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书名:蒋介石的青年时期作者名:林和平本章字数:5735更新时间:2024-12-27 17:51:48
1918年7月31日,蒋介石经香港返回上海。
一回到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上海,蒋介石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好不惬意。尤其是夜晚外滩上不停闪烁的霓虹灯,和粤军营房外的漆黑一片更是犹如天壤之别。大埔之战的胜利,让昔日瞧不起他的人都纷纷改变态度,连好友张静江都觉得蒋介石果然有点真本事,只是现在还没到飞黄腾达的时候,以前接济他算没帮错人。
如果不出意外,蒋介石也许还真的就忙于上海的生意,专心做起股票买卖,说不定还能成为中国最早的股票专家。
不过,蒋介石这么轻易地离开部队,让朋友们怎么都无法理解。好端端的作战科主任不当,放着一身本事不去战场上施展,非要回来守着交易所这一亩三分地,着实可惜。这是什么年代?是乱世,有枪就是大爷,有枪就能称霸一方,光有钱的人随时都有可能被搜刮得精光。在这个年代,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势力、有靠山,才能吃得开、混得走。要说钱,张静江有的是,可自从陈其美一死,张静江就总觉得后背发凉,没有靠山哪行啊。好不容易看到好兄弟蒋介石有了起色,可谁想到他这才几个月就撂挑子回来了。真让张静江和戴季陶是又爱又恨。
两人心里有看法,便忍不住要说几句。可蒋介石根本听不进去,至于粤军里的是是非非也不便对两人说明,便只有装闷葫芦,当二人的劝说是放屁。这让张静江很是不悦。
“介石,你要真是惦记着交易所那份红利。我可以向你保证,就算你不出钱不出力,只要交易所一旦开张,绝对少不了你那份。该多少,兄弟我一分不少都给你。”张静江无奈之下,只能试试这招是否管用。
话音未落,蒋介石的眼睛顿时一亮。张静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细微变化,心里雪亮,原来蒋介石还真是惦记着交易所的红利呢。
也罢,谁不爱钱呢?张静江见糖衣炮弹起作用,接着乘胜追击。
“不过,你得回粤军去,好好打几场漂亮仗,也让兄弟我沾沾光。”
一听这话,蒋介石笑了,笑得很诡异。原来蒋介石前脚一走,陈炯明的信马上就到了上海。
原因连蒋介石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陈炯明想他了。
陈炯明这人,私心是重,但他还是爱惜人才,尤其是蒋介石亲自指挥的大埔一战,力挽狂澜救了粤军,让他印象深刻。于是,当得知蒋介石负气离队,陈炯明便亲自写信给蒋介石,希望蒋介石能回心转意。他在信中说得情真意切,给足蒋介石面子。什么“所望笃念同仇之雅,早日归来”,什么“共商大计”,这之类的话酸不唧唧说了一大堆。可蒋介石看了一笑而过,丝毫没有回粤军的意思。
这会儿,张静江又来劝说蒋介石回粤军,虽说跟陈炯明的出发点不一样,但都没看明白蒋介石的为人。
“我蒋介石是那样的人吗?”蒋介石暗自在心里自嘲道。
大家都错看了蒋介石,以为他是在赌气。其实蒋介石只是做了一次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而已,尽管这个选择在别人看起来不那么光彩,甚至有种丢盔卸甲狼狈而归的感觉,但却是最符合当前他自身利益的选择。张静江没看到这一层不奇怪,毕竟他一直在上海的商界活动,对政治上的阴暗深浅还没有切身体会。可没想到陈炯明也看错了蒋介石,这就不能不让蒋介石心里暗自发笑了。
