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交质】
书名:大话之帝国崛起作者名:大择天下本章字数:5242更新时间:2023-12-27 20:12:28
在颖地有个小小的边疆护卫官名叫考叔,此人德行高尚,为人正直,并且还是个大孝子,因而美名远播。当地人都很尊敬他,称他为颖考叔(也算是为当地争了光)。
当颖考叔听说了郑庄公母子的故事后,觉得庄公做得很是不对。他觉得,母亲虽然不像个母亲,但做儿子的还是应该坚守自己的本职,纵使母亲犯下再大的错误,儿子也不能这样对待自己的亲妈。所以,他决定亲自去趟荥阳,去“谴责”一下郑庄公,如果需要就顺便帮他一把。当然,他并不知道此时郑庄公矛盾的内心世界,他之所以要这么做,或许完全是出于一种孝子的本能。
于是,颖考叔就抓了几只鸮鸟,打着进献山珍美味的旗号求见郑庄公。
百忙中的郑庄公还是抽出了时间,亲切地接见了他。虽说人家只是个边疆小吏,但毕竟也算是个名人,再说要以德服人嘛。
宾主双方先是进行了一阵热烈而愉快的寒喧,譬如天气如何啦,家庭情况啦,来时堵不堵车啦,等等。
一袋烟的工夫,鸮鸟熟了。
由于鸮这种鸟并不常见(当时也没有制定珍稀动物保护法),所以,郑庄公并不了解它。就问道:“这是一种什么鸟啊,会好吃吗?”
颖考叔站起来,拱拱手,说:“请允许我先给主公简单介绍一下吧。鸮,俗称猫头鹰,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此鸟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征:第一,它是一种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两眼一抹黑,你就是把泰山放在它面前,它也看不到,晚上倒是能明察秋毫。这说明它是一种大处糊涂小处精明的鸟,和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倒很相像;第二,这种鸟不是什么好鸟,它长大后会把辛辛苦苦哺育自己的老娘吃掉。所以,不管味道如何,像这种既不明智又不孝顺的鸟,就应该把它吃掉。”
颖考叔话里有话,指桑骂槐,听得郑庄公脸红一阵,白一阵,无言以对。
这时,正好厨下给郑庄公送来一只烤全羊。作为回报,郑庄公就赏赐给了颖考叔一条羊腿。
按照周礼,平时天子食牛肉,诸侯食羊肉,大夫食猪、狗肉,每逢朔日和节日,下级可以吃一回上级的肉。
牛既可耕地又可拉车,在那样一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犹显珍贵,所以等级高,也只有天子才配吃得起。而狗肉虽然味美多补,可能由于其赖以生长的食物不雅,所以也就只能屈居末席了。
当然,周礼并不是说大家顿顿都得吃肉,而是说如果你要吃肉,那么就请你依照自己的身份,按规矩吃,小心祸从口入。
颖考叔相当于一个偏远地区的派出所长,生活较为贫困,估摸平时也就只见过羊吃草,没吃过羊肉,所以,现在郑庄公赏他一条羊腿,对他来讲是一个很高的礼遇和一次难得的口福机会。
可是,当他手捧羊腿的时候,他并没有表现得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来个饿虎扑羊,而是拿起刀细细地割起上面的肉来,包好,放进口袋里面,然后才抱着骨头猛啃起来。
郑庄公很惊讶地看着这一幕,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这样。
颖考叔答道:“我家里有个80岁的老母,平时跟着我粗茶淡饭的,也没吃过几回肉。现在,面对着如此美味,我不敢独自享用,想带回家给她老人家尝尝。”
“你可真是个大孝子啊!”郑庄公说完长长的叹了口气,满脸凄然。
“主公为何叹气,身为国君,难道您也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么?”颖考叔揣着明白装糊涂。
“我真羡慕你啊,有母亲可以孝顺,可我却……”
“主公何出此言,令堂姜夫人不是还健在吗?”颖考叔看着郑庄公一步一步走进了他的圈套,继续装愣。
郑庄公便把他和武姜之间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讲给了颖考叔听,并说:“当初真不该发那个鬼誓愿,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
“就为这个吗?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呀。”颖考叔听完后,笑了笑。
“是吗?请先生快快指教,快快指教!”
“其实这挺简单的,只要玩个文字游戏就可以了。”颖考叔抹了抹嘴上的油,顿了顿,卖起了关子。
“黄泉,按一般的理解就是九泉、阴间,但咱可以不这样去理解,咱就按字面理解,‘黄’是黄土,‘泉’是泉水,二者相加,那么‘黄泉’的意思就是有泉水的黄土地啦。所以,主公您只要找到这么个地方,然后再在那儿挖个地洞,只要挖出了泉水,您母子二人就可以‘黄泉相见’了。”
郑庄公先是一拍脑袋恍然大悟,接着又高兴地使劲拍大腿,“考叔啊考叔,真是绝了你!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哈哈哈!你帮我解决了这么一个难题,你要我怎么感谢你才好!”
