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十一章、人挪活,树挪死

第十一章、人挪活,树挪死

书名:上班族作者名:纳川本章字数:6081更新时间:2023-12-27 20:19:08

  

  一转眼,到报社上班的第三个年头也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年里,王志远发现自己的身边有这样几个变化,报纸由小报变成了大报,广告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由当初办小报时的一百多万,迅速增长到四百多万。当然这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密不可分,但是,报社的领导班子制定的政策导向,也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在这家报社,几乎没有人再提好好学习业务,争做名编辑、名记者了。因为大家也都知道,这样档次的一张报纸,如果不靠行政命令,强制党政机关订阅,那连生存就都成了问题了。在这样的单位,从上到下,大家谈论的都是拉广告挣钱,大家每天翻开报纸,都是先从第四版看起,因为这个版面一般都是广告版。大家议论最多的是,谁谁谁又拉了一个专版,挣了多少提成。到了年底,大家心里都自己盘算一下,有哪些人今年挣了大钱了,除了工资奖金之外,人家又挣了多少万。比比自己,心里是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有。

  为了拉广告挣钱,各个关系广的记者、编辑和各个部门主任,都自发的把自己的出生地、老家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作为自己用心经营的自留地,那里的广告,轻易不允许别人染指。如果谁不识抬举,到了别人的势力范围,硬要从虎口拔牙,打破这个平衡,那就会得到别人的报复和议论。为了挣钱,大家虽然表面上维持着平静,但下面已经是剑拔弩张了。

  对这些东西,王志远冷眼旁观,时间长了,也看出来了些门道。三川是落后地区,真正的商业广告是有限的,报纸上做的最多的,就是那些可以打擦边球的单位形象广告。比如一个乡镇机关或者一个局委机关,按理说,财政上的预算是不会预留那么多的钱,让各个单位的头头脑脑,花钱在地区报纸上做广告,宣传自己的伟大业绩的。但中国毕竟是中国,大小是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小金库,单位的一把手想干什么事情,自然有人为他想办法。单位的一把手为了出名,为了提拔,为了自己方方面面的利益,是愿意时不时的在地区报社上露露脸的。当然,这样的广告可做可不做,关键看人家一把手的心情。

  为了加强广告部的力量,加大这种边缘地带的广告源的挖掘。报社一时间进了不少人,有正式调入的,有部门招聘的,出去也打着采访的名义,其实是出去拉广告。这样每天像走马灯一样,报社的各方人员,在各个区县、乡镇乱窜。一时间让下面到底也搞不清楚了,这个小小的《三川日报》,到底养了多少人。

  假记者乱窜,拉广告的来了一茬又一茬,让下面的基层单位不胜其烦,无法应付,有的干脆回避不见,不管是真记者还是假记者,一律来一个三十六计走为上。弄的那一段时间,王志远回老家的县城,见了亲戚朋友,一提他在的这家报社,都是摇头叹气,露出不屑的表情,让王志远觉得,在这样单位工作,真丧失面子。

  好端端的一个社会地位相当高的职业,新闻记者、编辑,仅仅是经过了两三年,就变成了这个样子,成了人人不屑的角色。为什么?王志远觉得,这和报社领导的决策有关系,太急功近利,眼睛里只会看到钱,没有把精力放到提高报纸的质量上。鼓励欣赏的也都是能给报社挣钱的人,对于业务上的骨干人才,能写出好文章的人才,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待遇上也没有给予特别的倾斜,导致编辑、记者的心思都在挣钱拉广告上,几乎没有几个人想着要读书充电,写出好文章,让广大读者喜欢这张本地报纸,每天不读睡不着觉。

  作为一张报纸,最根本的,就是这张报纸在群众中的地位,有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阅读人群逐年下降,商家也会弃之而去。为了生存,只能是靠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靠拉广告生存。这样低三下四,没有尊严,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单位呆着,稍微有点志向的,有思考能力的,都为报社的前景担忧。

