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围郑就宋】
书名:大话之帝国崛起作者名:大择天下本章字数:4824更新时间:2023-12-27 20:12:28
陈桓公将二人拿下后,就想马上将他们斩首,下面就有大臣劝道:“这毕竟是俩外国人,该怎么处置,纯属他们的内政。虽然现在我们是属同一战线,但如果就这样轻率地把他们杀了,就怕将来会给卫国留下什么口实。况且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我们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陈桓公一听有理,这事是该稳妥点,就将二人分别羁押起来,并派使者去卫国,要石碏自己拿出个处理方案来。
病退在家多年的石碏突然将大臣们召集到朝堂来议事。大臣们看着老头精神矍铄的样子不禁暗暗称奇,加上今天的堂议并没有州吁参与,所以大家都预感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果然,石碏向大家宣布了州、石二人已经在陈国被逮捕的消息,并要大家讨论一下,该如何处置他们。
本来大家就信服石碏,现在看到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他不声不响中都已经掌控了整个局面,还能说什么,还敢说什么!
大家纷纷表示:“唯石大人马首是瞻。”
石碏道:“二贼大逆不道,弑君误国,罪不容赦,应即刻派两人赴陈国去明正典刑,以告先君地下之灵,以慰国人殷切之望。”
群臣纷纷赞同。
也有人拍起马屁来:“州吁是首犯,自然不可饶恕。但石厚毕竟是从犯,同样判以极刑,似乎太过,我看给个无期徒刑就差不多了。年轻人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应该给他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此议一出,也引来了不少附和之声。
石碏勃然大怒:“莫非大家以为我石某人有私心?州吁做的那点事,都是石厚那小子主使的,杀他一千次都不为过。如果你们都不愿去,那老夫我就自己去,亲手宰了那逆子!”
话到这个份上,大家不由不信,也不由不服。老头子真是高风亮节啊,群臣从内心赞叹他。
最后,右宰丑和石碏的家臣獳羊肩自告奋勇,主动承担了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临刑前。州吁对右宰丑说:“你是我的臣子,你敢如此大逆不道来杀我?”
右宰丑答道:“我是向你学的,这就叫学以致用。”
州吁无言以对,只得引颈受刎。
另一块场地。石厚对獳肩羊说:“我知道我罪不可赦,我也不想多作辩解,我只想在临死前能见我父亲一面。”
獳肩羊答道:“我会满足你的,我将提你的头去见他。”
完了之后,石碏又着人到邢国将公子晋接回来继任国君。
石碏“大义灭亲”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虽然有这样的壮举,不过石碏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响亮。这一方面固然与人们不熟悉那段历史有关,更重要的一方面,我觉得是他的这次举动对卫国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帮助,甚至有可能效果为负数。因为他扶上马的公子晋并不是个什么好东西,或者刚脆说不是个东西。
石碏不缺忠心,也不缺智慧,但他缺的是识人的眼光。他光考虑继承顺序去了,而没有注重个人品质。
不过也挺难为他的,一个懦夫,一个色鬼,一个匹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问题没答案!
尽管石碏劳而无功,但他舍孩子去套狼的决心和勇气,还是值得我们钦佩的,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所以,我强烈建议:让我们一起来记住他吧。
第五章郑庄伐宋
插播完卫国的这档事,我们的目光又要回到郑国了,没办法,因为郑庄公是我们当前故事的主人公。
上次五国联军的东门之围,虽说没给郑国带来多大损失,但这对于一个拥有一颗称霸雄心的人来说,是很伤自尊的一件事,更是一种耻辱,所以郑庄公决定要报复。
当然,报复也是要讲究策略的,如果五国一块打,按郑国的实力很难做到,可能不但旧仇不能得报,反而又会添加新恨,徒取其辱罢了,郑庄公可不是傻子,这笔帐还是算得清的。
他把祭足找了来,商量这事。
