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6章 晚年丧国

第6章 晚年丧国

书名:慈禧太后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3000更新时间:2022-04-13 14:31:02

年仅三岁的光绪帝登基那一年慈禧已经四十岁了。

这是她的第二次训政,坐在黄帘后面看着满朝的文武百官,她的内心充盈着满满的喜悦,这种喜悦来自于权力。当她坐在宝座上接受者三跪九拜的大礼,聆听着山呼祈福的佳音,她觉得一切都是名正言顺的。

她想起了同治帝的反抗和叛逆,她决定要从小就培植出一个手中的傀儡,一个她可以随时握在手中的玩偶。

如果说同治帝是慈禧掌权时期的第一个试验品,那么,光绪帝已经完全的变成了慈禧的统治工具,他对于慈禧而言没有任何可以姑息的价值,因为他只是一个傀儡。

在培养傀儡的过程中慈禧花费了不少的心思:精心挑选出来的宫监婢女,礼义孝廉的灌输,强硬的压制手段,这些都是一个年幼的小孩子无法承受的。但是,慈禧根本就不在意光绪帝是否能够承受,她在乎的是光绪帝这样一个身份,可以掩盖住她在政治权力中心的地位。

光绪帝的命运,全部都操控在慈禧的手里。

这时的慈禧,已经对权力的达到了完全痴迷的程度。

当年的同治帝十分的不成器,但是光绪帝除了身体虚弱之外,他各项方面都比同治帝优秀,虽然他绝对听命于慈禧,但是,慈禧仍然能够感觉到光绪帝的内心中对她有着深深地怨恨。

光绪十二年,光绪帝十六岁了,他已经饱读诗书,在通读清朝开国以来的历史和列祖列宗的圣谕之后,明白落在自己肩上的重任,他还从老师翁同龢的教诲中,得知了清廷正在面对的内忧外患,但慈禧并没有为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感到高兴,她看到的是自己统治权受到了威胁,她要为将来能够操控政局做出更多的准备。因此她迟迟没有归政于光绪帝,养心殿里每日的召见群臣,在旁坐靠龙椅的光绪帝犹如泥人一样,慈禧依然神采奕奕的处理着朝政。即使光绪帝偶尔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很难引起群臣的注意和重视。慈禧正是用她自己对权力的操纵,一点一点的磨掉光绪帝的耐心和锐气。

但归政终究还是要到来的。即使朝中的臣子们不敢明示,或多或少的风言风语已经慢慢地传到了慈禧的耳中,她下发了一道懿旨,将于光绪十三年举行光绪帝的大婚,以及光绪帝的亲政大典。这一道懿旨激起了群臣的猜测,他们不知道这是否是慈禧的本意。

历史并没有记载慈禧此时在想什么,但我们可以推断出,慈禧并没有想要归政,但是形格势禁她不得不做出归政的姿态。

而此时最高兴的非光绪帝莫属。他自问多年的韬光养晦可以与慈禧相抗衡了,他所学到的圣人思想,哲学韬略,终于可以有了用武之地,他甚至想象自己当上了皇帝,就可以享受着以前失去的所有快乐,包括他久违了多年的亲情。但还没等光绪帝从马上要登基亲政的喜悦中缓过神来,慈禧就马上亲自为他泼了一盆冷水。

慈禧将自己胞弟的女儿静芬嫁给光绪帝做后宫的皇后。

这也是慈禧精心策划的一步棋,她要光绪帝知道,即使他亲政之后,一举一动都是在自己的掌握中的。她也明确的告诉光绪帝: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所以你要知道在这朝堂之上究竟是谁说的算!

光绪帝被大婚这一件事,重重的打击了,因为,这意味着,他还没有逃脱慈禧的手心,他依然被时时掌控着,慈禧依然操纵着他的命运。此时,他才明白,想要慈禧放弃权利,就等于让她放弃生命。

其实,光绪帝早应该想到这一点,因为,他的存在,对于慈禧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挡箭牌,挡住天下人对她的口诛笔伐,她站在光绪帝背后做决策,但是都是用光绪帝的名义下诏书,她让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光绪帝的身上,而自己做了一“隐形的君王”。

