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56章 战舰图纸

书名:我在大明当皇帝的日子作者名:一颗大白菜-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102更新时间:2024-03-01 08:15:30

想到此处孙元化答道:

“臣可以前往澳门一试,不过西洋人贪婪成性想要买到他们战舰的图纸恐怕要花费不少的银子,臣至少需要五十万两银子疏通关系。”

听到孙元化的回答朱由检心里有底了心中大喜,于是对孙元化说道:

“朕给你一百万两!爱卿只管放心去,钱不是问题,只要能把这件事情办成,花多少钱都值得。”

孙元化抱拳道:

“那臣现在就去筹备此事。”

“好!具体事情你与西厂商量就可以了,你在澳门所有的花费都由西厂承担,朕会要求西厂全力配合你。”

“臣告退!”说完孙元化便退出了御书房踏上了前往澳门的行程。

朱由检计划将造船厂设在登州,因为这里原本就是大明造海船的基地之一,现在还有一些基础设施,有不少的造船工匠。

当然最好的造船基地在南方地区,例如江南造船厂,福州造船厂这些船厂在后世都是赫赫有名的,只是这些船厂的位置在东林党的传统势力范围里。

在这些地方建造海船势必会受到东林党人的掣肘,目前还不能把海船放在江南造船厂建造,虽然那里的条件得天独厚。

思虑再三后,朱由检提笔给登莱总兵张可大写下旨意,命其筹备组建北洋水师,朱由检给张可大的任务是招募水手,训练水兵。

造船的事情朱由检不打算让张可大负责,他打算让工部和西厂来负责造船,因为权力不能过多的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要是兵是你负责招募船也是你负责造,那将来还不得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为此朱由检从内帑中给张可大拨付了五十万两白银,他对张可大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训练一支能纵横四海横跨大洋,能与西洋人在大海上硬碰硬的精锐水师。

圣旨写完后交给锦衣卫,朱由检命令锦衣卫飞马传递火速将这份旨意送到登莱总兵张可大手上。

傍晚十分,朱由检召见了工部尚书徐光启邀请他一起共进晚餐。

徐光启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曾经与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几何原本》对中国的数学发展贡献极大,朱由检对他是十分的崇拜。

朱由检这次找徐光启过来是想要他去主持建造登州船厂,虽然现在登州有一个船厂但是规模太小,只能建造一些小型的船只,造不了朱由检想要的西洋大帆船。

徐光启的任务就是从全国各地招募造船工匠,扩建登州船厂,建设五个大型船坞,为以后造西洋大帆船做好准备。朱由检的要求是要使登州船厂达到永乐年间龙江造船厂的规模。

徐光启听到这些要求后,大惊道:

“皇上此举是否是要效仿成祖陛下,行下西洋之举?”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紫禁城、修建武当山道宫、修缮运河、北伐蒙古、平定贵州土司思州田氏的叛乱以及派大军讨伐安南(今越南国)。

朱棣在打了几年靖难之役后突然干这么多事情,而且其中有好几件事情都是同时进行的,这需要花很多钱。

于是朱棣便听从郑和的建议下西洋进行海洋贸易。

历史上有人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这理由完全就是胡扯。

假如建文帝朱允炆真的没死,他随便在找个地方隐居起来就可以了。

以大明的技术条件,要在如此庞大的国度内找到一个人的难度与大海捞针差不多,朱允炆根本没必要逃窜到外国去。

况且国外人生地不熟,语言还不相通,真到了外面被发现的风险反而会更大。

而且朱棣直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仍派郑和出航,此时他已经迁都北平了,朱允炆早已对他不构成任何威胁了,所以寻找朱允炆的说法完全是胡扯的。

朱棣之所以派郑和下西洋大概有以下几种考量。

第一、是为了向周边国家宣扬大明国威,扩大朝贡制度,打造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形象,以此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朱棣皇位是从他侄子朱允炆手里抢过来的,所以朱棣一生都饱受皇位合法性的煎熬,他在位期间五次北伐蒙古扫荡草原,修永乐大典,也是为了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能力,向世人展示他的文治武功,以期获得世人承认他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第二、就是进行海洋贸易了,郑和每次下西洋都带了大量的官窑瓷器和丝绸、茶叶,这些东西都是海外畅销货,郑和在沿途和南阳诸国进行贸易,赚取了大量的金银、和南洋以及非洲的土特产香料、象牙和宝石。

这些香料和宝石等物在大明境内也是畅销货物,所以郑和的每次出海都能带来几十甚至上百倍的利润。

正有了这些钱朱棣才能组织起五次北伐而且每次还是出动几十万人,要知道汉武帝才组织三次北伐匈奴就把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巨额财富给掏空,弄了个民生凋敝百姓户数减半的结果。

至于为什么轰轰烈烈的下西洋运动会在宣德九年(1434年),后突然结束,那还不是因为大明皇室吃独食吃太狠了文官集团不陪着你玩了。

出海的船是工部造的,出海的钱是户部出的,出海贸易挣来的钱最后全都进了皇帝的内帑,户部和工部忙前忙后的张罗,本希望能吃上一口带肉的骨头,哪晓得忙到最后连一口汤都没有喝上,他们自然是不愿意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朱棣在位的时候凭借着自己巨大的威望压着,那些文官自然是不敢多说什么,只好老老实实的办事。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也是一个很牛的皇帝凭借着自己手握军权和自己培养宦官集团把文官问也是治得服服帖帖,只可惜他命短只当了九年皇帝,他在位期间组织了两次下西洋。

朱瞻基驾崩后,“大明战神”朱祁镇继位了,由于爹死的早他继位时才九岁,一个九岁的毛孩子能懂什么?权力自然是全部落在了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手里了。

自此开始,大明的文官集团开始掌权,内阁由原来皇帝秘书的角色变为掌握一国权力的决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