“嘿嘿……”颖考叔摸摸后脑勺,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很快便找到了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牛脾山。郑庄公便派颖考叔率五百壮士前往挖洞。经过昼夜奋斗,地洞很快挖成,高大,通风,冬暖夏凉,还泉水叮噹,确实是一个宜居之所。
郑庄公派人先把武姜接到里面,没多久,自己便亲到洞中,来接她回荥阳。
渡尽劫波,母子再度相逢,自然百感交集,免不了一番抱头痛哭。泪水顿作倾盆雨,泉水加泪水,差点没让山洞洪水泛滥。
难题圆满解决,二人心情超爽。
郑庄公当即赋诗一句,“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武姜出来后,泪痕犹未擦干,也和了一句,“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心情好才是真的好,连灵感都来得这么快!
这一次,武姜是真的流泪了,她的泪是羞愧之泪,是悔恨之泪,也是感激之泪。这一次,郑庄公也是真的流泪了,但他的泪到底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还是从眼眶中流出来的,是为谁而流出来的,我就不敢妄言了,因为也没有人能读懂他这本书。也许“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吧。
由于这件事,郑庄公宽宏大量、纯孝的美名得以远播,而且不止在郑国,在各诸侯国也是如此。
也是由于这件事,颖考叔得到了郑庄公的重用,爵封大夫,与公室成员公孙阏同掌郑国兵权。一个偏远山区的派出所长,一步就跨进了国家的权力中心。
而且他与公孙阏的组合堪称绝配,所谓“绝配”就是说他们中有一人因这个搭配而绝了命。至于是谁,还是留点悬念,待后面再分解吧。
这边故事真是热闹,让我都腾不出时间来说公孙滑了,几乎都快把他忘了。虽然他分管的那一线并不是什么重点,但还是得讲讲,因为这事还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
简单点说吧。
当初太叔段起兵造反时,曾派儿子公孙滑去卫国借兵。公孙滑来到卫国,献上厚礼后,又歪说了一番郑庄公不孝顺不友悌的事情,希望卫国出兵主持公道。
按说郑、卫二国也算是世交。当初在犬戎之乱中,卫武公和郑世子掘突(也就是后来的郑武公)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为两国的世代友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都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都猴年马月的事了,谁还记得住啊?再说“世交”这词也是有歧义的,比如说巴以,不就是世代交战的典范吗?
当时卫国的国君是卫桓公,面对公孙滑的厚礼,很是心动,就答应了,说是“郑伯无道,当为公孙讨之”。
郑庄公一听卫军来伐,就忙召聚群臣商讨。公子吕认为,卫国兴兵,肯定是受了公孙滑的蛊惑。所以,应该先礼后兵,先给卫桓公去封信,告之以真相,这样有可能不用动兵就把问题给摆平了。
郑庄公非常赞同,毕竟国内环境刚刚稳固,外面还不宜树个强敌,发展才是硬道理嘛。
卫桓公接到郑庄公的信后,还是很深明大义的,立刻就撤了军。反正礼也收了,人也没得罪,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磋商着就把停战协议给签订了。但并不完满,还是出了点状况。
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传输速度慢。就在邮差同志背着郑庄公给卫桓公的信,还日夜兼程在路上的那段时间里,公孙滑趁虚而入,带兵把禀延给占了。
所以,当卫国把兵一撤,郑庄公却发现自己还有块地在别人手里,非常是生气,就派大夫高弥渠率兵来夺。
此时,公孙滑势已孤单,眼看守不住,撒腿就向卫国逃去。
就这样,公孙滑在前面跑,郑兵在后面追,跟踪追击,一下子就杀到了卫国。请大家记住这个情节,它为后文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这下轮到卫国发慌了。卫桓公忙学着郑庄公的样,也写了封信,向郑庄公解释说,前次得罪郑国完全是受了蒙骗,现在自己是肠子也悔青了,大腿也拍肿了,所以,愿把公孙滑交出,来弥补过失,修复两国旧好。
郑庄公看到卫国已经服软,也就收兵了。同时,他也看出公孙滑已经成不了什么器候了,也就放过了他,让他继续在卫国呆着。这样反倒能显示自己的大度,就权当是废物利用吧。
至此,太叔段之乱彻底肃清。在这次**中,郑庄公展示出了超强的个人能力,也树立了光辉的个人形象。大家可以想象得到,有这样一个国君,郑国能不走上兴旺发达之路吗?