群臣俩一合计,决定打宋国。因为鲁、陈、蔡上次就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的,他们是可以争取成为朋友的;至于卫国,虽说是挑起者,但最近其国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庄家都换了,所以这笔帐也暂且先搁下。而宋国是五国中最真心实意打郑国的,一幅道貌岸然的样子,最可恨了。且宋国位尊国大,只有打击这样的国家,才能真正打出自己的威风,打出自己的威望。
祭足说:“要打宋国,必须先消除其余几国的疑虑,使他们只在旁边充当看客,不搀和进来。”
两人又经过一番商量,决定以陈国为突破口。
几天后,郑国便派使者来到陈国,主动示好,想与陈国结为友好邻邦。
陈桓公也不是个简单的人,面对郑国抛来的橄榄枝,脑子里便立刻想到了那句著名的歇后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毕竟郑强陈弱,而且双方刚刚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事,不由人不疑。
与郑盟,意味着与宋裂,到时郑国打完宋又来打陈,自己连个挡箭的都没有,还不落个鸡飞蛋打的结局。所以,陈桓公拒绝了郑使者的请求。
郑庄公一听使者回报,勃然大怒:“不知好歹,不识抬举的东西!给你机会你不要,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就打算发兵攻陈。
祭足忙劝道:“基于之前我们两国之间的的恩怨,陈侯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他并非不想和我们结盟,只是还不敢确定,所以我们就得拿出诚意来,让他相信我们。如果现在打他,这就等于把他往宋国怀里撵,他们的联盟将牢不可破,这就对我们大大不利。我看不如这样……”说完就向郑庄公如此这般献了一计。
几天后,郑国的一股戍边部队就拜访了陈国,并顺手牵羊带走了大批的礼物——财物、牲口和人口。
陈桓公接到边报,大为震惊,忙召集群臣来商议。还没议出个结果,郑国新的使者颖考叔就到了。
颖考叔说:“前次两国结盟未果,使戍边的将士们产生了误会,以致做出了这样出格的事来。我们主公为此深感不安,特命我来向您致歉,并将所掠之物悉数归还。”
陈桓公差点感动得热泪盈眶了,“郑伯太有诚意了!太有诚意了!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至此,郑陈结盟,五国联盟基本算是寿终正寝。
但郑庄公还是不着急打,虽说春秋无义战,但样子还是要装出来的,郑庄公还需要一个打的理由。
有理由要打,没有理由创造理由也要打,郑庄公就是这么想的。
不是还有个王室卿士的职位吗?是该派上用场的时候了。几天后,郑庄公携祭足等一班人迤逦来到洛邑。献完礼,拜毕,不料,却受到了周桓王非常低规格的接待。
按两人过去的恩恩怨怨,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一见面,周桓王就“关心”起郑国的收成来,“今年收成如何呀?”
郑庄公跪在地上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托大王洪福,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周桓王抚了抚胸口作庆幸状,连声说“那就好,那就好。”半晌又嘣出句话来,“今年温邑之麦、成周之稻,可以留给我自己吃了。”
郑庄公见周桓王语带讥讽,当时“腾’”地一声就站起来,拂袖而去,留下一个周桓王在背后哈哈大笑。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按周礼,诸侯朝觐天子,天子是要设宴、回礼的,但周桓王显然没有这样的打算,郑庄公喝西北风他才高兴呢!
大臣周公黑肩就劝周桓王,郑国毕竟实力强大,也别太过火了。周桓王想了想,就派人给送去了十车小麦,并还顺便捎去了一句话——聊作备荒之用。他才不管你强不强大呢,先过把瘾再说。
郑庄公受到一番讥讽,本来一肚子的气就还没消,见周桓王又用这区区十车小麦来羞辱自己,更是怒不可遏,就要一把火将这些麦子烧了。
旁边的祭足忙一把拉住他劝道:“主公冷静,主公冷静!周王回礼虽轻,终究是天子所赐,哪怕是根稻草,我们也要把它当作是金条一样宝贝起来。现在我们和他公然撕破脸皮,你想天下诸侯们会怎么看你?要知道他们敬你、怕你,不光是我郑国强大,还因为你是王室的卿士呀。所以,主公此时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冲动是魔鬼啊!”