  有关系的,有路子的人,开始纷纷调出报社了。有的去了地委机关,有的去了行署机关,还有的去了省城。走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都是业务上的骨干。他们或许都是有远见的人,看报社按这样的路子发展下去,早晚会有过不下去的那一天。

  王志远明知道自己的日子今后可能会越来越难过,但目前自己确实没有可以利用的关系和资源,只好走一步看一步,静观待变。

  但突然有一天,张记者的举动还是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震动。张记者和他一样,都是农村孩子出身,没有特别强硬的关系,和现任领导没有任何渊源。虽然他写了不少新闻稿件,是报社的“名记”,但在新的领导看来,他不会溜须拍马,性格孤僻,更不会拉广告挣钱,所以他的境况,也大不如前。

  王志远观察,有一段时间,张记者都是喝的醉醺醺的,逢酒必醉,喝多了要么就趴在办公室里的桌子上,呼呼大睡,旁若无人。要么就和要好的几个朋友,大声喧哗,发泄心中久久压抑的苦闷。听说他追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姑娘,人家没接受,回头嫁了一个做生意的老板。

  他精神上受到了刺激,对报社的前途也感到悲观绝望,于是就醉生梦死起来。生活也没有规律了,胡子也不刮了,穿的也邋里邋遢,每天见人,也没什么笑容,脸上阴森森的,谁也不搭理。大家都背后笑他,是个怪人。

  王志远偶尔和他打打扑克,交流交流最近看什么书,所以两人还有些来往。一天晚上,王志远发现他把自己的东西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好像要出远门的样子。王志远就问他,要到什么地方出差去。

  张记者轻描淡写地说:“母亲病了,我要陪她到外地治病。已经请了假。”王志远看他,手里拿了一把的钱,大约有几千元,就以为是真的。

  哪知过了两个月了,早过了他请假的时间了,他还没有上班,也没有任何音信。报社的领导,有跟他关系不错的,就向一把手汇报了一下,经过允许后,带着一辆车,叫上部门主任,去了趟他的老家。

  到了他家里,才知道,他母亲是有病,但早已经看好了,他为母亲看完病后,就去了南方,说是去深圳看看,让家里先瞒下去,不告诉报社的领导。

  这样跑了一趟,才真相大白,原来他是去了南方,没带档案,完全是以一个打工者的身份,闯世界去了。他这个消息在报社传开后,立即成了爆炸性新闻,成了报社员工议论的话题。有的为他惋惜,认为报社流失了一个难得的人才;有的幸灾乐祸,认为他那样不识抬举的人,走了早好。

  王志远打听到,他在出走之前,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的,以为母亲治病,需要用钱的名义,把自己的集资款全部要了回来。他连自己即将到手的家属楼都不要了,可见报社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没有了任何吸引力。他这一次,是破釜沉舟,绝不会回头了。

  报社领导从他家里,打听到他在南方的一家报纸,已经做上了首席记者。报社的领导于是就联系到他,给他打电话,劝他回来,还回报社上班。他丝毫没有回来的意思。报社领导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威胁要正式下文,开除他,取消他的编制。他也没有因此害怕,只是说了句:“我在报社这几年,为报社做了那么多贡献,对得起报社了,你们要怎么做,那是你们的事情,我不在乎!随便吧!”

  报社的领导看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冷处理,也没有正式下文,开除他,只是取消了他的一切收入。

  但报社人员纷纷向外流失的现象,也引起了报社领导的注意,他们开始下文,制定限制性措施,比如在报社工作多少多少年,才能调出。未经领导批准,擅自外出求职的,要以擅离职守处理,开除公职。已经分得住房的,收回住房。他们的这些条例,没几个人认真遵守。有关系的,照样调进调出。王志远仔细盘算了一下,出去了已经十几个了,几乎个个是业务上的好手。但出去了这么多人,对领导来说,也有一个大好处,空下了那么多位子,正好可以大肆安排人。王志远就感觉到,报社现在就像一个大集市,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出的人少,进的人多,一年一年,队伍在迅速膨胀,时不时的,就有新面孔进来了。这些人,不管学历高不高,业务好不好,但都有一个突出特点,和一把手都有一定的关系。

