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41章 做空粮价

书名:我在大明当皇帝的日子作者名:一颗大白菜-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064更新时间:2024-02-21 07:57:50

颜思齐虽然能力了得,但是他没有主角光环。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颜思齐和部众到猪啰山捕猎。因为喝了生水感染了疟疾数日后病故,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七岁。

临终前,颜思齐召众人说道:“我与诸位共事二载,本以为能在此地创建功业,扬中国之声名。而今壮志未遂,我却要先行一步了,诸位一定要继续我们为完成的事业。”

颜思齐病故之后,众推举名望最高的郑芝龙为盟主。郑芝龙结合诸海盗首领,号称十八芝,组成了福建沿海地区实力最强大的一支武力及商业团队

至天启七年(1627年)郑芝龙领导的海贼有数万人,大小海船700余艘。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船长了。

郑芝龙虽然有海船近艘,马仔数万名,但身份依旧是上不得台面的海盗。他迫切的想得朝廷官方承认其身份,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有道是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历史上的郑芝龙获得诏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老家泉州修缮祖堂,盖大宅子。

渴望混上官府编制的郑芝龙自然是不想错过这次机会。凭借着他自己在南洋这一带的声望,在缅甸、暹罗(今泰国)、越南等地低价收购了一百多万石的粮食,分装了一百多艘海船由他的四弟郑鸿逵亲自送往天津港。

董文勋站在码头上望着眼前海面上停满的运粮海船,内心震惊无比。

在与月奴谋划做空粮价坑一把范永斗的时候,他就知道月奴姑娘能够搞到一大批粮食把京城的粮价打压下来。

本以为她是打算动用太仓里的存粮来打压京城粮价的,心里还替她捏了一把汗,因为他知道太仓的余粮并不多,未必能把京城的粮价压下来。

没想到月奴姑娘使出了常人想象不出来的通天手段,从海外运来了一百多万石粮食。这一招实在是让人始料不及,也打得那些囤积粮食的商人措手不及。

董文勋内心不由感叹道,“此女子乃天下第一等的奇女子,但愿我这辈子都不要与她为敌。”

粮食在天津港卸货,或通过运河走水路直接进京,或通过牛、马、骡车走路运进京。

月奴收到粮食后,宣布她从南洋买来了五百万两粮食,从现在开始所有粮铺放开限购敞了开供应。

刚开始粮行的人还以为月奴使得是障眼法实际上没有多少粮食,联合起来购买月奴手里的粮食,想吃掉月奴手里存粮。

面对这种好事,月奴当然不客气,使劲大甩卖,短短两天的时间就通过二十家粮铺向市面上抛售二十多万石粮食。

月奴两天抛售二十万石粮食后,依旧继续敞开了卖粮,还将粮食从一两银子一石降至八钱银子一石。

顿时京城粮行里所有的粮商都荒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月奴姑娘手里的粮食即使没有她说的五百万石起码也有两百万石。

他们再也不敢捂着粮食不卖了,这要是再不卖等北直隶的新粮都收上来后就更加卖不出去了。

于是京城的各大粮商都纷纷降价出售自己手中囤积的粮食,京城的粮价一时间出现跳水式下跌。从八钱银子一石降到了五钱银子一石粮价不仅重新恢复到了之前正常的水平,并且还有继续下跌的趋势。

在这期间最痛苦的莫过于范永斗了,他不但没有得到静香斋的半点股份,反而亏了近百万两的银子,这已经相当于他们范家十年的利润了,就这么几天的功夫就要被他全赔进去了。

可怜的老头子已经被气得卧床不起了,躺在床上大骂董文勋不是人。

时间到了月奴借粮的第九天,在月奴的操作下京城的粮价跌到了史无前例的三钱银子一石。

在太白楼最大的雅间“白玉京”里,月奴笑意盈盈的,准备将仓库里的一百万石粮食,交割给八大晋商。

而八大晋商的脸色则是普通吞了一只绿头苍蝇一般个个脸色铁青。这次会面为首的范永斗没有来,因为他已经病倒了,取而代之的是他的长子范三拔。

范三拨怒道:“你们莫要欺人太甚!快将骗我家的钱还给我!”

月奴优雅的品了一口茶,一边把玩着兔毫琉璃盏一边瞥了一眼范三拨说道:

“这白纸黑字写着的怎么能说骗呢?商场如战场,技不如人就要愿赌服输。”

见月奴态度如此,晋商八大家的人知道把钱要回来也是不可能,这个亏只能认了,打落的牙也只能往肚里咽。

王登库出面对月奴说道:

“月奴姑娘好手段,这次我们就认栽了就当花钱买了一个教训。这粮食呢我们也就不要了,你把粮食按市价折成银子给我们吧。”

“没问题,一百万石粮食,折成现银一共三十万两。稍后你们到静香斋来取吧。”说罢带着众人离开了太白楼。

月奴做空粮价手段这个时代的人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短短几天时间不仅解决了京城的粮食危机,顺带还空手套白狼就挣了七十万两银子就连一向足智多谋的董文勋都觉得是大开眼界内心感叹道“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随后几日京城的粮价起稳回归到五钱银子一石的正常水平,京城老百姓的生活也回归到了正常水平。

此次皇家店铺,不趁势哄抬粮价,反而打压粮价平价售粮的举动也被老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知道是当今皇上对他们好,他们也念叨皇上的好。朱由检无形中又收获了一次民心。

郑鸿达将粮食全部送到天津港后,得到了朱由检的接见。这一百多万石的粮食对于朱由检来说还真是雪中送炭。

如果没有这些粮食京城的粮价还真会如历史中那样被那些无良的粮商炒到天上去。最终会卖到二两多银子一石,无数买不起粮食的人会被沦为乞丐或饿死。

御书房中,朱由检打量着这个被王承恩领进来的年轻人,此人年龄约二十五六岁,肤色呈古铜色,显然是常年在大海上受风吹日晒所导致的。

“你就是郑鸿逵?”朱由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