陈炯明看不出蒋介石的底牌,可蒋介石却把陈炯明看得清清楚楚。在陈炯明眼里,蒋介石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只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颇有怀才不遇之怨。再加上和叶举等广东籍将领不和,负气出走也是可以理解的。而蒋介石则看出陈炯明有独霸广东的野心,在心里已经和他划清界线,绝不会上陈炯明的贼船。现在的蒋介石已经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其城府远比陈炯明看到的深。
当他收到陈炯明的来信,心里便打起小九九。既然陈炯明觉得自己是个人才,那这个作战科主任就太委屈自己了。蒋介石心里有鬼,所以一听到张静江也劝他回粤军,自然就忍不住笑起来。
张静江也发觉蒋介石的笑容里有很多内容,可他读不懂,便只得作罢。
有了张静江的分红允诺,加上吃准了陈炯明的心思。蒋介石放心大胆在上海花天酒地,好不快活。
很快,陈炯明的第二封信又来了。蒋介石一看,还是那些酸不唧唧的客套话,便仍然置之不理。
还是那句老话,想卖高价,就得吊起来卖。蒋介石不仅将自己吊得高高的,还于8月23日跑到法租界莫利哀路29号找孙中山告了陈炯明一状,将叶举蔑称孙中山为“孙大炮”,陈炯明徇私包庇,以至于自己愤然辞职的前因后果,都原原本本讲给孙中山听。孙中山听了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要蒋介石早点回广东,别天天去守着那个交易所的那个富贵梦,好歹也是革命者,总不能真的去做商人嘛。
孙中山的态度其实不奇怪,他对“孙大炮”这个称呼一直也没放在心上,而且现在他所能依持的就只有粤军一部,怎么可能会因为蒋介石告状而动怒。蒋介石早料到这些,但他还是非要来告这一状,原因有二,一是向孙中山表明自己的忠诚,二是暗示粤军中的逆动,提醒孙中山注意。至于孙中山要怎么处置,不是他能控制的,况且这一状只要告了,蒋介石的目的就已经到达。
就在张静江他们都恨蒋介石太高傲,太不识抬举的时候,陈炯明的第三封信又来了。这回有了实质性进展,看来陈炯明是真希望蒋介石回去,这次下了大血本。
“吾党实力,只此一军,若非得二三中坚人物,则仍无永久存立之望。此间情形,能助我者实寥如辰星。……中孚枪三千,如购得,决定发与吾兄,统一中坚军队。……总之粤军须有中坚军队,以资控制,庶可建威销萌,立于强固不拔之地。此项将官非有道德可言之人,实难倚恃,故三千枪之成功,决定交负此重任也。前函训练干部,极为扼要,当及时图之。经饬参谋处筹议,最好离沪归省,能早日回部,即可计划此中坚军队之进行。此节祈密,暗底练成一旅训练最精枪械最良部队,以为全军之冠,则基础自固矣。”
吊起来卖,还真能卖个好价钱!看到这封信,蒋介石不禁心花怒放。
这可是三千条枪,足足可以武装两到三个团的,而且陈炯明许诺放手让蒋介石建立一支中坚军队。这才是蒋介石一直等待的,看来陈炯明也知道蒋介石的心里在想什么。而且,这时粤军在福建的军事行动也取得辉煌战果,已经攻下漳州,陈炯明的许诺有兑现的可能性。
跷跷板的粤军一头,又升了起来。
可是,蒋介石却不急于返回广东,而是继续在上海逗留了一阵,才不紧不慢地前往汕头赴任。这就是有底气的好处,要是其他人这会儿肯定忙不迭地赶去上任,生怕去晚了陈炯明改变主意,将香饽饽送给别人。蒋介石不担心这个,他只想再观察一下,让陈炯明猜不透他葫芦里卖什么药,更不能让人家看出他希望得到这个拥有自己军队的机会。
以前因为陶成章一案,蒋介石逃亡日本那是迫不得已,后来离开山东的中华革命军也是无奈之举。这两次的离去,可以说蒋介石都没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这次离开粤军不同,蒋介石牢牢抓着主动权,是胸有成竹的以退为进,最后反而抓到了兵权。
带着胜利者的自信,蒋介石于9月18日来到漳州的粤军总司令部。
虽然心里跟人家划清了界线,但面子上还是要维护一下。蒋介石一到漳州,便司令长司令短地和陈炯明好一阵畅谈,从当前的军事形势,到中坚军队的建立都聊得很是投机。然后两人又一起分析了各部队的战报,制定下一阶段的战斗计划,至于前几个月的不愉快,似乎统统都没发生过一样。
