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28章 拜火教

书名:我在大明当皇帝的日子作者名:一颗大白菜-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124更新时间:2024-02-13 08:02:02

在训练阶段孙传庭也没有闲着,与白水军也发生了几起小规模的交战,主要是为了摸清楚白水军的底细,搞清楚他们的将领指挥战斗的水平如何。

孙传庭扩编五个督抚标营的事情当然瞒不过白水军的军师刘炳文。

大明的情况和他预想的不太一样了,他原本认为大明已是腐朽不堪,只要流民造反必将是席卷天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现实犹如一个巨大的巴掌狠狠的打在他的脸上。朝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平定了陕北和山西的流民叛乱。

如今各地的义军均被朝廷剿灭只剩下白水军孤军奋战,别看白水军如今发现势头正盛,但实际上却是孤军作战,危机重重。

早在四月十七这一天,刘炳文接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从曹文诏手下逃走的马守应。

那日马守应与张献忠在一个叫白洛川的地方与曹文诏的三千骑兵突然遭遇,被杀得全军覆没,张献忠被曹文诏侄子曹变蛟当场格杀,而马守应在五名忠仆的保护下趁乱逃走了。

原本马守应是想逃往宁夏,因为宁夏的教徒最多,他在教徒中还算有点影响力。他打算在宁夏先蛰伏一段时间,然后再择机起事。

后来听人说陕南的白水军声势很大,多次击败官军于是过来打算入伙白水军的,打算先在白水军中混着,不过刘炳文并没有答应他的加入请求。

刘炳文之所以不答应马守应的入伙请求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因为刘炳文信不过马守应,他是拜火教的大护法。

拜火教是从波斯传过来的,也叫波斯明教。

此教善于蛊惑人心,且教义严苛与儒家文化格格不入。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刘文炳看来马守应是靠不住的,他迟早会和白水军分道扬镳,说不定在分开的时候还会狠狠的坑自己一把。

另一方面他觉得马守应这人本事很不错,如果不利用一下实在太可惜。

于是刘文炳给了马守应一笔钱,让他去甘肃起事。

甘肃教徒多而且与当地的汉民以及朝廷的矛盾都非常的尖锐,马守应如果在甘肃那边发动叛乱想必是一呼百应。

到时候甘肃出现大的叛乱,可以吸收朝廷的注意力,减轻自己这边的压力。

于是刘炳文与马守应长谈了一夜,将自己的打算与谋划说了个明明白白。

马守应听完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对刘炳文抱拳说道:

“刘军师乃当世之智者,比之汉时之诸葛孔明也不遑多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日我马守应得偿所愿,一定不会忘记刘军师的定策之功。”

有了刘炳文提供启动资金,以及刘炳文帮他制定的计策,只要按照计策一步步来实行不出差错,马守应觉得这件事一定能成。

日后在大明的西北边陲建立一个信仰真主政教合一的国家是乎不再是一个望不可及的梦想了。

马守应能不能成事,能成多大的事,是否能引起朝廷的注意,吸引官军去镇压,刘炳文并没有多少把握。

支持马守应就是刘炳文无心插下的一支柳条,能长成一颗大柳树那固然是意外收获,马守应没有成事掀不起浪花,吸引不了朝廷的注意,刘炳文也不失望,他从不把希望寄托在这种不可控的事情身上。

四月十八日临出发前,刘炳文将一个木匣子交到马守应的手上,并笑着对他说道:

“这是我为你准备的二十万两银票,到凉州后可以在钱庄直接换成现银,预祝马兄此行马到成功!”

马守应接过刘炳文递过来的小木匣子,打开后,瞄了了一眼里面果然是一摞银票,当着刘炳文的面,他不好意思细数,于是合上匣子,把他交到身后的一名追随者的手中,然后抱拳对刘炳文道:

“他日若遂凌云志,不忘今日军师的赠金之恩。”说罢带着他的几名追随者一起离开陕南地区。

他们打扮成商人模样一路向西北行走,花了十余天的时间到达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甘肃凉州的双塔县。

在刘炳文的眼中,陕南地区是一块死地无险可守,留在这里迟早要被朝廷剿灭。

在孙传庭还在训练五个督抚标营的时候,刘炳文向派出白水军头号大将孙可望领军南下一路上打下了蓝田、镇安。刘炳文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入川。

四川地势封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只要拿下四川,封锁各处关隘,进可以吞并天下,退也足以割据一方。

孙传庭领着七万大军与白水军令外一员大将刘宗敏所率领的二十万白水军在麟城对峙的时候。

孙可望领着五万主力大军一路南下连克石泉、西乡两个重镇,兵锋之指汉中。只要拿下汉中白水军便可以进军巴蜀地区了。

汉中知府毕自肃一方面收拢物资加固汉中城的城防,一方面向孙传庭紧急求援。

孙传庭也没有办法,他的五个督抚标营还没有完全熟悉新式鸟铳和钢炮,需要再练一段时间。

又因为刘宗敏率领的二十万白水军挡在麟城,孙传庭根本过不去。

四川兵的主力都被入贵州剿灭水西安氏的叛乱去了,也无法支援。

好在孙传庭派去与鄂尔多斯部谈判的使者有机辩之才,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鄂尔多斯台吉额璘沁退兵。

这才让孙传庭从甘肃调了一万边军人去支援汉中。

汉中的危机是暂时缓解了,但是这也给马守应提供了便利。

拜火教的组织形式大多都是教坊制度,教徒们的生活以教堂为中心,一个教坊大约有3000人,由掌教、坛主、副坛主负责管理。

教徒们视掌教为领袖向其效忠,认为掌教是真主与人世的沟通者。

教徒们纷纷团结在掌教和坛主的周围,形成一个自己的圈子,他们畏教主而不畏朝廷,重教法而轻国法,教徒们彼此之间联系紧密,通常是一人有事,所有的人都来帮忙,这使得教坊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

华夏的拜火教徒是唐朝时从西域传播过来的,在大明的西北地区甘肃、宁夏和陕西一共生活着的教徒大约有三百万人。

他们是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势和汉民们生活在一起。

因为生活习惯和信仰不同故而冲突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