这一次郑庄公是真的生气了,祭足费了好大半天的劲才使他平静下来。
正在这时,周公黑肩来访,并还私下带来一车绸缎,作为礼物送给郑庄公。当然,这也不是白给的,而是有目的的。一是希望缓和一下周郑君臣的关系,二是为将来取得郑庄公的帮助作好铺垫。因为周桓王有两个儿子,周公黑肩是支持次子的。在争储的道路上,有郑庄公这样一个强人相助,那还是相当有利的。
祭足看到这车绸缎,眼睛一亮,一个胆大包天的瞒天过海之计涌上心头。
第二天,郑庄公便带着他的郑国使团离开了洛邑。
离开时的郑庄公一扫这几天阴霾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喜气洋洋和趾高气扬的神色。他的身后是周王赐给他的丰厚的礼物——十车绸缎。当然这只是外人从表面上所看到的,至于里面到底是些什么东西,旁人也不便掀看。
郑庄公还命人在第一辆车上高高挂着彤弓弧矢(朱漆的弓箭,是古代天子授予诸侯征伐权的标志,当然这也是他自己私下仿造的),并且一路上还逢人便宣扬,说宋国久不朝贡,周王已命郑伯代为征伐。
郑国使团由此变成了宋国罪责的宣讲团。
经过郑庄公等人一路上不遗余力的宣扬,结果地球人都知道了宋国的滔天罪行及郑伯奉王命将对其征伐一事。当然,宋殇公也不是外星人,所以他也知道了这事。估计这老兄这方面平时做得也不咋的,所以竟然也没半点怀疑。
只怪当时通讯业不发达,才让郑庄公有机可乘,打起了擦边球,让他无中生有地创造了一个打宋国的借口。
郑庄公回国后,立刻以周王的名义向齐、鲁、蔡、卫、郕、许等国发出了征召檄文。
齐国和郑国是盟国,喝过血酒的,所以招之即来。而鲁公子翚是个贪财好利之徒,面对郑庄公许下的重诺(所得宋地尽归于鲁),也很爽快地答应了。
蔡、卫、郕、许几国却未予理睬。至于它们,郑庄公本来就没指望他们在军事上能帮什么忙,之所以还要发传真给他们,是想在政治上造成尽可能大的影响,让世人都知道,宋国已经成了天下公敌了,所以,郑庄公对他们的来否也没作过多的关注。多一个不密,少一个也不稀!有这两国就足够了!
郑庄公亲率公子吕、高渠弥、颖考叔、公孙阏等一班大将,自为中军,并且还自制了一面大旗,名叫“蝥弧”,上书四个大字“奉天讨罪”,绑在一辆辂车(古代的一种大车)上,还把上次用过的彤弓弧矢也挂在上面,俨然一幅替天行道的派头。
齐国派出的是齐僖公的弟弟夷仲年,三百辆车,为左军。
鲁是公子翚,二百辆车,为右军。
郑、齐、鲁三国气势汹汹杀奔宋国而来。
公子翚最为积极,一鼓作气就将一个叫老挑的地方拿下了。随后郑庄公率大军来到,将大本营就驻扎于此,给了公子翚一番大大的表扬,并给他记上了头一功。
然后郑庄公命继续分兵进取,乘胜追击。颖考叔、公子翚攻打郜城,公孙阏、夷仲年攻打防城。
面对三国咄咄逼人的架势,宋殇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忙把司马孔父嘉找来商量对策。
孔父嘉说:“我派人到洛邑打听到了,根本没有伐宋一事,郑伯这是在假传圣旨。”
宋殇公这才恍然大悟,咬牙切齿了一番后说,“这些现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解当下之围,你说该怎么办吧?”
孔父嘉说:“我有一计,可令郑国不战而退。”
“都什么时候了,还卖关子,有话快说,有……”宋殇公心急如焚,都有些不耐烦了,但现在又需要这样的人,所以还是来了个急刹车。
孔父嘉说:“郑伯假借王命,虽然向多个国家发出了邀请,但来的却只有齐、鲁。上次我们五国联盟之中,陈、鲁已经投向了郑国的怀抱,卫、蔡却并没搭理他,这就充分证明这两国是值得我们信赖的朋友。主公若能多花点本钱,这两国必到!”
宋殇公苦着脸说:“这三国的实力这么强大,请他们来能起到啥作用嘛。”
“主公,别急嘛,我还没说完呢。”
“那还不有话快说,有……”宋殇公虽然很着急,但刹车还是很灵的。
孔父嘉也不以为意,笑了笑,接着说:“我寻思,郑国的军队大部分都出来作战了,国内定然空虚。如果我们能出其不意直攻荥阳,郑国总不能坐视不救吧,这样一来,我宋国之围不就……”
宋殇公一拍大腿,连喊了三声“好”。
其实这就是后世的“围魏救赵”。但为什么人们记住的是“围魏救赵”而不是“围郑救宋”呢?
我想这与一场战争的几个因素是密切相关的。首先是战争的结局,胜者为王败者寇,相信谁也不会把一场失败的战争当作经典战例去背诵。其次是战争的意义,一场战争如果能戴上决定性的、转折点这样的高帽子,自然会被人们津津乐道,如牧野之战,如官渡之战等。其三是战争的噱头,其实人们大都有八卦的心理,他们在关注战争进程的同时,也非常关心战争里面的一些插科打诨,如孙膑和庞涓这哥俩的恩恩怨怨、蒋干两次跌进同一条河里等等,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眼球。与之相比,孔父嘉简直就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黄花大闺女,在历史的秀场,他的名气就像青藏高原的空气那样稀薄。
综上所述,人们记不住“围郑救宋”是很有道理的。孔父嘉虽然有创意,却没有执行力,同时也没有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所以才让孙膑后来居上,捡了个大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