陈炯明是真想重用蒋介石。他很快就实践诺言,任命蒋介石为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并将两营部队所属官兵共计一千多人编入其麾下。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蒋介石应该算是个好兵,因为他一直期待着当将军去指挥千军万马的这一天。在失去陈其美的保护后,蒋介石完全靠自己的战功获得了陈炯明的信任,并巧妙地以退为进,终于组建起属于自己的部队。吃一嵌长一智,和两年前在山东中华革命军的结局相比,此时蒋介石的政治手腕已经大为进步,竟能在一群心怀叵测的粤军将领中虎口夺食。可以想象,当历经人生坎坷的蒋介石望着这一千多官兵时,心中有多豪迈。他要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靠这支他自己的部队去征伐厮杀,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所以,陈炯明的任命一下,他一天都没耽误,马上于9月26日正式就任第二支队司令,并立即着手整训部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训练,粤军第二支队终于整军成形。
1918年10月20日,对蒋介石来说这是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是第二支队的誓师大会,也就从这天起,蒋介石有了新的称呼——“蒋司令”。而且被一千多名官兵以雷鸣般的呼声喊出,震得福建长泰县这个弹丸之地都为之发抖,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从众人敬仰的眼神中,蒋介石第一次获得了难以言表的成就感,也第一次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这可是生杀予夺的权力,不是孙中山手里的跛脚权力,是真正的权力。在踏出山东的那天,他曾经发誓要掌握这种权力,现在终于变成现实。
等官兵们的呼声渐渐平息,精神抖擞的蒋介石向大家宣读了誓师祭文,在文中他立志要“战必胜,攻必克,统一中华,平定全亚,威震寰瀛,光耀两极,实成革命伟大之盛,皆自神灵所赐也。”这篇祭文不说流传千古,却也算得上是气吞山河的雄文,蒋介石当时的雄心壮志可见一斑。
手里有人有枪,就有参与政治博弈的本钱。蒋介石现在手里就有了本钱,虽然不多,但足以发出他的声音。这时的中国就象一个大赌场,徐世昌、冯国璋、吴佩孚、唐继尧、陆廷荣这些军阀就象围坐在赌桌旁的红眼赌徒,都在大把大把地下注,连已经下野的段祺瑞等人也不甘寂寞蠢蠢欲动。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向东南方,因为他们用一次次战争好不容易抢到的地盘,和靠阴谋诡计才形成的利益格局,有了重新洗牌的危险。
11月初,试图在福建扎下根来的粤军开始全面进攻属于北洋系的福建李厚基部。许崇智的第一支队向福州挺进,蒋介石也率第二支队从长泰出发,两军很快在仙游会师。这一会师,粤军顿时军威大振,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于12月8日攻下福州西南屏障永泰县城。
这下南北两派的军阀们慌了。北洋军阀不愿丢掉福建,而唐继尧、陆廷荣也不愿粤军在福建站住脚,从而形成对自己的威胁。两派军阀暗中一合计,决定停战。正杀得起劲的蒋介石本来都已经望见福州城的房顶,正琢磨着怎么风风光光地搞一场入城式,这停战令一来,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粤军吃败仗困于漳州等地的时候,军政府不说停战,等粤军已经胜利在望时,就马上要粤军停止进攻。这叫什么事?