慈禧是一个嗜权如命的女人,从她决定参加选秀的那一天起,她就知道她必须为自己的命运做选择,她必须将所有的选择后果都考虑清楚,如何能够最快的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就是她做选择的意义。三十多年的宫廷斗争,早就培养出慈禧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游刃有余的操控能力,这时的她,对于政治的崇拜已经达到了顶峰,她如何能够心甘情愿的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给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但是,她终究是要一个女人,她害怕天下人的指指点点,所以,她必须堵住天下人的口。

归政大典,说白了就是一场作秀,她做出姿态让天下人看着,自己并不是一个心狠手辣要夺权抢势的女人,她只是一个为了大清江山殚精竭虑的老妇人,她对待光绪帝要比对待自己的儿子还要上心,所以,光绪帝的大婚典礼,奢华铺张,一切吃穿用度都是按照最高的标准来布置的。

但是,当时的大清王朝就像是光绪帝大婚时用纸裱糊的那道太和门一样,外表看上去十分华丽,其实内里已经开始腐坏、软弱,就像是那些彩色的纸屑一样,脆弱的不堪一击。

这一套把戏,只是满足了慈禧自己,让更多的人看穿了慈禧的心思。

归政之后,慈禧住在颐和园,光绪帝仍然每天都要到颐和园去请安,慈禧也依然过问着朝政大事,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光绪帝心中的不满,已经达到了饱和,只要有一个导火索,光绪帝心中的积郁就会爆发。

康有为就是这个导火索,他推行新政,他的一句“皇上之圣见既及此,何为久而不举,坐致割弱?”让光绪帝心中所有的委屈、无奈、抑郁和愤怒,都变成了要推翻压制的动力。光绪帝和维新党在暗中行动,他们以为,他们是拯救国家的有心之人,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背后还有一群“有心之人”在冷冷的看着他们。

慈禧并不是不知道光绪帝的行动,本来她一直在找机会以正当的名义将政权夺回来,光绪帝的维新给了她适当的机会。

将光绪帝囚禁在瀛台之后,慈禧第三次训政,再一次风光无限的坐在了宝座之上。

这一次,她的内心觉得自己的训政将会变得更加名正言顺,因为光绪帝的“大逆不道”是绝对不可能再继续执掌朝政的,这似乎让慈禧的训政变得更加的畅通无阻了。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了北京,惊慌失措的慈禧携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

沿途的风餐露宿,似乎让慈禧重新体验了一回儿时的贫苦生活。这也让她的内心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微妙变化:八国联军的入侵,让慈禧明白了,能够威胁到自己执政的,不仅仅有光绪帝,还有外国洋人的虎视眈眈。他们对于中国领土的野心,就犹如自己对于皇权的崇拜,两者之间,似乎有着部分的共同点。

这样一来,慈禧需要考虑的问题变得更加的繁重了,抛开国内的战乱和各地的起义不谈,单单就如何与洋人搞好关系,这就让慈禧想了很久。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慈禧就明显的感觉到清廷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虽然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但是,慈禧对于洋人的态度还是非常坚决的,她不希望有洋人来到清廷,不希望看到洋人侵吞清廷的山河,所以,她才会在西方列强再一次野蛮的入侵清廷的时候,勃然大怒,停止对义和团的剿灭,转为招安抚慰,联合抗击洋人。她希望,这一次的坚决态度能够让西方列强对自己有所畏惧,不要得寸进尺。

但是,很明显的,慈禧并没有坚定抗击西方列强的决心和信心。因为,她知道自己的臣子和军队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当隆隆的炮火打到京城的时候,慈禧在那一刻,突然想通了,为什么一定要反抗洋人?为何不主动向洋人示好,也许这样还能保住自己的半座家园。

这一次的主动议和,也是慈禧提出的。

因为,她是睿智的慈禧。她看出了清廷军队的软弱无能,看出了朝中根本没有一员猛将能够带领着这些老弱病残的军队去与洋人的枪炮相抗衡,她想起了当年自己的丈夫咸丰帝,也是看透了清廷政府的能力,根本没有抗战的心思。如今的清廷政府一点长进都没有,甚至于比过去还更加的无能。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不与之抗衡的原因就是,慈禧老了。

老人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平安清闲的度过,古语说“安度晚年”,慈禧当然也有这样的心理,风风雨雨四十多年了,她坐在宝座之上,看着四季的变换,看着朝廷的几次改易,就算她想再坐几十年的宝座,时间也不允许给予她更多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