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detail.png)
![](/read/listen.png)
第157章 登莱巡抚袁可立
书名:我在大明当皇帝的日子作者名:一颗大白菜-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083更新时间:2024-03-01 08:15:33
文官集团夺权后,以下西洋耗费国库为由把它给禁了。
这实则是为了断掉皇帝的财路,只有没钱的皇帝才比较好控制,要是皇帝内帑的钱比国库太仓里的钱还要多那还怎么好控制,那皇帝还不得像太宗、宣宗一样,想干嘛就干嘛,想打蒙古就打蒙古想征安南就征安南。
停了皇上和宦官们组织的下西洋后,文官集团搬出朱元璋的禁海令。
这样不但皇上不可以出海做贸易,就连民间的普通商人也没有办法出海做贸易了。
而这些文官集团们却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偷偷的做起了海上走私贸易挣着大把大把的银子却不用交税。
这次海禁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请开市泊,易私贩为公贩。”隆庆皇帝才顺势解除海禁的。
只是此时国家几乎全都由文官集团掌控,皇帝再也不可能组织下西洋那样的活动了。皇帝要是敢不听话瞎闹腾,其下场不是喝错药被毒死,就是掉水里淹后病死。
假如朱由检在这个节骨眼上再造大海船进行下西洋活动,势必会惹起群臣反对,尤其会激起江南东林党人的激烈反对,因为海贸已经成了他们的禁脔,他们是绝对不愿意朱由检再来插一杠子的。
朱由检倒也没有现在就去搞海贸的打算,毕竟如今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不是太好。
现在的西洋是和南洋是西班牙和荷兰人的地盘,大明的海军暂时还不足以和这两个海洋强国相抗衡,不可能还像两百年前那样率领庞大的舰队在大海上畅通无阻的进行贸易。
只见朱由检对徐光启说道:
“徐爱卿莫要担心,朕岂是孟浪之人,怎会还进行下西洋这种奢靡之举,朕造海船是为了防备西洋人的。
近一百年以来,西洋人逐渐势大,南洋诸国已皆被其所占领,其势力已经伸到了我大明沿海地区。
朕还听闻有大佛郎机人曾经计划联合倭国人一起进攻大明,所以朕也不得不早做防备,巩固海防,万一他们真的胆敢进攻我大明,朕定然叫他们有来无回。”
见皇上把话都说得这么清楚了,徐光启只好拱手说道:
“皇上英明!”
只要皇上造海船真的是为了防备西洋人而不是为了下西洋,那么他是举双手赞成的。
因为徐光启一直与西洋人在打交道,知道他们的贪婪和野心,之所以现在能够与大明和和气气的做生意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把握能打得过大明。
一旦他们能打得过大明了他们就换换一副嘴脸,提着刀枪直接上门来抢了。
崇祯元年六月二十八日,大明工部尚书徐光启携工部一众官员抵达登州,主持扩建登州造船厂。
登州船厂原本有的五个中小型船坞只能建造500料至1000料(1料约等于0.33吨)的中小型战船,徐光启需要在这个的基础上再增加五个船坞,这五个船坞是能够建造2000料至10000料巨舰的超级船坞。
崇祯元年八月十三日,兵部尚书徐光启、登莱巡抚袁可立率领一众佐贰官在码头等候,他们眺望大海,看向远处露出海平面的一角船帆。
袁可立虽然名头不怎么响亮,但是他老人家是可是明末的牛逼人物,可以说是抗清第一达人,比乾隆皇帝鼓吹的袁崇焕可是要强太多了。
袁可立河南归德府睢州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天启元年辽东重镇辽阳沈阳相继失陷,辽东局势危急,时任太仆寺少卿的袁可立向天启皇帝朱由校上书了御辽七策。
第一、收残兵,以省调募:就是仗虽然打输了,但是被击溃散落在外的残兵还有数万人,只需要收拢这败兵,我们就可以省去调募其他地方的兵过来的费用了。
如果拒不收拢残兵放任他们不管,他们就会投靠女真人到时候他们就成了敌人的力量了。
第二、出奇兵,以图制胜:在登州莱州练兵,可以从海路攻击女真人的空虚的后方,断了他们的粮道,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第三、明赏罚,以振法纪:辽东战事一败再败,就是因为赏罚不明,是以军心紊乱士气低下,因当明赏罚,有功奖有过罚。斩逃臣,还逐臣,则赏罚分明,而三军将士可用命也。
第四、慎防守,以固封疆:河西之地丢失后,门户之地应当严防死守,险要之地修筑堡垒、置重兵,数处势相联络互相策应,这样敌军也就很难打进来了。
第五、实京营,以固根本:京营兵号称有三十万不可谓不多矣。但是有一半吃了空饷剩下的大多也是聚如乌合,散若鱼惊之辈,真正能用的十之一二耳。
应当设法核京营具体人数,裁汰老弱以及冒领空饷者,然后将其分为上、中二等,严加训练,上者以战,中者以守。
第六、多储资粮,以防未然:战事糜烂朝廷要储备军粮,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建议朝廷专营盐铁,笼天下盐铁之利,这样就不用担心缺少军饷了。
第七、一破格用人,以期实用:辽东战事屡败,文臣武将相继陷没,现在辽东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了,宜令吏部、兵部出招贤文榜,甄选天下在野的能人奇士,如果有大才者破格任用。
袁可立当年所上的这七条平辽条陈,面面俱到,针对性也很强,如果当时按这个方案来办不说能够平定女真人的叛乱,至少稳定局势是没有问题的。
最重要的是第六条,建议朝廷专营盐铁,这可以大幅度增加朝廷的税收,从而减轻普通农户的负担,这在当时是既能缓和阶级矛盾又能充盈国库的最有效办法。
要知道到大明一年收的盐税只有150万两这还是万历皇帝加了25万两盐税的结果。
而宋朝实行的是盐铁官营,一年收上来的盐税是1700多万两,这足足是明朝盐税的十倍还要多,比明朝一年收的所有的税加起来还要多。
当然在天启年间要实行盐铁官营是不太可能,东林党第一个就不会答应,袁可立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得罪了东林党为他日后的下台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