但气归气,停战令还得执行,毕竟粤军名义上还属于广州军政府,而军人永远得听政治家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蒋介石还真对停战令信以为真,当即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在永泰城就地休整。尽管蒋介石在日本读书时懂得了隐忍之道,被逐出山东看透了权力的秘密,甚至还在离开粤军后学会了以退为进的政治手腕,但在这些军阀面前还是稍微嫩了点,因为此时的他还缺一样从政之人的秘密武器——无耻。
据说,一个人的行为由他的意识和潜意识决定。蒋介石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和日本军队武士道精神影响,在他的意识和潜意识里有忠有孝,有义有勇,但没有无耻,至少在当时来说,无耻不是他蒋介石的选择项。停战令都签了,有北洋政府和军政府签字画押,还有英美两国的代表居中调停作证,还怕什么?蒋介石的确不怕,放心大胆地让部队休整,自己也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但在风云诡异的政坛,轻信注定要付出代价。
12月15日,也就是蒋介石率领第二支队占领永泰的第七天,被粤军打得落荒而逃的福建督军李厚基趁着停火协议喘过气来,马上暗中集结数千步炮联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永泰,对粤军发动突然袭击。正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蒋介石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毫无防备的第二支队就被打得全线溃败,被迫放弃永泰县城,向漳州方向撤退。
俗话说,飞得越高,摔得越重。这一天蒋介石对这句话一定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誓师祭文的豪言壮语还在耳畔回荡,攻下永泰城的喜悦仍在心中幸福地流淌,可眨眼间所有的一切都象不曾发生一般,是那么的不真实。
幸好蒋介石有逃生的绝技。此时已成光杆司令的蒋介石一见大势已去,立即丢掉所有的随身物品和他心爱的军事著作,一个人慌不择路地一头钻进永泰附近的深山。他躲到一个村民家里,急中生智藏进大水缸,然后求村民用竹篾盖上。当一路骂骂咧咧的追兵赶来,到处翻箱倒柜,连柴火垛都没放过。他们要是知道“蒋司令”有多次躲过追杀的神奇经历,估计会再搜查得仔细一些。可追兵搜遍屋里屋外,就是没想到堂堂“蒋司令”会藏进水缸里。等追兵走远,蒋介石才惊魂未定地爬出来,对村民是千恩万谢,然后一路飞奔逃命而去。
肯定是有老天爷在暗中护佑自己,要不怎么能每次都从敌人眼皮子下逃出来呢?蒋介石一边喘气,一边在心里庆幸。
直到跑出永泰,蒋介石才有些后怕。如果某个追兵口渴,或者谁无意中掀开竹篾,又或者那家村民因为心虚而露出破绽,那他肯定会被追兵们发现。可以想象的是,浑身湿漉漉的“蒋司令”会象条大鱼一样被人家拎出来,然后狠狠地扔在地上,最后在这群追兵的狂笑声中成为他们升官发财的祭品。并且在他死后多年,这幕狼狈相还会被人拿出来当茶余饭后的笑话讲,保不准还会说这就叫“瓮中捉鳖”。这种死法,可不是他放弃交易所的美好前程远赴广东所希望的。
在逃亡近20天后,直到1919年1月4日,蒋介石才逃回到漳州总司令部。这一路的凄惨经历是难以想象的,大难不死的蒋介石整个人都瘦了一圈,浑身上下没一处是干净的,连眼神都比以前呆滞了许多。
想起这些年败多胜少的坎坷经历,蒋介石想死的心都有。以前当沪军第五团团长,不到两个月就被迫逃亡日本。现在好不容易当上粤军第二支队司令,眼看胜利在望,就要出人头地时,没想到转眼之间曾经威风凛凛的第二支队就灰飞烟灭,满打满算起来也不到两个月时间。别人说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可蒋介石的幸福时光也太过短暂。这次惨败,他这个司令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好在陈炯明知道主要责任在他这个总司令身上,后来写信来说“非关吾兄处置不当,军事作战不力,盖有种种主因,非战之罪也”,这才让蒋介石稍微宽心一些。
然而第二支队毕竟败了,这不是一封信所能改变的事实。作为司令,蒋介石竟然相信一纸空文而放松了战时应有的警惕,这是任何一个稍有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的。溃逃回来的官兵看到蒋介石的眼神已不再有往日的尊敬,或许心里还充满了对他的仇恨和轻蔑,这些情绪是敏感的蒋介石能觉察到的。
经过永泰一败,粤军元气大伤,想要雪耻复仇可又无能为力,只得继续执行停战协议。福建李厚基部也见好就收,没有再攻击粤军。这样一来,光杆司令蒋介石在漳州无事可做,还得天天面对那些不那么友好的眼神,于是又打道回府,回上海继续去折腾他那个股票交易所。
但蒋介石知道,如果这次象上回一样不辞而别,可能再没人会觉得他是个军事人才而召他回来,便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因母亲生病请假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