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间章:若要看懂本书,关于唐朝和晚唐 你必须知道的二三事(下)

间章:若要看懂本书,关于唐朝和晚唐 你必须知道的二三事(下)

书名:挽唐作者名:巴东五溪蛮本章字数:3728更新时间:2023-12-27 20:11:35

  而安史之乱后,才是本书将要重点探讨的领域。

  如果要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唐时代的特点那就是:藩镇割而不据(除河朔三镇外),经济极大发展,政治党同伐异,财政绝处逢生

  以及朝廷,藩镇,州县三者的微妙平衡。

  先看第一点,自府兵制崩溃后,募兵制下,为了统领规模越来越大的军队,为了应对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且形式越发复杂的战争,节度使作为地方军政及经济的三重主官应运而生。

  但与大众认知不同的是,在中唐甚至晚唐直到黄巢起义前,绝大部分藩镇中的节度使在很大程度上都更亲近和依赖朝廷。

  这点从《唐代方镇年表》与《唐刺史考全编》中所记录的全唐节度使中70%为进士出身且由朝廷任命,并且听从朝廷命令不断转任各地可见。

  另一个佐证则是,哪怕是长期公然叛乱的河朔三镇,也会按时按量向唐庭输出防秋士兵用于对抗吐蕃,而出身河朔三镇的士人,官员,名臣将相也丝毫不少,如卢龙节度使张仲武父子。

  而真正带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则是牙兵,中晚唐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童谣:

  长安天子,魏府牙兵。

  民间将魏博节度使治下的牙兵与长安天子的权势等同观之,可见牙兵的威势已然路人皆知。

  自募兵制诞生以来,为进一步控制以失地流民为主要组成的军队而建立的牙兵制度便高度适应中晚唐时代部分封建化的社会经济局面。

  始终处于财政危机中的唐庭无力维持庞大的军队,但河朔三镇等叛乱藩镇带来的军事压力又让唐庭不得不维持更庞大的军队从而加重财政危机进而导向政治危机。

  唐德宗建中年间为削平河朔三镇而发动的战争最终演变为泾原兵变和四王二帝之乱便是这一循环的最佳例证。

  而四王二帝之乱对唐庭的破坏和威胁甚至要超出安史之乱,唐庭在叛乱期间很长时间内,是事实上的一无所有。

  为了击败强大的叛乱藩镇而扶持弱小顺从的藩镇,周而复始,强藩辈出。

  曾经的忠诚藩镇屡屡变为叛乱藩镇,背后的根本原因便是各地的牙兵集团实际控制了藩镇的经济和军事。

  如若节度使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往往便遭到杀戮驱逐。故而在刻板印象中飞扬跋扈的节度使在中晚唐时期的实际历史事件中却常常表现出委曲求全以及对朝廷权威的高度依赖。

  这便是中唐以来藩镇割而不据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但在这样令人窒息的重重危机下,相较于李隆基执政后期的公然摆烂,中唐时期的唐朝君臣则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拼尽一切地自救。

  很短的时间内,在第五琦,刘晏与韩潢三人的共同努力下,唐庭建立了以盐铁转运统销官营制度为核心的新财税体制。

  并将度支司这个户部下级机构的权力扩大到与上级部门等量齐观,甚至一度取代户部职能的地步——因为传统的田赋收入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并在日后演化出了宋代三司使之一的度支使,彻底从户部中独立为平行财政机构,可见其重要性。

  盐税的收入和盐业制度的变革,深刻塑造了中晚唐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面貌,故而本书的第二个题眼是“私盐贩子”。

  因为这是个最能集中体现晚唐社会矛盾的行业,也是晚唐时期所有阶层都深度参与的行业。

  主角必须要先解决好“私盐贩子”的问题,然后才能重整旧山河。

  而中晚唐时期第二个至关重要的财政改革则是由杨炎主导的两税法改革。

  不再区分主户客户,也不以人头计税,而是按资产、田产划分户等,户等高者多负,低者少负。

  行商在所在的州县缴纳三十分之一的税款。一年缴纳两次,夏秋各一次,是为两税。

  乍一看,杨炎的两税法不过是将租庸调进行了整合,并更改了征税的对象。

  然而两税法背后代表的财政理念则与以往所有的朝代截然不同:

  首先是以土地为征税对象,故而所有阶层均要缴纳赋税,避免了土地兼并带来的财政收入萎缩,使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问题得到缓解。

  其次,两税法的财政理念是“量出为入”而非“量入为出”,这一改变在危机频发的中晚唐时期多次拯救了唐朝,但最终也变为了唐庭的绞索。

  同时,两税法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使得失地农民可以自由进行制茶,捕捞,经济作物种植销售,采矿等等行业,南方茶产业的崛起便得益于两税法的推行。

  将税收定于每年6月和11月夏秋两季末期完成征收,符合了唐代以来农业生产普遍为一年两熟制的发展趋势。

  尽管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流地位,但客观上中晚唐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宋代商业的普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税收的货币化,在客观条件限制下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并加重了社会矛盾,但它体现出的思想相较于传统的实物税和徭役并行的体制而言有了极大的进步,在事实上开始打破贵族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和良贱制度的藩篱。

  税收货币化与贵金属短缺导致通货紧缩进而引发社会动荡这一问题一直到清代中后期才算解决。

  当然,两税法改革时承诺的可用缴纳货币或布帛代替徭役的制度并未真正得到实施,唐庭的贪婪和短视也让两税法在武宗之后迅速沦为恶政。

  而唐宣宗,唐懿宗接连推崇发展佛教与寺院经济,也让中唐以来历代皇帝宰相努力恢复的财政根本和户口又一次崩溃。

  两税法和盐铁度支改革让原本崩溃的唐朝财政和户籍制度起死回:

  在两税法施行后,自安史之乱后崩溃的登记户口数量一路上升,在唐武宗会昌灭佛后达到顶峰,约为天宝十四年盛唐巅峰的1/2。

  而这一时期的朝廷能直接掌握的户口是不将高度发达的河朔地区计算在内的,可见中晚唐以来的制度建设之卓有成效。

  到宋代后,贵族社会已然作古,而这一历史性变革的起点便是两税法的广泛实施。

  而在本书重点描述的晚唐时代江南东道地区,初唐时期两京那些标志性的特色如坊市制度,宵禁制度,将土地与人口高度绑定的均田制都不再存在,商品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同时由于晚唐时期官营经济只统购而不统销,故而像宋代时对一切社会生产进行广泛课税的行为是不存在的。

  相较于宋代的官营经济,晚唐时期的商品经济自由度更高,更有活力,不至于出现宋代那种开发资源反倒让民众亏钱的现象,发展也更为便利。

  农民的生计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进城务工出卖劳力,集中劳动,靠手工业或渔业补贴家用甚至致富都是史料有载的。

  故而在分别观察经济和政治时,晚唐会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印象,这种局面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也颇有相似的地方:

  割据局面并未带来经济的全面衰退,反而激发了新的经济活力,打破了旧有制度下对人身自由的束缚。

  但这种微妙的平衡最终在唐宪宗死后遭到了破坏,并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唐德宗时期为加强朝廷军力而大肆派遣宦官监军,并让宦官主导禁军神策军的做法,最终让神策军也成了朝廷内的“牙兵”集团。

  故而唐宪宗后的唐庭更像一个超大号的藩镇而非统一王朝。

  总之,如果说初唐,盛唐以华丽,宏大而引人注目,那么中晚唐则以其坚韧,变革和复杂惹人喜爱。

  在对于后世的制度变革的影响深度上,中晚唐的实践甚至要高于初唐和盛唐。

  晚唐以来高度繁荣的社会发展不该以如此惨烈血腥的方式而被打断。

  在黄巢之乱彻底打破一切平衡后,藩镇才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割据,封建社会历史也迎来了最黑暗动荡的一页。

  公元872年,咸通十三年,是大唐王朝最后一个相对平静的年份,却是中古世界风云际会之时:

  在地球的另一端,刚刚在内战中击溃保罗派异端,让泰夫里卡共和国由盛转衰的巴西尔一世正带领东罗马帝国再次崛起。

  赢得内战的马其顿王朝雄踞狮宫,世界渴望之城迎来了它的又一次复兴,准备迎接来自萨拉森人,保加尔人,法兰克人等新老对手的挑战。

  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后,西法兰克正同时陷于内乱和维京人的狂潮冲击之中。

  而未来千年王朝的建立者卡佩家族,此刻刚因家族中的首位贵族——“强者罗贝尔”光荣战死于抵御维京人的战争中,而获封巴黎伯爵,静心等待着属于他们的时代。

  往日横跨三洲,曾在怛罗斯战役中挫败高仙芝所率领的安西都护府远征军的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如今已然四分五裂。

  自北非的伊德里斯王朝率先独立以来,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等诸多割据政权蚕食着帝国东境从本都高原到河中的广大土地。

  突厥奴隶卫队挟持着圣裔哈里发从古城巴格达迁都至两河下游的萨马拉,借机篡夺了阿拔斯帝国的最高权力。

  自唐会昌三年,赞普朗达玛被僧人拉隆·贝吉多吉射死后。

  盘踞高原之上,与唐朝殊死搏斗两百余年的宿敌吐蕃帝国便不可逆转地陷入了贵族内战的深渊。

  吐蕃贵族长年累月残酷而落后的奴隶统治,最终激起了咸通十年爆发的吐蕃臣民大反叛。

  韦·科协列登在多康首举义旗,自大渡河到青海湖烽火遍地,“一鸟凌空,众鸟飞从”。

  各族起义军大肆屠杀吐蕃的贵族和王族,践踏吐蕃腐朽的人身等级制,毁灭压迫奴隶的不公法律。

  如今义军的旗帜已然席卷卫藏全境,反抗的野火正逐步往吐蕃贵族统治的心脏延烧而去。

  而回到如今的唐朝,平静的水面下实则也是暗流涌动:

  沙陀部众首领,刚刚因平定庞勋之乱而官拜单于大都护、振武节度使,赐名李国昌的朱邪赤心正拒不奉诏,割据代北,试图将山西北部全数纳入沙陀控制之中。

  江淮之间大乱刚定而群盗又起,关东积年大旱,中原各地州郡颗粒无收。

  更大的风暴即将席卷唐朝淮北广大的土地,王仙芝与黄巢正广纳庞勋余党,前所未有的动荡和恐怖已然蓄势待发。

  长安正迈向生命的终点,历史的车轮正缓慢而坚定地碾过它老迈垂死的身躯。

  金碧辉煌的大明宫丝毫掩饰不了大唐满布于全身各处的溃烂,乱世的号角随时会吹响,又有谁能挽回这天地翻覆?

  而本书的主角顾柯与他的同伴们要做的,便是如同三国时的蜀汉那般,在所有人都破坏秩序时,守天下道义之准,挽山河破碎之危。

  为此我要引用《蜀道难》中的名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读者须知:蜀道虽难,五丁开山。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