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左右摇摆
书名:慈禧太后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2002更新时间:2022-04-11 14:27:42
第二天,慈禧早早的来到了勤政殿,这个地方,对于慈禧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在这里,她看着两位皇帝登基,但是,全都不合她的心意,这一次,她又要扶持一个储君上位了。不一会儿,大臣们也都陆续而至,请安之后,都恭恭敬敬的站在大殿两旁。不久,李莲英引导着消瘦光绪帝到来,光绪帝在殿门外向慈禧跪拜请安,慈禧威严的说一声:“平身”,光绪帝才拘谨的站起来,走到宝座旁,轻轻的坐下了。慈禧当着臣子的面,对光绪帝说:“现在你体弱多病,而且已到了壮年,你也没有子嗣,本宫的意思是为你选立一位储君,你觉得如何啊?”光绪帝没有多言,只说了一句“好”,之后就一直静静的坐在宝座上,目视着前方。慈禧转头对臣子们说:“皇帝已经同意无疑,你们也都听到了吧!”臣子们又跪拜说:“太后圣明!万岁圣明!”慈禧随即命令军机处拟定旨意颁发下去:
朕以冲龄,入承大统,仰承皇太后垂帘训政,殷勤教诲,巨细无遗。迨亲政后,正绩时艰,亟思振奋图治,敬报慈恩,即以仰副穆宗毅皇帝付托之重。乃自上年以来,气体违和,庶政殷繁,时虞丛脞。惟念宗社至重,前已吁恳皇太后训政,一年有余,朕躬未康复,郊坛宗庙诸大祀,不克亲行。值兹时事艰难,仰见深宫宵旰忧劳,不遑暇逸,抚躬循省,寐食难安。敬溯祖宗缔造之艰难,深恐勿克负荷,且入继之初,曾奉皇太后懿旨,俟朕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以皇帝为嗣。统系所关,至为重大,忧思及此,无地自容,诸病何能望愈。用再叩恳圣慈,就近于宗室中慎简贤良,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为将来大统之畀。再四恳求,始蒙俯允,以多罗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继承穆宗毅皇帝为子。钦承懿旨,欣幸莫名,谨敬仰遵慈训,封载漪之子为皇子。将此谕知之。
这一年是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立储决议已定,溥儁即刻就被送入宫中,慈禧将弘德殿空留出来,让溥儁在这里读书,命令崇琦做他的老师,徐桐代为监管着。但是这位皇室里的大阿哥,也不喜羁绊,性情浪荡,每日让他静下来读书,就全身不自在。崇琦和徐桐也不好严加管教,只能任由他去交游玩耍。溥儁最喜欢斗狗,他入宫时把自己豢养的狗也都一并带入了宫中,一有空闲,他就呼朋引伴,斗狗取乐。因为他被立为储君,他的父亲载漪也十分的趾高气扬,权倾位重,载漪的兄弟们载澜、载勋、载瀛等,都恨不得让溥儁马上做皇帝,这样自己也可以捞个皇叔当当。与溥儁同辈的几个皇室子弟早已私底下把溥儁叫做皇帝了。
臣子们以为翌年的元旦,慈禧一定会匡扶溥儁登基,但是直到翌年的三月份,宫中都没有传出新皇要登基的消息。原来,慈禧本来是要让溥儁即刻登基的,但是,荣禄婉言劝阻慈禧:“虽然当今圣上不能担当国事,但是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过失,要是仓促的将皇帝废黜,外国洋人肯定会找借口,起兵攻打清廷!反正储君已立,还是慢慢调教大阿哥,将来有合适的机会,再让溥儁登基。”慈禧点头依计行事,所以,光绪帝的皇位也暂时得以保全了。
自从慈禧开始垂帘听政,她对待洋人的态度一直都是忍让、求和来换取一些安定,但是洋人并没有因为慈禧的示好就退让,反而是变本加厉的欺凌。由于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清廷不断地割地赔款,权力不断的被削弱,大清朝逐渐走向了衰落的命运,而慈禧也日渐感觉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受威胁。这其中最明显的,要数册立溥儁为储君的典礼事件了。
当时,慈禧想要让溥儁成为新皇,但是她害怕引起洋人的额诘问,于是,在立储庆典之前,慈禧和载漪商议,先由载漪准备盛宴,招待各国公使,然后慈禧召集懂得洋务的大臣,到各国使馆活动请求通融。
载漪备下了山珍海味,等待着各国公使来庆贺,但是等了一天,一个使臣也没有来,这让载漪觉得颜面扫地,尊严不复,因此他在心里恨透了洋人。而慈禧这一边的效果也十分不理想,她命令荣禄亲自去劝洋人使者略施薄面,去端郡王府恭贺大阿哥,荣禄正要出门拜访各国使臣时,李鸿章求见荣禄。自甲午一战之后,李鸿章就声名狼藉,被朝中大臣所排斥,李鸿章实在受不了朝中臣子们的蜚议,就想请求荣禄在慈禧面前代为美言几句,将自己调派外任,远离京城。荣禄表示一定会将此事办妥,他知道李鸿章在洋人面前很有威信,就请求他去洋人使馆内拜访,说服洋人去庆贺大阿哥的喜事。李鸿章也答应了。经过荣禄的美言,李鸿章被任命为粤督;各国使臣听说李鸿章升迁为总督,都来到李府贺喜,李鸿章也没有忘记答应荣禄的事情,在筵宴上劝慰各国使臣去庆贺载漪的大阿哥,但是各国使臣都以“不清不楚,没名没分”的理由搪塞过去了,所以,李鸿章也无可奈何,这一招也失败了。
这让慈禧和载漪简直怒不可遏了,他们对这些洋人简直是恨之入骨了。不久,列强各国又暗示慈禧,不要独揽大权,尽量适时归政。这让慈禧更加的气愤,恨不得召集兵马,将这些洋人统统赶出京城,这样就再也没有人威胁她了。因此,慈禧一直想要找个机会好好地反击洋人。
与此同时,自甲午战争之后,外强入侵,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的侵略,清廷无力提供巨额的赔款,只好压榨百姓,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这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