  人多了,好多人没有正式的编制,都要靠报社自己挣钱养着。报社的收入本来就那么多,现在家大业大,当官的多,当兵的更多;人多,车也多,自然钱越来越紧张,原来月初就发的工资,时不时的要推迟的月底。到了月底,还是没钱,只好等广告款催上来了,凑够了工资,才发下来。就像一户人家,地还是那么多,但超生了一个游击队,平添了几张嘴,粮食就紧张了,弄成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好在黄小燕的单位效益好,她的工资高,两人在一起过日子,在这个小城市里,还绰绰有余,没有体会到紧巴巴的,过不下去的日子是什么滋味。

  但张记者的出走,给王志远上了重重的一课。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看起来,人生的路有时候可以自己去闯的。不要什么都依靠别人,妄想着走捷径,拉关系,走后门,除了这个,自己就寸步难行了。一个真正有胆量的人,应该完全靠自己的实力,勇敢地迈开大步,走自己从来没有走过的路。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现在,王志远只是还没有这个危机感,他新婚燕尔,正沉浸在二人世界里,体会人生的美好。生活的重担对于他来说,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他还没有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生活的无情、绝望,所以他如今,仍然在过着随波逐流的日子,没有觉醒。

  一天晚上,他临时回办公室拿东西,却发现了一个秘密。办公室里坐着两个人,一位是钟哥,另一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胖胖的,戴着副眼睛,王志远一看,认识,这是单位一把手林总编的大公子。

  王志远偶尔在楼上打乒乓球时,见过他,知道他是林总编的儿子。这孩子还不错,见人挺有礼貌的,一脸和气,带着憨厚的微笑。刚来的时候,还是怯生生的,看到一张乒乓球台,已经被别人站住了,就不好意思的,站在一边,看热闹,眼里露出很是热爱的样子。

  正在打球的报社员工,几乎个个都是非常有眼色的人,一看他上来了,连忙主动的站到一边,把自己打球的位置让给他。他也不客气,连声谢谢也不说,接过球拍,就一气打下来。别人都成了陪练的,一个一个,陪他尽兴,直到他打累了,主动扔下球拍为止。

  王志远球打的不好,对这个也没有什么瘾,他就是觉得,这个公子哥的出现,把这里的气氛改变了。他一出现,大家都露出讨好、巴结的神情,似乎他老子是老大,他就应该是老大。巴结老大的儿子,给他留下个好印象,说不定他就会在老子的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日后自己就可能有提拔升职的机会。

  看到同事们一个一个,都是那种讨好献媚的脸,王志远在心里感叹,这就是现实中的中国社会吗?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变得如此势利如此自轻自贱了呢?是什么原因改变了这一切呢!不这样他们就活不下去了吗?老天啊,你睁开眼睛好好看看吧,这人都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吧!

  大家都这样,似乎约定俗成,比着献媚,讨好,不择手段,在这样的单位,要想生存下去,不随波逐流,又要保持住自己的人格尊严,确实需要勇气和毅力,甚至还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不患得患失,因为无欲则刚。

  王志远是这样做的,当然他也希望,像自己这样人越来越多,这样大家会把这种媚俗的风气改变改变,报社本来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当然,这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因为王志远知道,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说你受过了高等教育,就可以称为知识分子了。“文革”期间,戴眼镜的和有高中毕业文凭的,就被不识字的老百姓称为知识分子了,其实这个说法太宽泛,按王志远的理解,报社这么多人,别看有本科文凭的一大堆,硕士也有好几个,甚至有人是高级职称,都是这记者、那编辑的,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他们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因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要有独立的精神的,有健全的人格,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卑躬屈膝,讨好献媚。这样的要求,对普通人来说,确实也太高了,一般人读书,也就是为了日后能找一口饭吃。他们做起这巴结人的事情,比没有文化的人,做得还过份,真是丢尽了文化人的斯文。

