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24章 蹊跷的李如柏之萨尔浒生还

第24章 蹊跷的李如柏之萨尔浒生还

书名:朔风长号之大明边境作者名:南方有可言-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723更新时间:2023-03-31 10:01:49

既然已经撕破脸了,那就誓不两立。努尔哈赤和大明朝廷开始进入你死我活的兵戎相见。

堂堂大明,小小酋长,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一个是曾经击破过大元帝国的明朝,一个是刚刚起步的,偏居一隅的后金政权,是吧?要让万历一开始就重视这个不是对手的对手,也太抬举努尔哈赤了吧?我万历再不济,还不至于败在你手里!在萨尔浒之战前,大明帝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努尔哈赤的实力是不当回事的,至少面子上是这样的。

可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618年,大明和后金的第一次交锋,后金赢了。后金主动发起的抚顺之战,明将李永芳投降,沈阳生员范文臣被俘虏进入后金发光发热。补充一下,范文臣不是普通秀才,他是范仲淹的后代,学识才干极其出色,他和努尔哈赤的相处关系一般,但后来的皇太极、多尔衮和孝庄非常倚重他。可以说,如果没有范文臣,满清的入关行动不一定会顺利得逞。

这个结果是万历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嚯,努尔哈赤没有想象中的简单?那就不客气了,干脆派兵去灭了他!让他尝尝在太岁头上动土的下场!

于是万历命杨镐为辽东经略,组织20万大军去平定努尔哈赤。明廷还是懂兵法的,自己财政紧张,那就借力。事前就联络了努尔哈赤的死对头叶赫部,再联络了朝鲜亲友团一起上阵去攻打。准备还是相当充分的,兵力也是雄厚的,在万历看来,如此大规模的一次征讨,怎么滴也能把小小的后金给灭了,自己坐等好消息就成。结果等来的是明军几乎被团灭的晴天霹雳。

总指挥杨镐所定下的策略是:自己坐镇沈阳,目标是赫图阿拉城,兵分四路,三月初一一起出发,合兵围住赫图阿拉城。

努尔哈赤那边是什么情况呢?

首先是士气高昂。1618年正好是努尔哈赤60大寿,抚顺大捷,兵强马壮,全军踌躇满志,欢欣鼓舞。更让努尔哈赤高兴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抚顺战役中,第8子皇太极表现出智勇双全,是个大才。上阵父子兵,有如此出色的儿子,努尔哈赤如虎添翼,怕他个鸟!

面对几十万大军压境,努尔哈赤并不慌张,他和皇太极仔细分析明军的部署,然后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然后对明军各个击破。“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用拳头去打敌人的五指!

事实证明,这次战役正因为有皇太极的智谋善断,才帮助努尔哈赤以少胜多,一战成名!

在皇太极的巧计下,明将杜松之战,一直打到了半夜,明军全军覆没,主将杜松与其他的将领全部战死。可以说明军是尸横遍野,因此次大战在萨尔浒打得是最为激烈,而后金军击败明军大获全胜,所以将此战称之为“萨尔浒之战”。

杜松这一路大军被歼灭以后,萨尔浒之战的第一个战役宣告结束。

第二战役,努尔哈赤迎接明军的北路军。皇太极直接率领起兵攻入明军之中,将明军打得是七零八落,四散而去。第二战役仍旧是后金军大获全胜。

第二战役刚结束,努尔哈赤先派出代善、莽古尔泰等人前去迎战其他明军,却将皇太极留在了自己的身边。说明在此时,努尔哈赤的心里已经把皇太极当成了最重要的保护力量。皇太极感动于父亲的温情,但还是战斗要紧,谢过父亲,他立马追上了代善。历史就是如此神奇,如果没有这个插曲,如果皇太极当时接受了父亲的保护而停留原地,那么,萨尔浒之战的胜负是未知数。 

