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6章 宋应星
书名:我在大明当皇帝的日子作者名:一颗大白菜-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103更新时间:2023-04-05 19:13:32
崇祯元年四月初九日,这一日天气晴朗微风徐徐,和煦的阳光温柔的照在大地上驱走了去年冬天残留的最后一丝寒冷。
琉璃宝塔之下已是熙熙攘攘的站满了来看热闹的人群,有京城的老百姓,也有各地来赶考的举子。
这些人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只是来瞧个热闹的,爱凑热闹是大明老百姓的天性。也有一些人是专门为了看阿丢而来的,只有极少部分人是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而来的。
他们相互之间攀谈着,聊的不亦乐乎,一些看到商机的小商贩,则是挑着货担穿梭于人群中吆喝着售卖着一些自家的瓜果点心。
上午时分,大明皇家职业技术学校的几位老师和二十多位学校职工带着四十多名学生到达了琉璃塔下,让大家期待已久的好戏终于要马上开场了。
这些学校职工大多都是出自朱由检的侍卫亲军,他们主要负责学校的安保工作。
这次出动也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和现场的秩序。他们蛮横的驱散了琉璃宝塔前方五丈范围内的人群,并且用生石灰画出了一条安全线,禁止观看人群越过安全线。
这主要是防止铁球掉下来的时候伤到附近的人,虽然是黄土地面,但是地面被人长久踩踏得比较结实,铁球从七十多米的高度落下还是有可能发生弹跳。
当实验场地被清理出来后,阿丢在琉璃宝塔的第九层的出现,并且向下面的人打招呼,原来她早就上了琉璃宝塔了。
琉璃宝塔下面的人出现了一阵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场面如同后世的明星和粉丝团见面。
现场安静过后,阿丢双手各拎出了一个铁球,两个铁球分别都被套在了用麻绳编织的网带里。她左手拿着的铁球重一斤,右手拿着的铁球重十斤。
下面的一位老师开始走到人群的前面向大家讲解实验的具体过程,并且下一次强调大家各自看管好自己的小孩不要越过安全线。
随后这位老师宣布实验开始并且大声喊出倒计时:
“三!二!一!”
现场变得出奇的安静,大家的双眼死死的盯着阿丢手里拎着的两个铁球。
随着下面的这位老师喊出“放手!”两个字后,阿丢同时松开了双手。两个铁球在现场近千人的目光中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坠向地面发出了“嘭!”的一声巨响。
就是这声巨响打破了无数人的认知。两个铁球居然是同时落在了地面上!在所有人的认知中都认为是重的应该要落得快一些,轻的落得慢一些,然而实验的结果却告诉他们事实并非如此,你们以前的认知是错误的。
欸?邪了门了,还真是一起落地的啊!”
“不应该是重的先落地么?”
“对呀,这是怎么回事?”
“莫非是侠女对这铁球施了法?”
见到两个重量相差悬殊的铁球同时落地,众人感觉不可思议,议论纷纷。
“长庚,你平时对于这些杂学多有研究,对于此事你怎么看待?可是那女侠对铁球动了手脚?”宋应昇向他弟弟宋应星询问道。
宋应星思索片刻后答道:“应当不会如此此事要验证起来极易。”
宋应星看了一眼掉在地上砸出了两个凹坑的一大一小的两个铁球后对他的哥哥宋应昇说道:
“那女侠没有对铁球动手脚,两个铁球本来就该同时落地的。”
“怎么可能,两者的重量相差十倍,不应该是重的先落地么?”宋应昇不敢相信眼前所看到的,觉得这有悖常理。
宋应星从地上捡起了材质相同的一大一小两个石子,左手握住大石子,右手握住小石子将其举在同一高度,然后同时松手,两个石子同时落在了地上。
宋应昇看到这个情况,三观再次受到了暴击,他知道他亲弟弟是不可能欺骗自己的,于是有些不敢相信的问宋应星:
“长庚,这是怎么回事?两个轻重不一的石头同时落地,这于常理不和呀。”
宋应星云淡风轻的答道:“兄长,我们之所以觉得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要落得快,是因为我们一直拿两种不同的物体在做比较。平日里我们看到了木块比棉絮落得快,石头比木块落得快,因此我们得到了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要下落得快的错觉。”
难道平日里看到的是错觉么?宋应星的话把宋应昇整得都有些不自信了。
宋应星接着说道:“假如我们用一斤棉花和一斤木块做实验,它们两者重量相同,我们会发现落得快的依旧会是木块。”
“哦?这是又为何?”宋应昇觉得自己也快揭晓答案了,但是就是隔了那么一层膜一直猜不透。而能否捅破这层膜就是天才与普通人的区别,天才付出九十九分的努力能够捅破这层膜,普通人也许究其一生也捅不破这下层膜。
很显然宋应昇不是天才,而他弟弟宋应星是。
宋应星答道:“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它自身的重量无关,而是与其材质和形状有关。两个铁球的材质都是铁的,其形状都是圆形,所以它们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宋应星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见宋应昇还没有明白过来,宋应星直接举例说明道:
“假如物体下落的速速要与重量相关,那么一颗十斤的球与一斤的球栓在一起下落,它是应该要比十斤的球落得快呢,还是比十斤的铁球落得慢呢?”
“十斤的铁球和一斤的铁球加一起就是十一斤,若按重物落得快的理论,应该是十一斤的要落得快一些。但若遵循这个理论,一斤的铁球必定是落得最慢的,它会拖住和它栓一起的十斤铁球,这会导致它们一起下落的速度比另外那个单独的十斤铁球落得要慢一些。这个理论自相矛盾了。”宋应昇恍然大悟的答道。
“兄长所言甚是。”看到宋应昇也悟透了这个道理,宋应星也由衷的感到高兴。
“古人云:格物以致知,吾初学之时不明所以,不知该如何格物,自以为是如佛家那般枯坐冥想,吾尝试之,所得了了。戊辰年四月与长庚于琉璃塔下观两铁球同时落地之时恍然大悟,方明白何为格物致知也。”--摘自《明史-宋应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