头夹击,进退不得。孙中山一看,继续留在永丰舰等待意义不大,便于8月9日带着蒋介石等人回了上海。
按说回到上海,应该是论功行赏的时候。可蒋介石突然显得很低调,悄悄回到浙江老家,游山玩水去了。这让大家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好一阵纳闷。掌声已经响起,领奖的主角却跑了,这风格真够高的!
这很奇怪,蒋介石到底在想什么?其实他的心思也不难猜测,简单说来就是他还看不到追随孙中山的希望何在。陈炯明一叛变,孙中山失去了北伐的根据地广东,军火粮饷都无从着落,北伐势必难以为继。而北伐军回师广东,和陈炯明一时之间还难分胜负。况且说,那些北伐军都掌握在别人手里,其中的许崇智也是暗中拉帮结派,根本就没有蒋介石的立足之地。所以,他这个时候回老家逍遥快活,也是经过了精确的利益计算,乃是一种明智之举。
可他为什么一得知孙中山遇险的消息,马上就赶赴广州陪孙中山一起渡过艰险呢?原因也很简单。蒋介石这个人心中装着忠义孝勇的古训,他一直视孙中山为领袖,当领袖落难之时,他这个忠实的追随者也就不再意气用事,不再计较于利益计算,先为孙中山尽忠再说。可当危险一过,他自然又要开始考虑他最想要的东西——真正的权力。
他在等。他相信在永丰舰那五十多个日日夜夜不会白熬。等到尘埃落定之时,孙中山一定会想起他,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当然,蒋介石也不是真的一味傻等,他还做了一件事堪称大手笔——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他在书中将自己侍卫孙中山身边的点滴经历写出来,然后在10月7日去上海请孙中山为该书作序。办过《军声》杂志的蒋介石这招可谓绝妙之极。这本书写得如何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此书一出,他蒋介石就成了孙中山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而陈炯明则是忘恩负义背叛领袖的反面教材。两相一对比,谁忠谁勇,高低立现。况且孙中山还在序言里对他大加赞赏,并自责没有听从其建议,这样一来,这本书必将大大提高蒋介石的政治声望和影响力。
事实证明,有时候迂回的道路最近。蒋介石很快等到了答案。孙中山于1922年10月18日将驻扎在福建的许崇智部改为东路讨逆军,并任命蒋介石为参谋长。蒋介石这下满意了,在风光最美的秋季结束了浙江之旅,一路高高兴兴地去福建上任。
在离开上海之前,蒋介石对别人说:“此次讨逆杀贼复仇雪耻之责,吾当以一身任之,招疑招忌,任劳任怨,以求达乎目的而已。”这话说得真让人感动。意思是说就算他被人怨恨嫉妒,或者猜疑,他都不会动摇,只会一心去讨伐陈炯明。
所有人都相信他能做到这番话,毕竟是经过永丰舰考验的功臣,那么艰难的时刻都过来了,还怕内部矛盾?
不过,还没等大家没回过神来,蒋介石就从福建跑回了上海,前后竟不超过一个月。原因和以前一样,和许崇智合不来。至此,完全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别把蒋介石的的信誓旦旦当回事,二是不要对他的耐心寄予过高的期望,否则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
蒋介石到底想要什么,其实不难猜测。既然和别的将领合不来,那么岂不是得有自己的军队?
可此时连孙中山都急了。他在11月19日急电蒋介石时说:“我以回粤讨贼重任,无论如何困难,总须完此任务。”后来,孙中山又在信中劝他说“夫天下大事,其不如人意者固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
可是好话说尽,蒋介石还是一溜烟跑回了老家。也许,当第一次蒋介石跑回上海,孙中山就应该好好地惩罚他,也不至于弄到后来蒋介石把离职而去当成习惯,到这会就已经成了自然。那就谁都管不了他了。
虽然后来蒋介石在孙中山的一再催促之下,勉强到福建去转了一圈。但恰巧此时他的眼睛出了毛病,便当去鼓浪屿旅游疗养,随即就回了上海。
可到了1923年2月9日,蒋介石突然跟变了个人一样,写信给许崇智表示歉意,还责怪自己“刚愎浮躁,善谋不足,败事有余”。蒋介石这个弯转得太急,让所有人都看不懂。
那么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别说,倒还真有事发生,还是事关全局的大事——陈炯明败了。原来就在蒋介石跑回上海期间,西路讨逆军节节胜利,到1月9日已经攻克军事重镇肇庆。
看来这下广东战局已没有什么悬念。陈炯明由于得不到道义支持,已经众叛亲离。肇庆一败,对陈炯明部的士气打击极大,士兵们已经无心恋战,后面的战斗将如摧枯拉朽一般顺利。蒋介石对此应该是心知肚明。也正是看到了未来的局势已经明朗化,蒋介石才突然转了这么大个弯。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他又不是先知,谁也没料到几个月前还气势如虹的数万叛军,转眼就全线溃败。要是蒋介石先猜到这个结局,一定会如他早前所说的“此次讨逆杀贼复仇雪耻之责,吾当以一身任之”。
人都拈轻怕重,这是本性之一,蒋介石自然也不例外。有了孙中山的信任和包容,他的这些任性之为都不算什么,仅仅属于批评教育的范畴。而经过永丰舰蒙难之后,孙中山连批评教育都不做了,还在广州光复后先后四次电召蒋介石跟他一起赴任。这次的职位是北伐大本营参谋长。
蒋介石得到任命后,慢慢悠悠地从上海起程。他这次一点不急,因为他知道所有的人都需要他,孙中山更需要他。
至此,完全可以确定,蒋介石的心思就是等着别人去做最难最苦的事,而他只走最后一程,然后皆大欢喜地一起去迎接胜利。
然而,和以前的经历如出一辙,蒋介石这次也只待了一个月时间。
他的眼疾又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