事实上,在当时,郑国也的确是最牛的国家,郑庄公也的确是最牛的诸侯。下面这个小故事能充分印证这一点。这个故事就叫“周郑交质”。
所谓“交质”,就是为了获取对方信任而互换人质,而充当人质的往往是自己儿子之属的亲人。
周郑交质就是周王室和郑国互换人质。一个天子和一个诸侯交换人质,可见这个天子是多么的窝囊,这个诸侯又是多么的霸道!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由于太叔之乱,郑庄公已经有很久没有去洛邑上班了,所以周平王很是不高兴,因为也没有哪个上司会喜欢经常旷工的下属的。
一天,虢公忌父来拜见周平王。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周平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就对他说:“郑伯父子担任王室卿士一职,已经有很多年了。如今又占着茅坑不拉屎,说实话,我早就想炒掉他了。不过现在他这么牛,这事还真有些棘手,得一步一步来。这样吧,你就先暂时代替他,以后咱们再循序渐进,待生米煮成了熟饭后再将你转正……”
不等周平王说完,虢忌父就赶忙推辞道:“大王,这可不行。我替了他,他还不把我恨死,我可不敢得罪他,这件事就此打住吧!”是非之地不敢久留,连夜就回国去了。
虽然周平王也就一时心血来潮,只这么一提,但这件事还是很快就被郑庄公安插在朝中的人给传回去了。
郑庄公可不想丢掉这份工作,对他来讲,这可是一种巨大的荣誉,将来他还要派上大用场的。
郑庄公赶忙来到洛邑,对周平王说要辞职。周平王当然不敢了,所以就拒绝了。郑庄公就说,虢忌父能力比我强,就让他来顶替我吧。周平王见他已经知道了这事,就发誓赌愿地说,他绝不是有心要炒他,只是看他没来就暂时让虢忌父代替几天。郑庄公就是坚辞,周平王就坚拒。
就这样,两人拉了好一会儿锯,周平王实在没办法了,就说:“你要我怎么做才能相信呢?要不,我把太子送到你郑国去当人质吧。”
郑庄公虽然很牛,这事却不敢答应。哪有天子送人质给诸侯的,如果答应了,还不创新的世界记录了!他还要顾忌别人的议论。
周平王见他不答应,就说:“这样吧,我们换一种方式,就说你郑国治理得好,派太子去参观、学习、取经。”
郑庄公还是不敢松口。
一个要送,一个不敢接,事态发展陷入僵局。这时,旁边的大臣们就出来打圆场了。
“如果天子不委质,就不能消除郑伯心中疑虑,如果天子独委质,又会使郑伯遭人议论。依我们看,只有交换人质,双方扯平,才可两全其美。”
问题迎刃而解!周太子狐去荥阳,郑世子忽去洛邑。
交质后,双方倒经历了一段太平的日子。后来,周平王死了,郑庄公亲自护送太子狐回洛邑继承王位。哪知太子狐也是个孝子,想到自己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着,所以非常悲伤,情郁于中,结果没到家,就一命呜呼了。王位就顺传给了他的儿子林,是为周桓王。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刚接班的周桓王真可谓是血气方刚,他的第一把火就对准了郑庄公。首先,他看不惯他耍大牌;其次,一想到自己父亲身为堂堂太子竟然屈质于他,气就不打一处出。所以,他决定要完成祖父未竟的事业,把郑庄公炒了,找回天子应有的尊严。
周王室到这个时候,已彻底成了历史的看客,早就生产不出牛人了,而周桓王却偏偏要逆流而上,做一个不是牛人胜似牛人的人。我觉得有点悬。
他对郑庄公说:“你是先王重臣,是我的前辈,为国操持多年,居功至伟。我不敢也不忍心再麻烦你了,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
郑庄公气得二话没说,当即时就卷铺盖回国了。
手下那班大臣得知此事,也是个个愤愤不平。有人主张带兵打破洛邑,废了周桓王;有人主张要等,不能那么激进,毕竟还是要顾及君臣名分,要处理也要冷处理。
正在大家争执不下的时候,大夫祭足站了出来,说:“我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给周王颜色看,又不会伤及君臣之伦。”
大伙儿都望着他期待他的下文,但他只神秘地说了两个字——借粮。
几天后,祭足带领一支队伍出现在了温邑(周王室辖地,今河南温县),说是国内遭了灾,借点粮度饥荒,但遭到了温大夫的拒绝。祭足说了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后,就把当地的小麦给割了。三个月后,又来到了成周(周王室辖地,今河南洛阳东),这回倒二话没说,直接下田就“喀嚓、喀嚓”割起水稻来。
周桓王得知这两件事,觉得自己头上好像被别人拉了泡屎一样,非常气愤,就马上要发兵问罪。给大臣周公黑肩给劝住了,郑国实力大强了,弄不好自取其辱,还是给郑庄公一个悔过重点自新的机会吧。
郑庄公见周王没有反应,自己的目的也达到了,就给周王写了封信,说是自己对部下管教不严,特此道歉等等。周桓王有了台阶下,也不敢真惹怒他,就在任用虢忌父为右卿士的同时,也给了他个左卿士(虚职)。但郑庄公并不在乎,他知道有实力才有话语权,只要有个名份就够了。
杀了周王的威风,郑庄公正踌躇满志、志得意满。但他清醒认识到,在称霸的道路上,还得有个强有力的帮手。环顾诸侯各国,齐国还算得上是个大国。于是,就向齐国伸出了橄榄枝,齐国也乐得有这样一个朋友。于是,二君相会石门,喝血酒,结为兄弟。
一幅蓝图正在郑庄公面前展开!
忽一日,一个惊雷炸响——宋、卫、鲁、陈、蔡五国发兵向郑袭来!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