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书名:蒋介石的青年时期作者名:林和平本章字数:3352更新时间:2024-12-27 17:51:48
这个时候还能说什么呢?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没有,离开此时已是风口浪尖的上海就是最好的办法。
1912年2月,蒋志清以出国学习军事为名,再次东渡日本。如果不算他暑假回国,这次是他第三次东渡,与前两次的意气风发不同,他这次一路都是在恐惧和沮丧中度过的。
东京已经遥遥在望,可物是人非。一只海鸥飞过船舷,划了一个漂亮的弧线,然后轻盈地飞远,渐渐成了一个黑点。还是几年前那只海鸥吗?不可能。世事沧桑,沉浮难料,人生不正像是这起伏不定的波涛吗?蒋志清看着飞远的海鸥,心里思潮翻滚,象打翻的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这次祸闯大了,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回家乡?”蒋志清喃喃地自言自语,一想起家乡和母亲,还有妻儿,眼泪就开始打转。但他忍住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况且大哥陈其美还在上海主持大局,只要他不倒,就一定会有峰回路转的那一天。
说虽如此,但蒋志清其实心里没底。这阵子的中国政坛,跟走马灯似的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会儿这个革命功臣被公推为督军,一会儿那个地方领袖又当选议员,但有的人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别的势力驱逐下野,跟春天孩儿脸一样一天三变。国家权力被人任意操弄到这个地步绝不是好事,会让这个新生的共和国跟橡皮图章一样让人无法信赖。等大家都不再敬畏权力的时候,谁都无力回天。
但有一点值得所有中国人庆祝。就在这个月的12日,统治了中国270年的满清政权彻底垮了。接受了袁世凯提出的优待条件,小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中华民国完成了法理上的手续,继承清朝的法统,正式结束在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宣布实行民主共和,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革命成功了!这是自己亲身参加的革命,应当高兴才是,”蒋志清在心里宽慰着自己,“大丈夫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能因为小挫折而灰心丧气。”
这就是喂过马的好处,能承受得住挫折和失败。有人说,一个男人如果在30岁以前没有经历过失败,那他不能算是真正的男人。因为他也许无法面对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挫折,并且很可能一生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蒋志清这时才25岁,就经历了在日本瞎闯碰壁的挫折,几年军校生活的艰苦磨炼,实习时豪情万丈却被派去喂马的失落,现如今从团长的位置下来出走日本,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所以,他一到东京,很快就调整好心态,开始筹划自己新的未来。他给自己找了个方向,学习德语,然后到德国去开开眼界。
其实这个计划是不错的,如果走下去,蒋志清跑到德国去混个正儿八经的文凭,也许以后会成为某个军事院校的教授,或者是著作等身的军事理论家。但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尤其是这个崭新的共和国,冷不丁冒出来的事情能让人吓一大跳。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按照议和时达成的协议,孙中山也随即向临时参议院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这是怎么回事?民国成立了,可总统居然不是孙中山,连国旗都不是青天白日满地红,而是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旗。
蒋志清想不通,那么多同盟会的弟兄们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江山,如今一眨眼就成了袁世凯的囊中之物。孙中山要去修铁路,黄兴要卸甲归田,那大哥陈其美呢?还回街上去做青帮大哥?不可能吧。
看来机会还是有的。蒋志清已不再是当年的毛头小子,而是个经历了些风雨,看得出官场沉浮的老手了。这都得感谢大哥陈其美的言传身教,还有赖于他自己的性情。
他的性情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慎言多思。当他日后执掌权柄时,就变成慎言多疑了。
早年他在于家乡凤麓学堂求学时,就喜欢早晨一个人闭上眼,静静地站立好一阵子。其实他是在思考,至于想什么,那是他心底的秘密。这种性情的好处是多思考,能让他从纷繁的局势中看清真伪,并找准脉络发现关键要害。
