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章 逼捐
书名:大明:开局签到当暴君作者名:毅星寒本章字数:2130更新时间:2024-12-27 17:49:23
“白银一万两?”
听到这个近乎天文数字般的敲诈,礼部尚书刘达差点没当场晕死过去。
虽然他是朝廷重臣,是一位正二品大员,可他的俸禄也不多,一万两白银,在正常情况下,他是打死拿不出的。
当然,朝廷的事,不正常的时候多了去了!
皇帝陛下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敲山震虎,恩威并施,众臣做官能做到这一步,也都不是傻子,他们很容易就看出了朱允炆的意思。
“皇上,刘大人虽身为礼部尚书,官至正二品,但月俸仅仅只有六十一石,这一万两白银,他断然拿不出啊!”
群臣当中,有人站了出来,为刘达说话,闻言,众人的嘴角也都不由得抽搐了一下。
实则是,皇帝陛下这分明就是狮子大开口,许多人倾家荡产,也凑不齐一万两白银。
要知道,由于太祖洪武皇帝当年出身低微,故而,在他设立的规定下,大明朝的俸禄,可是历朝历代之中最低的,简直低到离谱!
“启禀皇上,微臣……不如微臣就先捐一千两吧。”
此时,刘达狠狠咬了咬牙,面露肉痛之色,心中颇为无奈。被皇帝陛下盯上,他以后的日子显然是不会好过了。
“一千两?”朱允炆惊愕。
这么少,难道是打发叫花子不成?
朱允炆心中有数,现在站在他面前下方的满朝文武百官,虽然有一部分两袖清风,可大部分却都富得流油。
而礼部尚书刘达,表面上看似很穷,实际上也是个有钱的主,不会差这点银子,只不过,为了避免引起皇帝的怀疑,他在故意装穷哭丧而已。
“朝廷国库亏空太大,一千两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太少了啊。”
大殿上方龙椅之上,朱允炆摇了摇头,他眉头一挑,随即又转过目光,扫视众人。
“李将军,侯侍郎,还有诸位爱卿,尔等是不是也和朕一样觉得,赈灾事大,朝廷众臣都应当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啊?也别让刘尚书一个人出钱,作为多年的同僚,大家也都意思意思,帮他分担一下。”
朱允炆不怀好意,他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让众人都不要干看着,不要置身事外。
“咳咳……李将军,之前,李贵妃曾答应过朕,说是要回娘家替朕借银十万两,不知,李将军现在可否给朕一个答复,这十万两,什么时候能凑齐?”
众臣面面相觑,皇帝陛下这是要逼着他们捐钱啊,名义上,是为了替刘达分担,但却是在借刘达制造话题。
天子亲自逼捐,有借口,有理由,名正言顺,倒是让人无法拒绝!
此刻,宣威将军李勋俨然成了众矢之的,他脸色阴沉,目光死死的看着皇帝,心中则是有一股无形怒火在滋生。
可偏偏,他还不能发难,毕竟,此事是皇帝占理,李慧儿那里,的确曾经给他说过这件事。
十万两白银,宣威将军府不是拿不出来,关键是,这笔钱要用对,不能人财两空,更不能资敌。
他可以不在乎这些银两,但他却不能不在乎皇帝陛下的态度转变。
自古以来,君臣关系本就紧俏,守成之君忌惮权臣,可为人臣子,又何尝不忌惮善于心计的权谋之君呢?
太祖洪武皇帝废除三省丞相,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确保皇室的统治地位!
“皇上,既然慧儿答应过你,那微臣也就直说了,十万两白银,臣确实拿不出,不过,臣可以出售名下的房产与良田,确保在三日之内,先奉上白银五万两!”
不得不说,宣威将军就是不一样,出手之阔绰,一般人还真比不上,此时他大手一挥,整整五万两白银,便就此落实。
这般魄力,倒真不愧是一代人杰,未来必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李勋此人,实力与手腕皆是极强,朱允炆想要扳倒这棵大树,并不是太容易。
恐怕,这条帝王之路,朱允炆在削藩之前遇到的最强大的敌人,非宣威将军李勋莫属!
现如今,宣威将军都表态了,众臣也不好拒绝,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要意思意思的。
“皇上,臣愿捐款赈灾,驰援山西,特奉上白银一千两!”
“臣也愿意捐银一千两,助我大明渡过难关!”
“臣官职卑微,甘愿捐银五百两!”
“还有臣,捐银二百两。”
……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连连有人捐款,其中有心甘情愿的,也有顺势而为的,不管怎么说,这笔钱,他们都出定了。
有人心中颇为肉痛,但也无可奈何,且还要勉强挤出笑容,要摆出一副愿意为了大明灾民付出一切的样子。
至于礼部尚书刘达,在确定捐银一千两之后,也终于脱身,不再被朱允炆逼迫,算是花钱买平安!
天下动荡,朝廷不稳,文武百官拉帮结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官员贪污严重,到处吸血,几百上千两银子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生在这个时代,真正两袖清风的青天大老爷,并不是没有,但很少很少。
例如,刑部侍郎侯泰,就是个典型的穷光蛋,也是传说中的月光族。
按理说,侯泰作为朝廷的正三品官员,月俸也有三十五石,按照每石一百二十斤计算,也有足足四千二百块粮食了,虽然不能保证富贵荣华,可也不至于落魄至此,至少,吃喝不愁。
但,事实就是,侯泰平时的开销太大,经常救济贫苦,到了最后,他甚至都需要省吃俭用,才能养活一家老小,日子过得甚是寒酸!
侯泰并非抠门,而是真的没有积蓄,此际,他只捐银五十两,还被群臣嬉笑了一番。
对此,朱允炆倒是并未在意,反而还很欣赏侯泰的为人,这是他看中的人才,没有让他失望。
除了侯泰以外,朝中还有不少穷得叮当响的大臣,这些人往往不受重视,但却被朱允炆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身居高位,尚且还能保证自身廉洁,这样的人不用,还能用什么人呢?
至少,他们不会为了一己之私而鱼肉百姓,更不会为了升官发财而违背做人的准则。
正所谓见微知著,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国家和百姓都需要一批非利己主义者来做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