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4章 推行新政

第4章 推行新政

书名:慈禧太后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2042更新时间:2022-04-11 14:00:02

欲去此弊,慎始尤在慎终;欲竟其功,实心更宜实力,是又宜改弦更张,以祛积弊,简任贤能,上下交儆者也。朕与皇太后久蓄于中。物穷则变,转弱为强,全系于斯。倘再蹈因循敷衍之故辙,空言塞责,遇事偷安,宪典具在,决不宽贷。将此通谕知之!

设立政府督办,又推行新政的诏书诏令天下,于是,清廷进入了慈禧推行新政的时代:

一、兴办商务和矿务:在经济方面的新政就是兴办商务和矿务实业。因为清政府的赔款数额十分巨大,因此兴办实业是清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比如早在光绪二十五年,四川就率先经过朝廷的批准,设立了商务局,招商开办实物,只是因为当时招商的风气并没有放开,所以发展难免阻碍,等到慈禧推行新政之后,四川的商务蓬勃发展。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又下令成立商部,加强了清政府对各地商务的领导,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有关于商务的章程和法度,以确保商务的合理实施。

二、兴办学堂,改制科举:学堂自古以来就是圣地,因为文人才子、国家栋梁都是从学堂走出,为国效力!慈禧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她指出“京师首善之区,尤宜加意作养以树风声”,因此她极力的督促大臣们在全国各地建立学堂,为清廷培养可造之材。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京城第一学堂京师大学堂毁于战火,慈禧专门拨出经费,重新修缮,整修完毕,她又特派张百熙为管理学政的大臣,吴汝纶为学堂的总教习,并且对他们寄予了厚望。张百熙到任之后,结合清政府的现状,积极筹划,将学堂里的学科细细做了分类,并制定出一套十分有效地课程来供学堂里的学生们学习;他还建议在上海设立翻译局,随时采买西方书籍,了解西方人思想动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各地也纷纷建立起学堂,成效卓著。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慈禧发布诏令,将沿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废除,“现在学堂初设,成材尚须时日,科举改试策论。”这是当时清廷发布的关于废除科举制之后实行的政策,废除科举之后,新的学部成立,选官制从此进入了新的时代

三、游学西方,考察西政:西方列强打败了清政府,是因为洋枪洋炮的先进,但最重要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慈禧在败逃西安的教训中进行反思,她想起了曾经提过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她又下令各省选出学生出洋留学。起初,慈禧没有想到经费的问题,所以也没有特别拨款给各省,以至于出现了“游学日本者尚不乏人,泰西各国或以道远费多,咨送者少!”慈禧看到了弊端,于是再次下旨:“各省督抚选择明通端正之学生,筹给经费,派往西方各国,考求专门学业,务期成就人才,以备任使。”下诏之后,慈禧严加督促各省官员办理,一时之间,游学风气兴盛。即使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但是只是学到了科学技术的皮毛,并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慈禧看到清政府的现状,究查中国政府软弱的原因。从游学归国的学生口中得知,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清政府是不一样的。风气开放、政治民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考虑再三,慈禧决定从清政府的政治制度下手,吸取对清政府有利的因素。首先,她先设立了政务处和考察政治馆,同时,她还派遣了五位大臣出使国外,考察洋人的政治制度和执政手段,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选择与清政府同治相匹配的外国政治制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悉心研究,虚心学习。

四、创立武备,精简军事: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军队是镇压内乱、反抗外侵的主力,但是通过这几次战争来看,清政府的八旗军和绿营兵的弱点都充分的暴露出来了:腐败、混乱、落后、管制不严……这些问题,是连连战败的主观原因。决定实行改革的慈禧,一心想要将这种情况彻底的改变。她将绿营兵裁汰了十分之三,老弱病残一律淘汰,只挑选青壮年的精兵;同时她还取消了武举,在各省都创办了武备学堂,培养军事人才:设立练兵处,控制各省的军备人数。同时,在军事上还参照着西方的军队标准,训练士兵,使之成为一支强大的新式军队。

五、完善法律,发展工商:虽然中国的法律制度起源比较早,但是,一直以来,中国都重农抑商,没有好好的发展工商业。慈禧参照着西方的法律,制定出了适应工商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注册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大清商律》和《矿务章程》等等。

慈禧大刀阔斧的推行新政,无论是从宽度还是从广度上来说,都大大超过了光绪帝实行的“百日维新”,这让当时所有的臣子们都觉得意外。有识之士也开始为新政积极奔走,效力推行。但是,他们也意识到,新政的推行,一定要将统治的体制进行更加深入的变革,于是,一些臣子们又上书奏请慈禧采用西方特有的“立宪”。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慈禧颁发诏书,宣布准备立宪;即使,慈禧并没有想要彻底的改变的中国的统治制度,她喜欢的还是封建的君主专制,大权在握的执政方式,但是她已将看到了清政府统治中最薄弱的环节,看到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如果还要一意孤行,那么自己一定会与清政府站在对立面。迫于舆论的压力,她妥协了。

尽管,慈禧十分不情愿立宪,但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她推行新政向西方学习,还积极地派遣大臣到西方考察,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她为正在一点一点走向黑暗的大清国,留下了一点先进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