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7章 钢炮
书名:我在大明当皇帝的日子作者名:一颗大白菜-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048更新时间:2022-08-08 12:42:07
张海生回到炼钢厂又炼了一炉高碳钢将其全部制成钻头后派人送到了鸟铳厂,算了完成了好友鸟铳厂管事刘日升的嘱托了。
有过几次生产高碳钢的经验,张海生对于通过观察碳火花的大小、焰色和形状来判处钢水的碳含量有了更丰富的经验了。
当钢水的碳含量高于>1.0%时,碳火花爆裂程度大,火花分叉多,连续爆裂分散成羽毛状,颗粒大而且射程远,蹦跳有力。随着碳含量的不断降低,依次爆裂成多叉、三叉、二叉的火花,弹跳力也会逐渐减弱。
在张海生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琢磨出了一套成功率极高中碳钢生产工艺。
铸钢炮计划终于可以付诸行动了。
以前铸炮主要是用泥模铸炮法,需要等泥巴干透了才能铸炮,如果碰到下雨天就只能等着了。而且一个模只能用一次,十分费时间,铸造出来的炮质量还不好,有许多沙眼容易炸膛。
张海生在朱由检提供的的资料里找到了一种新的铸炮方法,铁模铸炮法。
使用铁模铸炮法不受天气限制下雨天也可以铸造,铁模可以重复利用,不像泥模铸炮取炮的时候要打碎模具。
铁模铸炮省时省力快捷高效,铸出来的炮表面光滑如镜几乎没有沙眼,在质量也胜出泥模铸炮。
张海生一口气造了6个4寸炮铁模,打算同时铸造6门4寸钢炮(口径132mm等同于西方同时期的18磅红夷大炮)做测试。
张海生设计的炮管壁厚为半寸,炮的长度为6尺,每门火炮用钢水950斤。
这个重量一匹马就能拉着走,两匹马可以拉着跑,运输十分方便。
张海生这种极限减重的设计极为大胆,要知道葡萄牙卖给大明的18磅炮可是有7000斤重,张海生一下子给他砍掉了八成的重量。不可不谓之疯狂。
同时铸6门火炮,需要12个坩埚一起炼钢才能供应得上。张海生一声令下,钢铁厂所有的人都忙碌了起来。
钢水炼好后,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铁模中。
两天后,火炮彻底冷却完毕。工匠们怀着无限期待的心情,拆开模取炮,这是他们第一次用铁模铸炮,也是第一次用钢铸炮。
模具被拆开火炮的模样露了出来。
一个工匠跑过去伸手抚摸炮身,他一边摸一边用手心感受,如同是在抚摸美女的胴体。
“大炮表面和炮膛光滑细腻没有沙眼”这位工匠报告道。
“将所有的模具都打开!”张海生命令道。
所有的大炮都像第一门大炮那样完美,表面光滑没有沙眼。第一次使用铁模铸炮的成功率就达到了百分之百,这个结果好得令人不敢置信。
对工艺要求精益求精的张海生使用镗刀对炮膛镟铣了一遍将模缝线打磨光滑,保证炮膛完全光滑没有沙眼。
接下来就是众人迫不及待的拉着火炮到野地里试炮了。与鸟铳测试的标准一样,采取双倍装药法试炮。连放三次炮管无异样才算合格。
“轰!轰!轰!”大炮的咆哮声震得大地都在发抖。
装上12斤火药将炮口用黄土封死连开两炮。6门火炮都没有出现问题,大家喜上眉梢。然而在第三炮放完后,大家去检查炮管时,发现有一门炮外壁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裂纹,很明显这一门炮不合格,那么另外6门大炮也是存在隐患的。
对于这次试炮失败,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铸钢炮这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准备。
此后的时间里张海生不断的实验,不断的试错。包括将铸好的火炮进行淬火回火处理,然而在试炮时依然有许多问题,甚至还出现了火炮炸膛的情况。
这时有人建议他把炮管再加厚一点,加到7分应该就不会炸膛了加到7分炮的重量会达到1400斤,这个重量一般的马已经是拉不动了。
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张海生是不能接受这个方案的。
使用陛下给的公式计算,半寸的厚度按理来说是足够的,为什么不行呢?一定是我在哪里地方出了问题。时间一天天过去张海生依旧在为解决炸膛的问题而努力。
就在测试钢炮的这段时间里,鸟铳厂管事刘日升也在想改进鸟铳的工艺。
现在铳管制作工艺是将铁皮一层层卷在铁芯上然后焊接在一起制作出来的,费时费力不说,强度还不够容易炸膛。
既然大炮可以用钢浇筑,那么鸟铳没理由不可以,于是刘日升也打造了20个铳管的铁模,在鸟铳厂开始了铳管的浇筑实验。
待铳管冷却完毕后,开模试铳。然而测试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20根浇筑铳管,第一次测试就有7根出现了炸膛和铳管开裂的问题。
没道理啊,按理来说浇筑的铳管没有焊缝强度远远的高于卷管做出的铳管才是。刘日升又使用高碳钢和低碳钢分别测试一次,结果更加不理想。
经过连续数天的测试,报废了100多根铳管后,刘日升终于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那就是铳管不能使用铸造工艺。
朱由检的人虽然没有来,但是心却一直在关注里,从第一炉焦炭炼出来开始,李德佑每天一次汇报一次炼钢厂建设进度。
当李德佑来报永定河冻起来了,水力鼓风机无法使用的时候,朱由检沮丧不已,天公不作美,老天爷不配合呀。这样一来要等到明年春天永定河解冻了高炉才能开炉炼铁。
只是令朱由检万万没想到的是工匠们会这么刚,居然要用人力来推动鼓风机。
一幅画面在朱由检的脑海中浮现,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冬天里,一大群人顶着刺骨的寒风他们喊着号子一起用力推动者巨大的绞盘向前转动。
在朱由检看来他们推动的不仅仅是鼓风机的绞盘,更是大明向前开进的滚滚车轮。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故事。造就了中华民族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精神。
我们吃得了苦霸得了蛮,天若阻我,我就破了这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