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detail.png)
![](/read/listen.png)
第70章 卫所制度的弊端
书名:我在大明当皇帝的日子作者名:一颗大白菜-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133更新时间:2023-01-12 19:30:10
蓝虎和丁文明之间的谈话说了一些什么?京城到底发生什么事?丁文明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抛下迫在眉睫的箐口战事不管而紧急回京的呢?
孩子没娘,说来话长,要想把这件事掰扯清楚,那还得从崇祯元年二月说起。
坐在紫禁城御书房里的朱由检,此时是一个头两个大,每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都消耗在军费上了,换来的却是一支贪污成风军纪败坏战斗力低下的军队。
大明账面上的军队有三百万,实际上人数估计连一百万都不到,多出来的人都被吃空饷了。
其中问题最严重的是卫所兵,卫所兵属于屯田兵,在成立之初卫所不仅不用领军饷每年还会向朝廷上交粮食
后面随着卫所制的衰败慢慢没有能力再向朝廷上交粮食了,到最后变成养活不了自己需要朝廷发放军饷。
大明有四百九十三个卫所和一百一十八个独立的千户所。这四百九十三个卫,下面有两千七百八十三个千户所,平均每卫有5.65个千户所。
在账目上这些卫所拥有土地大约为四百万顷,在明初的时候卫所兵不仅能靠这些土地养活自己,而且还有盈余的粮食上交给朝廷。
永乐元年记载,当年卫所上缴屯田的粮食为两千三百七十五万石。
只不过现卫所的土地大部分都被卫所军官和当地豪族给侵吞了,否则卫所也不会出现自己养不活自己还需要朝廷发军饷的情况。
“这么多属于国家的土地就这么不声不响的被侵吞也没有人管,这肯定是不行的,得想办法把他们拿回来。”朱由检合上资料的时候在内心想到。
大明实行的是军户制度,一旦入了军籍则世世代代都要当兵,轻易是不能脱籍的。
其实这还不能难理解,毕竟在古代有句话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能逮住一个愿意当兵的冤大头肯定要一直坑下去,坑完老子坑儿子,世世代代的坑下去。
然而离谱的是,卫所里不仅仅小兵是世袭的,就连军官也是世袭的。
这就离了个大谱了,有些人生下来就可以当百户、千户的命仅仅是因为他爹是百户千户的原因。
在大明的前中期时,卫所官袭职还需要到兵部考核,只有弓马娴熟通晓兵法韬略,通过了考核的人顺利袭职。
但是随着卫所制度的败坏,兵部考核变成了走过场,只要给足了钱傻子都能通过,没钱的任你本事再大也过不了。
历史上“东北虎”李成梁就是因为没钱去兵部袭职,一直到了四十岁都还是一个普通的“诸生”的身份。
辽东巡按御史李辅很赏识李成梁的才略和气节,李成梁家里虽然落魄但是他没有选择躺平,每日都坚持熬炼筋骨,学习兵法韬略,大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气势。
于是李辅他慷慨解囊,果断的掏出了三百里银子资助李成梁进京,就这样李成梁才获得了祖辈传下来的职位铁岭卫指挥签事,不久后又当上了险山堡参将
铁岭卫指挥签事是正四品的武官,属于中高级将领了!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副旅长。
李成梁他不是凭着自己一身过硬的本领当上去的,也不是靠杀敌积累军功当上去的,而是靠他有一个好爹,继承爹的职位当上去的。
在朱由检看来这种军官世袭制度很不合理虽然诞生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猛将,但这些人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是庸才登上高位,这也是明朝中后期战斗力拉胯的原因之一。
老爹很能打仗,靠军功当上了将军,但这不代表他儿子也很能打,更不能保证他孙子能打,也许他孙子就是个废物。
在大明的军户制度下,也许会是一个废物的人却能凭借血缘关系,继承他爷爷留下来的将军的位置。
大量的平庸者甚至是废物占据着军官的位置这样的军队能不弱么?
军官世袭的危害远不止此,一个千户所的千户死了他儿子接替他,儿子死了孙子接替。
这就意味着这个千户所里面所有的人都得听千户他们家的,而且是世世代代都得听他们家的,千户家里的人在这个千户所,拥有绝对的权威。
从而使得千户能够肆意侵吞卫所土地,驱使卫所的兵丁为替自己耕作,把半农半兵的屯垦兵变成了佃农,导致很多卫所兵不堪压迫大量逃亡,留下来的卫所兵也变成只知道种地的庄稼汉了。
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创立的,在大明已经延续了两百多年了,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费朝廷一粒粮饷却养了百万兵。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制度就渐渐的糜烂了,卫所兵不能战了,以至于嘉靖年间俺答汗轻松的越过长城打到京师城下,沿海地区一支两百人的倭寇就打到了南京城下。
嘉靖皇帝朱厚熜不得不开始在局部地区使营兵制了,用银子招募职业兵来代替不堪战的卫所兵。
南平倭寇北御蒙古,打起仗来所向披靡的戚家军就属于用银子招募而来的营兵。
朱由检并不认为卫所制度不好,改良一下废除掉军官世袭后,用来屯田垦边还是挺好用的,类似后世的农垦兵团和国营大农场,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只是改革卫所制度是军制改革,其中牵扯的利益太多,会动到很多人的奶酪,一不小心就会闹成众叛亲离,天下皆反的局面。
当年把整个文官集团耍得团团转,自诩天下第一聪明人的嘉靖皇帝朱厚熜都没胆子干这件事。
即使如今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朱由检也只能小心翼翼的慢慢来徐徐图之了。
首先就是要建立军校培养一支有近现代化作战素养且从头到尾都忠于自己的亲卫军,用这支军队绝对的战力去震慑那些不安分的人以保证改革能稳定推行。
其次是拉拢文官集团让他们也参与到这场改革当中,最起码不能也要让他们保持中立不要捣乱。
大明的文官天生就看不起武将,如果没有人带节奏,想必他们也不太会官武将这边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会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最后则是安抚那些忠于自己勋贵,列如英国公张维贤这些人,给他们许诺好处和补偿以保证他们不会因为这件事和自己离心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