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手腕繁复
书名:慈禧太后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2825更新时间:2022-04-07 12:53:50
奕是洋务派中职务最高的皇家亲王,作为议政王的他,有责任匡扶皇室,为了大清社稷而寻求发展之路。咸丰十一年,奕被任命为总理衙门的总署大臣,他一直力主借洋兵来剿灭困扰清政府多年的太平天国军,而且,在于洋人打交道的时候,他看到了清政府的落后与衰败,他知道,光靠清政府自己的力量,绝对不可能将内忧外患都一一抚平,只有借助外力,将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全面发展起来,清政府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的行列,而这些洋务的办理,必须由朝廷掌控。因此,他在积极支持地方举办近代工业开展洋务活动的同时,他也在极力的向慈禧表明开办洋务的必要性,他是朝廷中枢主持洋务运动的活络人物。
在洋务派中,以李鸿章兴办的洋务最多,影响也最大,他也是在正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武器装备对于掌控战局是非常重要的。他按照湘军的编制,组织了淮军,并且在镇压捻党的战争中立下了和卓著的战功,这一切,都与他兴办洋务是分不开的。他在给慈禧呈上的奏折中说:“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是也。其间有兴学堂、派学生、游学外国之事,大率皆为兵事起见,否则以供交涉翻译之用者也。”
李鸿章在位时期,兴办的洋务多达二三十项,比如,设立外国语言文字学馆、设立江南总局、请求开办煤矿局和轮船招商局、设立开平矿务局等等,这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设立在上海,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物品,同时还制造轮船。
洋务派的出发点就是运用洋人的技术来兴办政府需要的实物,以便能够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利润,为国库增添收入。单单就同治年间而言,兴办出的洋务最主要的有很多,在文化、军事、经济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成就和影响。
这些洋务运动,由洋务派的领导者风风火火的创办着。但是,洋务派的反对者守旧派对于这些西洋事物,就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
倭仁是道光十九年的进士,历任中允、侍讲、侍读、庶子、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等官职,因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他秉承的哲学思想就是“理”,他主张的就是“理在心中”的先验论。他认为,要想保护清政府的统治,首要采取的政策就是将洋人的东西一律都踢出国门,中国千百年来都是自给自足的央央大国,洋人没有入侵的时候,国内的动乱照样可以由朝廷的军队摆平,根本不存在洋枪洋炮一说!等到洋人入侵,西方列强觊觎中国的幅员辽阔,所以才兴师动众的想要西洋人的那些邪门歪道来蛊惑国人。兴洋务,就是洋人的政治阴谋,根本不是救亡图存。
以倭仁为首的朝廷中的守旧势力都高喊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他们主张的是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只要用老祖宗留下的忠信礼义就可以拯救清政府的岌岌可危,根本不需要科学和洋务。
因为思想上的分歧,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激烈,而坐在宝座之上的慈禧太后,是什么样的想法呢?
她支持的是洋务派,这些洋务运动的企业与文化改造,慈禧都是掌握在心的,因为这些运动无论哪一样,在大清国的历史都是闻所未闻的,都如同平地里的响雷一样,如果没有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不可能如此轰轰烈烈的进行,那些旧有的制度早就把这些兴洋务的官员重重的镇压下去了,所以说,洋务派的官员们,是理直气壮的与守旧派做着斗争的。但是与此同时,慈禧太后还必须安抚着顽固派的情绪。因此,对于洋务派和顽固派多次在朝堂上的争论,慈禧从来都没有表明过她真实的想法,但是,将倭仁调遣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去任职,这已经是慈禧太后最明显的态度了。虽然当时的慈禧并没有预见到洋务到底会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她只知道,支持洋务的兴盛,是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最佳手段。
为什么慈禧太后会有这样的远见?
首先,作为大清国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希望自己处于权力的最顶端,她不希望外来侵略势力与自己平起平坐,她最希望的是,自己率领清政府采取有效的抵抗外侮政策,因为,外来侵略,无论对于一个王朝还是一个统治者,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其次,只要是能够稳固江山社稷的统治方法,慈禧都是愿意积极尝试的。这源于慈禧从小阅读的书籍,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有助于大清国的根基稳固,两次与洋人打交道的战争,让慈禧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海防的脆弱,从洋务事业的发展情形来看,慈禧有时甚至希望能够快速的成立起一道稳固成熟的海域防线,将大清国全副武装,不给洋人一丝幻想。她梦想着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把外侮拒绝在国门之外。
既然慈禧太后如此的器重洋务派,为何到最后,洋务运动却销声匿迹了?
有人说,这是因为洋务运动发起的活动没有一项是慈禧太后最先主张的。从慈禧性格来说,这个解释勉强行得通。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慈禧的统治地位思想:兴起洋务运动,是慈禧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终结洋务运动,也是慈禧太后为了自己,起初,她就知道,支持洋务运动必须将其限制在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从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活动都是物质层面的,无论是枪炮制造还是海域防线的建立,这些都是皮毛,不会触及到统治的核心,当洋务派开始进入到制度层面以及文化思想层面的时候,慈禧及时的将运动终止了,因为,她知道,如果改变了思想,那么自己的统治地位就会岌岌可危了。这时的洋务运动已经要威胁到自己的既得利益,那么,她自己就要扫清这样的障碍。于是,她不再支持,而是制止了运动的继续发生。
一时轰动的洋务运动,就这样停止了。在慈禧的态度下,它风光过,在慈禧的监视下,它夭折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主张是洋务至始至终都提倡的一个主张,对于这一场洋务运动的研究与评价,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个是肯定的态度,从洋务派主张的“自强”和“求富”来看,这一批洋务,确实起到了令清政府达到了一定富裕的程度,即使后来这些财富都被慈禧等人挥霍一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洋务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在封建的社会里,这无疑是进步的,而且还顺应着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向。洋务的兴起建立在爱国思想的基础上,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御了外强的欺侮,所以说洋务运动是具有进步性的。
一个是否定的态度,根据顽固派的观点,洋务派所做的事情,完全是在引狼入室: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中,洋务派引入西方先进技术,绝对是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内部矛盾,但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崇洋媚外,将西方列强的技术看成是镇压国内革命的救命稻草,这无疑给西方列强操控中国政府提供了机会。同时,大兴洋务,也让国内的民族企业和民族资本受到了不小的打击,阻碍了本国自主生产力的发展。
其实,洋务运动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实行的过程中,洋务派没有认清中国的现状,他们只是一味的支持洋务实业,并没有细心的考虑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列强的科学是否完全符合。
这一场洋务运动,不止是巩固了慈禧自己的统治地位,还兴起了宫廷之中的另一场变革和腥风血雨的权力之争。