  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在当前的文化中,有一种有奶便是娘的社会风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贯讲究礼义廉耻的中国社会,变成了一个特别现实,特别功利的社会。在人们的思想中,什么礼义廉耻,人格尊严,一切都是骗人的,是约束人的思想的,是把人变得越来越迂腐要不得的落后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流毒。

  人就这样活一辈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社会就是一个森林,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你不能当官,不能发财,是你自己没本事,活该受气,受罪。

  只要你能往上爬,能够赚到大把的金钱,不管你是怎么换来的,你就是人人敬佩的对象,是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人士,理应受到大家的尊敬。

  曾经纯朴善良的社会风气,不知不觉间,就不见了。整个社会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哪里还能找到一块净土呢!

  王志远发现的秘密是,自己从内心里非常尊敬的钟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为林总编的大公子补课。钟哥做过英语老师,又读过硕士,英语一直都没有丢,为一个中学生补习英语,似乎是轻车熟路。

  但他为单位的一把手的孩子补课,就有点特别的意思了。王志远推测,按钟哥的脾气,他绝对不会主动找到林总编,像别人一样,露出低三下四的神情,表示要为领导的孩子补课。他根本就不是那样的人。他做不来。那样确实是有点下贱了。

  事情可能的是这样开始的,林总编主动找到钟哥,把他喊到办公室里,坐一坐,聊了会天,又拉了一会儿家常,回忆一下在乡里工作时的往事,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情上通融的差不多了,林总编才开口谈到了孩子,说起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不争气,英语成绩最差,找不到好的家教辅导辅导。又问了钟哥的两个孩子,听说两个孩子学习都很好,成绩在班里都是前几名,根本不用大人操心,于是不住地夸赞,说钟哥教子有方。

  钟哥被忽悠的差不多了,觉得这个领导,还是念点旧情的,对自己这一番话,还是非常暖人的,于是就立即生发出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劲头,主动表示说,自己的英语还好,辅导一下,肯定没问题,反正自己晚上也没什么事情,就把孩子学习的事情,交给我吧。

  林总编自然是顺水推舟,表示了一下感谢。自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钟哥一定的关照。

  果不其然,到了年底,部门领导调整的时候,钟哥就得到了一个部门副主任的头衔。不过这个副主任,只是报社下文任命的,没有往宣传部和组织部上报,也就没有地委组织部正式的副科批文。

  这有批文没批文,差别可大了,有批文的,才是组织部承认的科级干部,就是从报社调出了,外单位也认。而没有批文,只是报社自己任命的,出了报社,就没有任何人承认了。只是每月的奖金,按级别多了上百元钱,比王志远这种,什么也不是,小兵一个的强。

  王志远判断,虽然钟哥对林总编表示了自己的拥戴之情,主动屈尊,放下自己知识分子的臭架子,往领导心里做事。但在林总编的心里,他并没有把钟哥这样的知识分子当回事。一个是官僚,一个是臭知识分子,这根本上就是两类人,从气质上就不通。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舒服。或许在林总编的心里,他从来就看不起这样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就配编编报纸,读读书,写点破文章,发发牢骚而已,给个小甜头就行了,重用不得。

  王志远看了看,那些上报副科、正科的人选,都是一些领导真正欣赏的人,未来要重用提拔的干部,那些人基本上没一个喜欢读书的,都是处事老道,擅于迎合领导的人,在社会上吃得开,一个个八面玲珑,在报社也混的顺风顺水的。

  对于钟哥的做法,王志远觉得,自己可以理解,就是换了自己,也会这样做。毕竟和领导搞好关系,又不失尊严,是两全其美的事情。钟哥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级别提了一级,待遇提高了一些,可以补贴家用,他实在是太困难了,一年多个千把块,对于他,能办不少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