一山不容二虎,中国虽大,但绝容不下两支手握重兵的势力。清廷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同盟会的人马仍旧控制着南方,而北洋军人控制着北方,两帮人各有各的主张、各有各的领袖和利益。那些觉得袁世凯一当上总统,民主共和就水到渠成的人,真是幼稚得可笑。两帮人其实已如水火之势,战火迟早重燃,这就是他蒋志清的机会。
象在家乡时一样,蒋志清微闭着双眼,端正地站在院中,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夜晚吹来的春风还有些凉意,夹杂着野花的芬芳,正好让他心如止水,默默地想着:“现在要做的事,就是耐心地等待。”
等待,虽然是难熬的,但却往往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与其厌烦等待,不如在等待中充实自己。蒋志清的生活由此慢慢充实起来,除了学他大哥陈其美去繁荣一下娱乐业,慰问一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烟花女子外,他还为自己找了个好差事——创办《军声》杂志。
作为政治人物,不管在朝在野,有很重要的一点要绝对重视,那就是得让自己一直有声音传出去,这样才能让支持者们记着自己。否则,大家还以为他蒋志清犯错误或者翘了辫子。酒香还怕巷子深,更何况是有远大理想的蒋志清。那些年的革命党人也特别热衷于办报纸,和现代人搞网站一样,随便取个名字,再拉上几个好友,一份创刊号就能横空出世。至于发行量怎么样,他们倒不在乎。蒋志清现在才明白办报纸搞宣传的重要性,其实已经算很落伍了。不过,虽然没赶上推翻满清的那阵浪潮,但说不定可以在未来的政治斗争中为自己赢得一些先机。
1912年7月1日,《军声》杂志创刊号出版。蒋志清给自己取了个笔名——介石,大意是说自己对革命事业是很忠贞的。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将主宰中国几十年命运的蒋介石终于粉墨登场,蒋志清已经成长为蒋介石。当然,那时他绝对想不到这个名字在将来居然会那么响亮。
蒋志清,不!应该是蒋介石,在文章中大谈了一番自己对于未来国防建设的看法,什么俄国的威胁、日本的野心,什么国内的军政建设、军权统一问题,甚至对有着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问题都分析得头头是道。
但好景不长,算上创刊号,《军声》杂志一共出了四期,就再也无法维持下去。这时,蒋介石才知道这办报纸其实是个烧钱的事,没有引入风险投资那是无论如何都撑不下去的,不然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也不会出现入不敷出的问题。事实已经无情地证明他绝非是做企业家的料。也罢,姜子牙不也是生意做不下去,才跑去钓鱼等人上钩的吗?看看古往今来,那些个成功的政治家、革命家,哪个是做生意的料?如果能靠做生意发大财,谁还愿意风吹日晒提着脑袋干革命?
东边不亮西边亮,杂志办不好,不正好证明自己是从政的料吗?蒋介石想通之后,马上甩手告别文坛,再次回国了。
回国是爽快,但陶成章一案还悬在那儿呢。蒋介石明白回国后不能太招摇,否则难保光复会那帮人不来找他算账。所以,他直接就回了奉化老家,整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跟个小媳妇一样规矩,这叫韬光养晦。自此以后,蒋介石将这招练得炉火纯青,动不动就找个地方以退为进,这样一来风头也避开了,身体也调理了,然后在对手忘乎所以的时候,他才在万众期盼的目光和欢呼声中出来,给予对手狠狠一击。
上帝说要有光,便真的有了光。在他蛰伏于老家的这段时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身亡。这可不得了!民国成立后,宋教仁于1912年8月将同盟会和另外几个小党联合起来,改组成立国民党。他一直在殚精竭虑地将中国往议会政治的道路上引。也正是靠着宋教仁的努力,同盟会和北洋集团才能在表面上维持着和平。可就是这么重要的一个领袖级人物竟然遇刺,而且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袁世凯,这不是要出大事的吗!连正在日本的孙中山都立即赶回上海,和黄兴等人商讨对策。
“忍耐,最佳时机还没到,”蒋介石压抑住心中的激愤,不动声色地默默告诫自己,“要等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在最关键的地方,这才是成功之道!”
事实证明蒋介石的忍耐是明智的,已改组的国民党在战和问题上始终摇摆不定,直到袁世凯向五国银行团借到了“善后大借款”,并密集地调兵遣将,这才开始认真备战。
好了,最关键的时候到了。蒋介石这时去上海,找到陈其美辞行。
“大哥,我的德语学得差不多了,准备这就起程去德国开开眼界,也不枉您的一番教诲。”
透过薄薄的眼镜片,看着眼前的蒋介石,陈其美心里颇为惊奇。这哪是当年那个愣头青,简直就是一人精。去日本之前就说要去德国,结果在日本却忙着办杂志。这杂志没办好,那就应该从日本直接去德国,跑回老家干嘛?饶了这么大弯子,你装得够象的!
也罢,反正是自家兄弟,他想装就配合一下吧。“什么?现在是什么时候?马上都要开战了,你还去什么德国?留下来,跟着我去打老袁!”
要想卖高价,就得吊起来卖。蒋介石脸上波澜不惊,心里却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