待皇太极追上代善以后,给代善出了一个好主意,可以对付明廷的第三路大军。明廷的第三路大军是由刘铤率领,刘铤有“刘大刀”的称号,骁勇善战。皇太极在对战杜松的时候,曾经缴获了一支令箭。皇太极便将此令箭交到了一个投降的明军士兵手里,让这位投降的士兵带着令箭假传杜松的命令(刘铤还不知杜松已经战死),催促刘铤赶紧到赫图阿拉城下会战。刘铤便下令赶紧行军至赫图阿拉城。皇太极便下令传炮,皇太极这里有了炮响声,而另一个地方也有了炮响声。刘铤便认为是杜松的大军已经到了赫图阿拉城下,而且已经开始攻城。刘铤赶紧下令大军急行。皇太极跟代善又出了一计:让一部分后金军穿上明军士兵的衣服,并且打着杜松部队的旗子。刘铤不知道杜松已经战死,在距离赫图阿拉城还有50里的地方,看到“杜松的部队”,还以为是两路大军汇合,并没有多想。但是冒充明军的后金军趁着刘铤大军不备,便突然对其发起进攻。刘铤部队一时间大乱,很快便被歼灭,而刘铤本人也死在了血泊之中。

第三战役仍旧是后金军大获全胜。

辽东经略杨镐在得知三路大军全军覆没以后,便赶紧下令第四路大军李如柏的部队撤回来,这才算是保住了最后的一路大军。行军慢吞吞的李如柏李如柏一箭没发,一刀没砍,全身而退。看上去他笑到最后,实际上他死得最惨。为什么?稍后再说。

萨尔浒之战仅仅持续了五天的时间,后金军大获全胜,成为后金军与明军之间重要的转折点:明军共损失了45800多人,将领就战死了300多人,元气大伤。而对于后金来说,不仅对于政权的稳固更加有利,而且还掌握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

如此悬殊的战前实力和战后结果,仿佛是打在大明朝堂的一记耳光,除了不甘,还有羞愤。说是国耻也可以。随后,言官们把矛头对准了李如柏:有什么猫腻?凭什么其他将领都死,你一个人好端端地活着回来了?你李家和努尔哈赤的关系揪扯不清,是不是努尔哈赤有意放过你?

禁不住吐沫星子的轮番轰炸,李如柏自杀明志。以死谢天下!至此,李成梁死,李成梁长子李如松死,次子李如柏死!边境势力彻底颓丧。言官集团一家独大,至于阉党崛起和言官抗衡的事情,是下一阶段的故事。

要说这李如柏,确实是虎父犬子,才干能力不及他的父兄分毫,还酗酒误事,前科累累。但他命好,父亲的恩泽罩护着他。不看僧面看佛面,朝廷多次给他重要官职,一起步就是正五品锦衣卫千户。奈何这小子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因为喝酒影响了正事,被罢免了。后来赋闲在家,这次被启用,明朝希望他能够继承李成梁的哪怕一点点军事基因就行了。他没继承,他还和杜松对着干,使绊子。当然,这次出征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各想各的,劲不往一处使,磨磨唧唧,配合不力。也不在乎多一个搞事情的李如柏。

问题在于,为什么只有李如柏可以神奇的毫发无伤?为什么短短五天萨尔浒之战可以结束的干净利落?为什么区区努尔哈赤的军力可以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有研究明史的学者认为,当年李如松之死是有背后主谋的,有很多证据指向朝中大佬有参与陷害的痕迹。如日中天的李如松如果再继续光耀下去,他的奕奕神采足以遮住任何人的光亮,而万历,也因为有了李如松的守护,变得不再惧怕。如此局面,某些人是不愿意看到的。

李如柏再怎么混不吝,他至少是爱父亲和兄长的。父亲两度被弹劾下台,兄长死得惨烈不已,他的内心不可能没有波澜。要说萨尔浒之战,李如柏没有半点小动作,确实令人狐疑。这次,难怪言官们的责问了。

而万历,经历了萨尔浒惨败,已经被气得半死不活了。他无力再改变什么。为了萨尔浒之战,他居然破天荒地上朝议事,排兵布阵,筹措军饷,调动精兵强将,他尽力了。

紫禁城的落日,同情地陪伴着这位日渐萎靡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